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承天

  只是文人殺人從來不用筆,雖然大家表面對於劉永錫與柳如是的八卦視若未見,但是小道消息已經傳遍了整座南京城甚至傳遍了大半個江南,而且很多文人已經在筆記與詩集裡非常含蘊地提到了這件事,甚至有好事者連寫了十幾首影射的小黃詩。

  但是不管怎麼樣捕風捉影,大家都不敢在劉永錫與幾位相國面前提及這件事更不要說批評劉永錫這個當事人,只能把全部火力傾瀉到錢謙益這位東林領袖的身上,十首影射的小黃詩之中倒有八九首是指向錢謙益,甚至公開指責錢謙益獻妻求榮無恥至極,真正直接影射劉永錫與柳如是事跡的卻只有一二首。

  畢竟錢謙益現在只是個無害的落水狗而且還有降清的黑歷史,他們想怎麼打落水狗都行,就是當面嘲諷都沒問題。

  可是指責劉永錫的性質完全不一樣了,因此大半個江南都知道了曾經落水降清的錢謙益又有一段不堪回首的新故事。

  換個人面對這樣的風口浪尖肯定是完全堅持不住,而錢謙益卻表現得異常出色,他有驚人的心理素質,不但把這件事全部的責任大包大攬下來,而且到處放出風聲:「小誠意伯當初就跟我有過約定,等他光復南京時就讓我入閣為相。」

  大家越發覺得錢謙益無恥,但是無恥也是一種境界,現在南京城內敢稱劉永錫為「小誠意伯」的人也就是那麼幾位,都是劉永錫最親近的自家人。

  既然錢謙益可能有機會入閣,而且他敢公開把愛妾獻給越王殿下的秘密,自然是有恃無恐得到了劉永錫的親口承諾,所以大家很快就從公開嘲諷改成了暗中嘲諷。

  而現在柳如是對於這位錢謙益是充滿了歉意:「河東君,錢牧齋在這件事確實很有風度,雖然我跟他根本沒有什麼約定,但肯定不會虧待他!」

  柳如是卻很清楚錢謙益內心深處的真正想法,她很明確地告訴劉永錫:「永錫公子想錯了,錢謙益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因風度,而是因為自保,他這人雖然有無數好處,但就不是大英雄!」

  柳如是很清楚錢謙益不是大英雄,卻是個足夠精緻的利已主義者,所以他在明清易代之際才會上演那麼多出悲劇與喜劇,她很明確地說道:「國家新造,陛下承天即位,閣臣與部臣的人選決不可孟浪!」

  劉永錫點了點頭說道:「國家現在需要的是託孤之臣,怎麼可能用錢謙益這樣的降臣,但是錢謙益這位文壇領袖自然也要用在合適的地方,我不會因私廢公,河東君,我已經想好了,國家準備編修清國志,錢牧齋親歷其事,可以說是最佳人選!」

  雖然東林復社中人都建議編修「德昌實錄」,現在越明朝廷還是定下「弘光實錄」的名義並已經開了史館,但「弘光實錄」只是解決了越明朝的正統問題,編修「清國志」才是真正把越明朝放在大一統王朝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雖然從某種意義來說,雖然劉永錫與越明軍已經光復南京與整個江南,但是阿濟格、張獻忠尚且占據長江上游,唐王的隆武小朝廷也在與越明朝爭奪正統位置,兩廣、雲貴都還沒有奉表納土,北方與關外更是在清國統治之下。

  但越是尚未沒有奠定大一統王朝的基礎,就越要站在大一統王朝的角度來看問題,所以劉永錫才會與柳如是探討編修所謂「清國志」的問題。

  柳如是雖然是青樓出身卻是真正的才女而且精通文史,劉永錫一開口她就明白過來:「清國志總裁這個位置不錯,正好適合發揚錢謙益的一身本領,只不過正因為陛下有這樣的雄心壯志,我才覺得柳如是這步棋走對!」

  宋史有「夏國志」專章,直接把西夏定義為大宋藩屬,而現在大家都覺得南北對峙的局面還會維持相當久的一段時間,所以有好事者覺得應當修《清國史》。

  但是劉永錫提出修《清國志》自然是把清國定義為無足輕重的割據政權,越明朝才是真正的大一統王朝。

  劉永錫聽到柳如是這麼說也覺得相當得意:「既然柳如是慧眼識人,我怎麼能讓河東君所託非人!」

  只是說起這幾天的經歷,劉永錫還是有一種如夢如幻的感覺。

  雖然已經做好了美人恩重必不相負的準備,但是劉永錫沒想到進南京城的第二天晚上就被柳如是逆推,而且是毫無抵抗力地被直接推倒了,畢竟柳如是是帶著阮麗珍一起過來獻身。

  阮麗珍本來就是劉永錫的青梅竹馬,而柳如是也是名重天下的才女,更不要說柳如是把青樓中學到的全套本領都在劉永錫身上。

  雖然劉永錫經歷過無數大場面,但是遇到這樣的溫柔陣仗也照樣抵擋不住,第一時間就宣告淪陷並見到了柳如是媚起來到底有多美,所以才會有他與柳如是、阮麗珍一起同桌吃飯同床睡。

