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九邊之一,甘肅鎮、甘州。
王越是文官出身,年紀大了,他總想給這個世界留下點什麼,向後人證明他曾經來過。
近來邊疆無戰事,王越就拿起了紙筆,正在總結這些年為官、為將、領軍打仗的經驗,以此著書立說。
此刻,王越正在回憶成化十六年正月發生的威寧海之戰,這是他人生中的一件極為漂亮的履歷,此戰,雖然是與西廠廠督汪直合作的,但是,汪直的這個功績不可抹殺,王越的功績也不可抹殺。
王越因此戰,得封威寧伯。
這可是了不得的成就!
因為,若是沒有李兆同這個變數,在整個大明朝的兩百七十六年歷史中,因武功封爵的文官,也僅有三人。
非常巧,這三人,都姓王,分別是:靖遠伯王驥、威寧伯王越、新建伯王陽明。
特別說明一下,現在王越,並沒有爵位在身,只因他與汪直交好,在成化十九年的時候,王越被汪直連累,奪爵除名了。
「王總制,不好了,韃靼人打過來了。」
「來了就來了,你慌什麼?」
對於韃靼人的入侵,王越並不慌亂,畢竟,因為每年夏季和秋季,邊疆總要起點戰事的。
而且,王越有足夠的自信打退對方。
前來報信的這名親兵,是王越親信中的親信了,跟隨王越東征西討多年,放在以前,這名親兵是不可能慌亂的。
他的表現,應該跟王越一樣,來了就來了,沒啥大不了的,打退就是。
「王總制,您忘了李閣老了?」
「李閣老?李西涯?你突然提他作甚?」
王越有些困惑,韃靼人入侵,跟早就安全回京的李東陽有什麼關係?值得這名親兵慌慌張張?
「王總制,您忘了,李閣老臨走之前交給您一個錦囊,那裡面提到了七月份韃靼人會犯邊,現在真的是七月啊!」
李東陽當初,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那就是他不應該當眾把錦囊交給王越。
因為,李東陽作為閣老,千里迢迢來到甘州,就為送這一個錦囊,而錦囊里提到的事情,現在真的發生,這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
他們所遇到的,是天大的事情。眼前的韃靼人入侵,恐怕不一般啊!
如此一來,軍心,可就被動搖了!
畢竟,值得當朝閣老千里迢迢親自送來的錦囊,裡面所說的內容真的發生了,說明朝廷極為看重此事啊!
說不定,真有什麼神仙人物,預測到了這次劫難,說了出來。然後朝廷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派閣老前來告知。
現在錦囊裡面描述的事情真的發生了,由不得這些知情人胡思亂想啊!
最為關鍵的是,當初王越沒有採納錦囊上面的意見,認真備戰。
王越,自然是不相信什麼鬼神之說的,他堅定認為,那錦囊上描述的事情,只不過是李東陽的兒子瞎貓碰上了死耗子。
但是,王越很清楚,這件事情,動搖了他的軍心!
這就讓王越嚴肅起來了!
王越沉聲道:
「認真備戰,此事休要再提!對所有知情人下封口令,如若誰把錦囊這件事情泄露出去,動搖了軍心,老夫一定會扒了你們的皮!
另外,你們要相信,這場戰爭,我們依然能贏!」
「好的!王總制。」
王越在如今的大明軍中,那真的是定海神針級別的存在,敵人聽了他的名號,都是聞風喪膽,王越說能贏,很多官兵都會聽他的,認為能贏!
所以,王越這話是非常鼓舞士氣的,他話音一落,那名親兵有些驚恐的表情,就鎮定了下來。
「此番韃靼人來了多少?」
穩定了軍心,王越就開始準備做軍事布置的,他是真的有信心能打退韃靼人,哪怕,韃靼人很強,能來很多人,他也依然有信心。
「據斥候回報,此番韃靼人來了將近一萬,號稱五萬,由小王子親自率領。」親兵如實稟報。
「跟往常差不多嘛!那你慌什麼?一個稚子胡說八道,瞎貓碰上死耗子說的話,你也信?本官告訴你,那李西涯來我甘州,就兩個目的,一是代表朝廷安撫老夫,二是給他兒子刷名望來了。
韃靼人每年夏秋兩季都會寇邊,李西涯智慧高絕,能算到韃靼人七月份入侵,也不奇怪。
只是,這李西涯不要臉,為了給他兒子刷名望,搞出什麼錦囊妙計,動搖老夫的軍心,等仗打完了,老夫回到京城,一定要參他一本!」
王越說這話,還是為了穩定軍心,不過這話,他自己都信了。
他現在,確實還認為李東陽在給李兆同刷名望。
王越的語氣,是十分堅定的,是個人都能聽出來,他如此肯定,這名親兵作為他的忠實追隨者,自然更會相信了:
「王總制您說得對,李閣老此番確實做得不對。」
「嗯,不說李西涯了,說說看,你覺得我們該如何應對韃靼人的進攻?」
王越有意指導手底下的這名親兵,因為他的這名親兵,是他的親族後輩,現在是跟隨在他身邊,如果外放出去,少說也能混一個百戶,所以,王越也是想讓對方多學一點,將來等他老去了,這人能成為王家的支柱之一。
「王總制,我覺得我們應該先攻下賀蘭山,防止韃靼人長期占領此地,防止韃靼人以此地為據點,侵擾邊關,招引其他部族寇邊。」
這名親兵的軍事素養還可以,他想了想,就作出了回答。
「想法不錯。」
王越頷首點了點頭,然後,他糾正道:
「但是,你有一點,還不夠準確!那就是,我們應該快速,立即地攻下賀蘭山,而不是應該先攻下賀蘭山,你以後作戰,要明白兵貴神速的道理。」
「我明白了,王總制。」
這名親兵也知道王越在教導自己,所以,他自然是從善如流。
「好了,兵貴神速,我就不跟你多廢話了,傳我命令:
凡我王越所屬,分三路向賀蘭山進軍:
命延綏副總兵、都指揮同知朱瑾領兵二千出南路;
命寧夏鎮守太監張僴及總兵官、都督同知李俊領兵二千出中路;
命副總兵、都指揮使張安及監槍右監丞郝善領兵二千出北路。
老夫居中總制。
另,命張安、郝善部分為二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