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風起

  劉永錫覺得劉孔昭的判斷沒有什麼問題:「王伯伯對楊龍友叔叔的了解還不夠,不管馬瑤草答應不答應,楊龍友是一定會答應為朋友奔走。」

  劉孔昭也很得意:「是啊,楊龍友這人夠朋友,而且這事對東林君子有百利而無一害,他肯定會幫我們穿針引線。」

  對於東林、復社來說,現在是難以收拾的難堪局面,前期他們主張福王有「七不可立」,主張擁戴有賢王之稱的潞王,即使擁立不了潞王也應當立桂王其他賢王,反正就不能擁立與他們有政治恩怨的福王。

  畢竟當年沒有國本、梃擊等舊案,很有可能是老福王繼位,所以福潞爭立之際東林不惜放棄爭國本時「立嫡立長」的基本原則,改打「立賢」的旗號,可最後的結局卻是福王得到江北兩督撫與四總兵的支持入主南都。

  雖然張皇后與福王約法三章的第一條就是「舊案不可翻」,有人甚至已經傳出來了張皇后的原話,說是「國本、梃擊、紅丸、移宮一應舊案,過去的事情就過去了,老福王是老福王,殿下是殿下,希望殿下有天下肚量」,而福王也一再公開承諾絕對不翻舊案。

  但是東林、復社現在仍是膽戰心驚,畢竟生殺予奪大權盡操於福王之手,福王登基之後想怎麼對付東林、復社就能怎麼對付東林、復社,就算他無意報復但心裡總有一根刺,一想到當年的那些舊案他們就越發心驚肉跳。

  而福王與約法三章的張皇后就成了他們眼中的大救星,雖然他們也知道張皇后只是皇嫂,而且在崇禎朝純粹只是點綴,但是張皇后在南京城內已經是贊聲如潮,甚至有了擁戴張皇后為皇太后的聲音。

  雖然東林君子也知道擁戴張皇后為皇太后這件事完全不合理法也沒有任何實際操作性,但現在已經到了火燒眉毛的地步必須抱住了張皇后這根救命稻草。

  何況東林、復社中人對於張皇后這位賢德聖后本來就抱有好感,與太康侯也有過幾次還算愉快的合作,所以楊龍友過去聯絡自是一呼百應,南京城內突然有了許多關於張皇后的賢德故事為她瘋狂造勢。

  事實上東林復社對這件事的熱情超過了劉永錫與劉孔昭父子的想像,楊龍友更是親自帶回了東林諸位君子的口信:「國家多事之秋,自當放下過去恩怨精誠合作!」

  劉孔昭覺得可以鬆口氣了,但劉永錫卻絲毫不敢放鬆,因為福王這幾天的表現可以說是異常卓異來形容,許多人都覺得他才是中興之主,張皇后終究是可有可無的點綴。

  四月二十九日王舟直抵燕子磯,次日福王以王禮見百官,素衣角帶,待茶款語,語及崇禎皇帝頻頻痛哭失聲,談及繼位事則是三辭三讓,甚至許多東林大佬都覺得他的應對無懈可擊,當初擁戴潞王或許是一個錯誤。

  五月初一,福王終於離開王舟,但是他並沒有急著入城,而是首先拜謁明太祖孝陵。

  拜謁太祖孝陵是本朝故事,當初靖難之變燕王殺進南京城下準備即位,降臣楊榮特意擋在燕王馬首詢問:「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

  燕王恍然大悟,第一時間趕去祭拜太祖孝陵,楊榮也因此得以青雲直上,福王身邊有馬士英這樣的文臣,自然是不用第二個楊榮擋住馬首提醒。

  福王特意避開御路從西門入,祭告時淚如雨下,禮畢之後,又特意問懿文太子陵何在,在群臣指引下又特意拜祭了建文陵。

  禮畢之後又經朝陽門入城,經東華門走過殿陛拜謁奉先殿,再經西華門進入南京鎮守太監的內守備府。

  南京鎮守太監韓贊周與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南京守備趙之龍早已經等在這裡,當即召開了一場高級別的御前會議,只是御前會議的級別太高,劉永錫這位誠意伯世子沒有資格列會,就連劉孔昭都沒資格發言。

  按照劉孔昭的說法,這次御前會議君臣共商戰守之策,史可法與御史祁彪佳都奏對良久,王孫蕃也幫張皇后說了幾句好話。

  但是讓人記憶最深刻的仍是福王的表現,他依然是三辭三讓,始終堅持先行監國為便,群臣越是勸進,福王越是堅持國恥未復不便登極,最後只能定下監國名義,現在已經連夜用黃金趕鑄監國印信。

  福王這幾天的表現可以用無懈可擊形容,連劉孔昭都是連聲稱讚,許多曾經擁潞的東林大佬更是趕緊上箋勸進,只是三次勸進都被福王駁回,讓大家更加覺得福王是英明之主,有些人甚至覺得張皇后與福王約法三章毫無意義。

  劉孔昭覺得劉永錫現在似乎太活躍了些:「明日福王便要即監國位了,張娘娘現在還在舟中不曾上岸,這件事還要從長計議,不能太著急!」

  劉永錫卻是笑出聲來:「父親大人說得極是,確實是要從長計議,不能太著急!」

  張皇后之所以還在舟中,自然是御前會議暫時沒能確立她的具體地位,而張皇后也不願糊裡糊塗地下船,所以一直就留在船上。

  旁邊一同奔走的王孫蕃卻是笑出聲來:「明日便是陛下即位監國之日,別人都可以不到,張娘娘與陛下約法三章怎麼可能不到,史可法、呂大器再怎麼糊塗,這件事總要想到吧!」

  劉永錫又笑了:「實際福王殿下已經派盧九德與韓贊周請娘娘下船,娘娘覺得國家新造政事繁雜一日萬幾,她身為皇嫂本來就不宜干預政事,不如在燕子磯多看幾日風景,所以就謝絕了殿下好意!」

  別看劉永錫現在已經進了南京城,卻是能第一時間得到張皇后與御舟上的準確消息,而劉孔昭與王孫蕃終於明白張皇后肯定是對福王這邊提出的具體條件不滿意所以才不肯下船。

  劉孔昭當即說道:「永錫,不如你去勸勸張娘娘,陛下既然是中興之主,娘娘就不應當計較太多。」

  劉永錫卻是笑而不答,在這件事她與張皇后早有共識,劉孔昭正想多說幾句,就聽到外面傳來了楊龍友的聲音:「帶我去見誠意伯,永錫公子也在這裡,那就最好了!我是專程來請永錫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