  而且阮麗珍與柳如是的歸來也幫劉永錫解決了大問題,如果說阮麗珍的文筆已經有大家風範可以幫上大忙,他是真沒想到柳如是會如此多才多藝,不管是廚藝、女紅還是琴棋書畫還是調和後宮之間的關係甚至是治國理政,柳如是都能幫上劉永錫的大忙。

  唯一的缺陷就是柳如是確實是那種極精緻的麗人,雖然談不上揮金如土,但這樣的麗人不管到了誰家都必須富養才行,所以才會有錢謙益為了柳如是建絳雲樓把最珍視的宋本漢書賣給謝三賓的故事。

  但是劉永錫既然已經進了南京城,自然能讓柳如是過上最精緻的生活,而柳如是也對自己的選擇非常滿意。

  雖然她知道雖然滿城風雨都在錢謙益身上,但肯定有很多文人墨客把全部責任壓在她身上甚至罵她為**,但是她不後悔自己的選擇,更不後悔主動投懷送抱的舉動,因為眼前這位劉永錫才是她命中注定的良人。

  因此她非常坦然地接受了劉永錫的承諾:「陛下若是能辦到這句話,柳如是這輩子無憾了!只希望陛下不僅是承天而生,也是為了承愛而生!」

  劉永錫不由笑了起來:「河東君真是我的賢內助,剛才我跟幾位閣臣聊過了,大家都覺得你選定的承天年號不錯,!」

  雖然越明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繼承了大明朝的大部分政治遺產,但實際卻是空手起家重新創業,而且現在為止仍然是監國皇后、監國公主與越王劉永錫三駕馬車的政治框架,與傳統的大明王朝完全不是一回事。

  收復南都以後,越明朝的政治體系一定程度要向傳統的大明王朝回歸,但是又不可能徹底回歸到朱明王朝的框架體系,畢竟過去是朱氏天下,而現在只要不是瞎子,都知道越明朝將是劉氏天下,但是按照劉永錫與許多老臣的意思監國皇后與監國公主的名義又必須保留。

  但是具體是怎麼樣的政治架構,朝野議論紛紛提出了無數種框架,而諸位閣臣、部臣以及張皇后本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對於新朝的年號問題都有七八種方案,而且本朝慣例不僅僅是宰相不讀書,朝堂諸公同樣不讀書,舉出的年號都不妥,童屹立甚至提出要用「炎興」年號。

  只是馬上有人指出這個年號不妥,因為這是蜀後主劉禪的最後一個年號,而且沒用幾個月蜀漢就亡國了,而且童屹立這是典型重複造輪子,宋高宗在南京府商丘即位的時候,就有人建議用炎興年號而且大家一致同意,幸虧宋高宗身邊還有明白人最終才改用建炎年號。

  而柳如是就給劉永錫提出了一套妥協方案,首先就是給「監國懿安皇后」張氏上尊號為「大明應天監國秉政懿安皇太后」,而「監國坤興公主」朱氏則按劉永錫的意思上尊號「大明順天監國長平皇后」,而劉永錫則是「大明承天皇帝」,年號也用「承天」年號。

  「應天」、「順天」、「承天」三號齊用,正好反映了從朱氏天下向劉氏天下的巨大轉變,而「承天」這個年號同樣反映了這樣的巨大改變。

  而幾位參與議事的閣臣、部臣對這樣的政治架構好評如潮,剛剛在年號上出過大醜的童屹立更是第一時間用後周故事認為這是最佳選擇。

  畢竟監國懿安皇太后是應奉天命高瞻遠矚地選定了劉永錫與坤興公主這對金童玉女,所以越明朝才能收復南京應天府,長平皇后則是順應天意決定將江山由朱氏轉入劉氏,而大明承天皇帝則是承奉天意成就中興事業的天命之人。

  唯一的反對意見來自於張皇后,張皇后覺得「應天監國秉政懿安皇太后」的名位對她來說實在太高,而且國家如果有監國秉政皇太后容易政出多門,所以她讓劉永錫與諸位大臣把皇太后之位去掉,只願意成為「應天監國秉政懿安皇后」,而劉永錫最明白張皇后的一片心意自然是從善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