第31章 書生氣的做法

  走入王三的帳篷。

  賀童生已經不是第一次進來了,但每次看一下,還是能感覺到王三究竟在幹什麼。

  「坐。」王三看了一眼掛滿地圖的屏風,將他推到後方,然後坐上主位。

  賀童生落座王三面前,等王三坐好,茶水都上來了,這才清了清嗓子說:「昨日在下本來尋三爺,結果聽到了您與路娘子的對話。雖於禮而言,不妥。但還是懇請三爺寬恕。」

  「性命攸關,人之常情。」王三並不在意,被聽到就被聽到了。

  「三爺仁德,心若鴻鵠,自有壯志。但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賀童生神情嚴肅的看著王三,「三爺曾言,誰有地,那就收誰的糧。

  此言,暫不可言稱,而應收斂。

  先行替天行道之言,於外,於內,皆有轉圜餘地,方可安成。」

  賀童生知道王三肯定會造反,因為山下已經快爆了也是事實。

  但賀童生希望王三能先「替天行道」,而不是直截了當的對外宣布,推翻大明跟對付地主。

  如果真的這麼做了,十里八鄉,極大可能出重兵先把他弄死。

  須知,歷代的規矩就是,有些看起來威脅統治的力量可以不打,但你稱帝我就會先弄死你。

  這就是為什麼朱元璋在明末的時候,都可以選擇接受元朝的吳王冊封,而不輕易自己稱帝。

  反而是北方的韓宋勢力,優先被元朝瘋狂打擊。

  就是因為韓宋勢力稱帝了,成為十里八鄉所有義軍的核心,打掉韓宋政權,就等於打掉蛇頭,剩下的地方,也可以通過招安收買來解決問題。

  所以,賀童生作為本地的文人,他雖然不迂腐,但還是更習慣在這套規則做事。

  王三含笑:「這是自然,先生與我所想,不謀而合。如今朝堂混沌,閹黨篡權,地方百姓流離,無不慘慘戚戚,替天行道正當時。」

  「三爺有計較,也最好不過。

  但同州非善地,臨近西安,北接延安,有秦王等諸藩衛隊,跟延綏將門家丁,再不濟,也不是尋常義軍可以接洽。

  若欲成事,須去他地。

  而商洛道難,需要走渭南之地渡河,容易直面西安府兵馬。

  因此,三爺需要盟友。」

  賀童生並沒有遮遮掩掩給出一堆的計謀來,在他看來,現在他跟王三已經拴上了。

  家人的安全,盡在接下來的王三舉止之中,因此他必須思考出有利的走向。

  「這盟友何處?」王三好奇的問賀童生,其實他也想知道這時代的人怎麼想的。

  賀童生鬍鬚微微顫抖一下,嘴唇蠕動道:「三處。宜川、洛川、安塞。」

  王三眼瞳一抖,然後看向賀童生:「何解?」

  「往年同州旱,此三地也難逃旱情。並且洛川與澄城都在北洛河上,若是有需要,北上可直抵城下。

  拿下洛川,可逼延安,控宜川。

  延安城北的安塞,擁有海量的軍戶,如果我們在延安鼓譟,安塞軍戶只怕也會群起響應。

  屆時,延綏諸塞要,迭起逃軍萬餘,絕對不是問題。

  等有了安塞等要略之地的軍戶響應,我們再往東,匯合控制宜川,屆時再往東,就是山西地界。

  進入山西之後,只要不是進入太原地界,基本上就不成問題,山西官軍,也不會太過追擊。

  到時候,藉由山西轉道,或者躲入汾州府群山,均可尋一生路。」

  「怎麼只有躲?」王三難得露出了不滿的神情。

  賀童生只是笑笑不說話,之所以一直說躲的問題,就是因為王三表現出來的模樣,並沒有一個太過進取的表現。

  更多則是瞻前顧後。

  如果王三真的鐵了心要搞造反,那麼進入呂梁山只是轉進,如果準備受招安或者當山大王,那麼進入呂梁山就別出來好了。

  反正太原府下屬諸衛也懶得對呂梁山裡的土匪下手,你安心混你的山大王,別胡亂劫掠就成。

  這都是默契。

  總之,看到了王三的不滿,賀童生這才說道:「如今三爺雖有心,卻沒力,山西乃九邊之一,戰力凜然,此時並不是對手。

  最好還是藉由汾、黃轉進,但呂梁的山裡,不能兩眼一抹黑。

  若三爺起事了,最好還是開始暗中派遣人手,去打探呂梁山里里外外的情況,以備不時之需。」

  王三笑笑不說話。

  顯然,眼前這個賀童生和自己一樣,想得多,做得少。

  跟真正的謀士比起來,還是有所欠缺。

  他才多少人,下邊這群人是為了吃的才跟他混的,除了王家十五人勉強算是心腹之外,剩下更多是合作關係。

  要是自己接下來弄不到食物,這群人立刻就會背棄他。

  根本不用想的事情,賀童生居然以為現在下邊嚷嚷著仁義,就能真的跟王三推心置腹一樣。

  他們是農民,不是士,沒有士為知己者死的那種壯烈感。

  不過沒事,現在王三是主導者,擁有更多後世的歷史走向,算是外掛。

  接下來讓賀童生在建議中學習就是,實在不行,讓他去當二線的後勤書吏,這也是自己一開始找他來的目的。

  「先生所言極是,但眼下還是保民為先。澄城縣災荒愈演愈烈,知縣張斗耀縱容催征的同時,還派人奏報西安府蠲免夏秋賦稅,可真實情況卻是遭災的還被催征,這已經不是天災了,而是人禍。

  那麼,當斬張斗耀,替天行道,以儆效尤。」

  王三很輕易的就判處了張斗耀死刑。

  他必須死,不然下邊不會徹底被調動起來。

  「然也!」賀童生也讚許。

  他雖然是讀書人,但並沒有功名,別看王三很尊敬他,但其實童生的社會地位並不高。

  所謂童生不過秀才門,連自稱讀書人的資格都沒有。

  見到知縣該跪還得跪,張斗耀也不是他的「老師」,所以更沒有任何師生之情在。

  因此,張斗耀做了這麼多,連平日裡最聽縣衙話的人都忍不住憤怒,認可王三的話,可見張斗耀這個知縣多廢物!

  「替天行道正是此時!」賀童生拱手道,「但正名號仍然需要探討,必須響噹噹。」

  王三一聽,便跟賀童生探討起來。

  邊上的路青禾看著兩個書卷氣濃厚的傢伙,居然扯了這麼多,只為了探討旗號,也是不由得無語。

  真的能成嗎?就靠他們這兩個還有道德感的傢伙?

  這一路流亡,路青禾可不信道德能當飯吃。

  不過還好,王三不成,還有王二這個好漢,他比王三的更符合大明末年的社會形態。

  而且王三還得聽王二的話,那麼有王二把著方向,問題應該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