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御舟擂鼓

  劉永錫的消息給運河上的草台班子帶來的衝擊不亞於天崩地裂,幾個頭目都第一時間集中到那艘被稱為「御舟」的戰船上議事。

  童屹立雖然以「知兵」著稱,但聽到這個消息一下子就慌了神:「流賊騎兵大隊追上來了?小伯爺的馬隊要不要上船一起南下?」

  在童屹立的認知之中,只要劉永錫的馬隊上了船自然就萬事大吉了,流賊李自成縱然派了近千馬隊追上來,但是這些馬隊總不能飛到船上來。

  劉永錫卻是搖了搖頭對張皇后說道:「皇后娘娘,流賊的馬隊既然一路追上來,那就必須與他們一戰!」

  在另一個時空他對於馬隊突襲水師可是有著無比慘痛的教訓,當時操江水師三千精銳與數千名眷屬陷在蘇州福山塘附近的謝家橋,水淺難行,舟中所恃只有火銃,偏偏一陣大雨藥線俱濕,舟中火器盡成擺設。

  當時劉永錫真是心急如焚又想不出任何辦法,結果屋漏偏逢連夜雨,直接撞上了清軍十八騎突襲,清軍主力接著殺到,箭如蝗雨,全軍秩序大亂,死傷驚人。

  劉永錫與幾名家丁找不容易才拉開弓箭與清軍展開對射,但在濤濤之中全無準頭,劉永錫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又一個至親好友倒在箭雨與血泊之中,操江水師就在自己眼前遭到毀滅性的打擊,誠意伯府四世提督操江的歷史也最終告一段落。

  現在他手上雖然有六條船,但是即使是周之升的這條戰船遇上流賊馬隊精銳也只敢說勉強能有一戰之力,能與流賊馬隊對射幾輪,其餘幾條船上的烏合之眾就完全不用說了。

  如果真要遇到流賊馬隊突然奇襲肯定是一片混亂,甚至很有可能不戰自潰。

  那邊趙志傑當即問道:「有沒有其它辦法能避開流賊這支馬隊?」

  劉永錫剛想說話,那邊張皇后已經說了:「我已經說過了,用兵殺伐之事全部託付給小誠意伯,既然小誠意伯說必須與這支流賊一戰,那自然是別無選擇,小誠意伯,到時我是在御舟上擂鼓助戰,還是上岸跟你一起揮旗衝鋒?」

  張皇后這話才說出口,那邊史朝立已經急了:「聖母娘娘,您的安危關係著社稷存亡,絕對不能大意,這等刀光劍影的廝殺到時候不但兇險無比,而且到處是屍山血海,到時候恐怕連個立足之地都沒有,刀劍無眼您還是避一避!」

  一直站在她身旁的小宮女瑾然也開口勸道:「皇后娘娘,到時候恐怕血肉紛飛死傷無數,到時候您把用兵征伐之事託付小誠意伯就可以了,就不必親臨其陣!」

  張皇后雖然讀過不少史書,但是沒怎麼見過血,聽到史朝立與小宮女瑾然說起廝殺陣前的慘烈場面自然是把她嚇得不輕,心中不由生出了無窮無盡的懼意。

  但是她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現在,這事就不必議了,我意已決,小誠意伯您覺得我與您一起揮旗衝鋒比較好還是在御舟擂鼓比較好?」

  張皇后的支持力度之大完全出於劉永錫的意料之外,但也讓劉永錫覺得壓力驚人。

  他之所以堅持要與這支流賊馬隊一戰,自然是因為自己這支武力的最大弱點。

  這支武力終究是臨時拼湊起來,雖然裝備不錯而且給足了糧餉,甚至還有不少老兵與亡命之徒,但草台班子終究是草台班子,完全可以用風聲鶴唳來形容這支武力的現狀。

  大家都是驚弓之鳥,隨時可能因為風吹草動而土崩瓦解,要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就必須迎來一場輝煌的勝利。

  雖然劉永錫與太康侯都用「南渡」這個詞來進行粉飾整支船隊的南下行動,但是一路南逃避戰的結果只能是越來越嚴重的畏戰避戰心理。

  雖然劉永錫想盡一切辦法鼓舞力氣,但是連童屹立與趙志傑這樣的核心人物一聽說流賊馬隊追上來首先想到的是怎麼逃跑與避戰,下面的普通軍士就更不用說了,而越是避戰畏戰,流賊馬隊就容易占據主動並發起一次次意想不到的突襲。

  在這種情況下,很有可能流賊馬隊剛剛發起突襲甚至出現在已方視線之中的時候,整支部隊的士氣就直接崩潰了,要避免這種不戰自潰的情況就必須用一場勝利來凝聚人心,而從北面追擊而來的這支流賊騎兵就是自己手上這支武力最好的試金石。

  他當即十分明確地說道:「到時候請娘娘在御舟之中督戰,娘娘請放心,凡事有微臣效死,只要戰事不利,請童大人與富定將軍立即護送娘娘退走!」

  張嫣臉色變得蒼白起來,雖然她的手不由自主地握住了扶手,但是仍然是下定了決心:「既然小誠意伯這麼說,本宮就決心與將士一起揮旗衝鋒以絕偷生之念!」

  劉永錫當即向張嫣作出了保證:「聖母娘娘到時候還請在御舟擂鼓督戰!雖然與這支流賊馬隊必須正面交鋒,但水陸並進才能保證穩操勝券,到時候娘娘於御舟擂鼓督戰方能奠定勝機!」

  張嫣對劉永錫的回答非常滿意:「看來小誠意伯已經想到了出奇制勝的辦法,希望到時候我就按小誠意伯的意思在御舟擂鼓督戰!」

  她真覺得這位小誠意伯應當把一切都考慮好了,有劉永錫負責用兵征伐,自己只需要在御舟上擂鼓督戰就可以了。

  而對於常逸晨來說,他從來沒想到這支誠意伯府的船隊這麼會跑,以致權將軍劉宗敏交代下來的簡單任務變得如此艱難。

  嚴格來說,關鍵的問題並不是因為誠意伯府的船隊有多麼會跑,也不在於整個運河上到底都是打著誠意伯府旗號的商船、漕船,甚至連艘小漁船都打出了誠意伯府的旗號。

  最大的問題在於他手下實力有限,雖然這支騎兵雖然是闖王軍騎兵中的精銳,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崇禎十三年李自成再出商洛山中,但問題在於這支騎兵總共只有五十騎,而且多數騎兵都是崇禎十六年才加入闖王軍,只能算是李自成軍中馬隊較強的一隊。

  正是因為實力有限,所以常逸晨根本不敢打出闖王李自成的旗號,免得引來官軍的大舉圍剿,而是打出了梁山李青山餘部的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