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學院辦公室給班委下發的通知,一場關於「現代農業是否可以取代傳統農業」的辯論賽即將拉開帷幕。這不僅是一場知識與口才的較量,更是對同學們思辨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的考驗。而在這緊張的氛圍中,韋琪和她的舍友們,也緊鑼密鼓地開始了他們的準備。
韋琪,在得知自己將代表班級參加辯論賽後,迅速組織起了一支由舍友組成的辯論小組,共同投入到緊張的備戰中。
「傳統農業代表著千年的智慧與傳承,它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現代農業則藉助科技的力量,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滿足了日益增長的人口需求。」韋琪在小組會議上,率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她的聲音雖不大,卻透露出一種堅定與自信。
舍友們紛紛響應,大家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各自的論點與論據。趙曉雅認為:「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認為傳統農業更有利於維持生態平衡」;吳亭芝則說:「從規模化機械化的方面來說,現代農業的高效性毋庸置疑」。王珊珊說:「我們需要查古論今,不僅需要深入了解傳統農業,而且還需要到現代農業企業中調研,了解現代農業的優劣勢,才會更有把握。」討論中,不時爆發出激烈的爭論,但更多的是思想的碰撞與靈感的火花。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辯題,韋琪和她的舍友們還利用課餘時間,走訪了當地的農田、農業合作社以及農業科技研究所。他們親眼見證了傳統農業的辛勤耕耘與現代農業的機械化生產,通過與農民、專家面對面的交流,她們獲得了更加直觀、深刻的認識。
韋琪想起了火車上偶遇的陳敏經理,決定聯繫一下陳敏經理,那個在火車上與她簡短交流卻留下深刻印象的現代農業企業經理人。她相信,陳經理的見解定能為她們的辯論增添獨特的視角和深度。
於是,韋琪鼓起勇氣,按照名片上郵件,給陳敏經理髮去了一封誠摯的郵件。在郵件中,她簡要介紹了自己及即將參與的辯論賽主題,表達了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濃厚興趣,並誠懇地請求能有機會進行一次簡短的訪談或電話交流,以便獲取更多關於現代農業實踐的第一手資料。
令韋琪驚喜的是,郵件發出後不久,她就收到了陳敏經理的回覆。陳經理不僅欣然接受了她的請求,還主動提出可以安排一個下午的時間,讓她們小組參觀自己所在公司的現代農業設施,並親自為她們講解現代農業的運作模式和優勢所在。
得知這一消息,韋琪和她的舍友們激動不已。她們立刻調整了備戰計劃,將這次實地探訪視為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在陳經理的安排下,她們不僅參觀了高度自動化的溫室大棚、灌溉系統,還親身體驗了現代農業的自動化管理,親眼見證了科技如何賦能農業,提升農產品的產量與質量。
陳經理說:「荷蘭、以色列設施農業做的很好,對我們很有借鑑意義。」
經過這次與陳敏經理的深入交流及現代農業示範園的實地探訪,韋琪和她的舍友們對現代農業有了更加全面且深刻的理解。她們意識到,荷蘭與以色列作為設施農業的佼佼者,其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源於對科技創新的極致追求與對資源的高效利用。
「荷蘭的溫室農業技術,簡直就是農業領域的『矽谷』!」趙曉雅興奮地分享道,「他們利用先進的傳感器和自動化控制系統,精確調節溫室內的光照、溫度、濕度等環境參數,實現了全年無休的高效生產。這種自動化農業的管理模式,讓我們看到了現代農業的巨大潛力。」
「沒錯,」吳亭芝補充道,「而以色列,則以領先的節水灌溉技術聞名於世。在乾旱缺水的條件下,他們通過滴灌、噴灌等節水技術,大大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保證了農作物的茁壯成長。這種對資源的高效利用,正是我們傳統農業需要學習的地方。」
王珊珊則提出了更深的思考:「這些成功案例告訴我們,現代農業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砌,更是對自然規律深刻理解的體現。我們應該在傳統農業的智慧基礎上,積極擁抱科技,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從而創造出更加可持續、高效的農業發展模式。」
韋琪聽著舍友們的討論,心中充滿了感慨。她深知,這次辯論賽不僅僅是對知識的考驗,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禮。她決定將這些寶貴的經歷與感悟融入到辯論中,讓更多的人看到現代農業的魅力,同時也反思傳統農業的價值與局限。
回到學校,在譚老師的悉心指導下,韋琪和她的舍友們不斷完善著辯論稿,從理論到實踐,從國內到國際,她們力求做到論據充分、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譚老師對韋琪擔任主辯的能力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她不僅具備了紮實的專業知識,更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出色的表達能力,是擔任此重任的不二人選。
隨著辯論賽的日益臨近,韋琪和她的團隊也進入了最後的衝刺階段。她們相互鼓勵、相互支持,用汗水與智慧編織著屬於自己的夢想與未來。在她們的心中,這場辯論賽已經不僅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次展現自我、挑戰自我的寶貴機會。她們將用自己的行動證明,無論是傳統農業還是現代農業,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與魅力,而真正的智者,應當學會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共同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