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幕後博弈
在狗仔看來,安森區區一個新人而已,埃德加也是一個菜鳥經紀人,他們正在和史蒂文、湯姆這樣的大佬合作,唯恐自己成為劇組隨時拋棄的棋子,無法承受任何負面新聞的干擾——
哪怕是假的。
因為人人都明白,名利場從來不相信真相,名望、形象、標籤,如同商品包裝一樣,這才是名利場的重點。
吾之砒霜,汝之蜜糖。
同一個消息,對他們來說可能價值有限,但對安森來說卻價值千金。
所以,他認為安森和埃德加會選擇合作,用一個不痛不癢的新聞換一個重磅又或者是換一個人情,並且為未來打下基礎,在他看來,這才是最為明智的。
類似的事情,在好萊塢也屢見不鮮。
萬萬沒有想到,碰上一個硬茬。
不止強硬,而且睿智、高明、機敏。
埃德加敢於大鬧天宮,而安森居然也敢全權信任埃德加,於是兩個無法無天的傢伙就這樣抓住機會展開反擊,把危機演變為良機。
就在狗仔喝著啤酒等待的期間,埃德加已經穿針引線掌控全局,悄無聲息地顛覆局面。
其實,名利場就是一場遊戲、一盤棋局,就看誰能夠保持冷靜、誰能夠看到全局、誰能夠搶占先手。
然後——
砰!
狗仔意識到自己居然雙雙被埃德加和安森無視的時候,他也嗅到了危險,恐怕事情比自己想像的棘手。
所以,狗仔應該怎麼辦?
憤怒歸憤怒,羞恥歸羞恥,但狗仔能夠在行業內部打滾行走,如同蟑螂一般,擁有難以置信的生命力,自然也有他的能力。
轉嫁危機,金蟬脫殼。
狗仔一個轉身,把照片賣給「娛樂周刊」,小賺一筆,這算是對埃德加的回應,同時把自己從事件里摘出來,從當事人演變為旁觀者,蹲著吃瓜。
於是。
就有了眼前正在上演的這一幕。
然而,需要擔心嗎?
不需要。
埃埃德加已經完全掌握情況,伊芙忙碌在第一線,另外還有史蒂文和湯姆兩位大佬坐鎮,一切都很好。
果然,正如所料。
「娛樂周刊」爆料之後,安森和「貓鼠遊戲」劇組出人意料地沒有第一時間發表回應,依舊按部就班地展開工作,讓那些傳聞熙熙攘攘地喧鬧了一段時間,熱度節節攀升,甚至NBC電視台晨間新聞節目王者「今日秀」也給予關注視線,在節目裡認真討論了一番,然後——
火候正好。
反轉,來了。
完整的錄像、完整的相片,並且搭配當事人以及目擊證人的證詞,如同拼圖一般,一點一點拼湊出事情全貌。
真相大白,還給安森一個清白。
不止不應該是罪人,而且應該是英雄。
最最重要的是,安森從頭到尾沒有真正威脅那位司機,只是正面回應挑釁而已,「娛樂周刊」畫面里所展現的景象和真相根本一點關係都沒有。
這下,就熱鬧了。
因為意外也因為衝突更因為負面新聞,反轉之後的真相,讓整個輿論聲勢毫不猶豫地站到安森身後;並且在左沖右撞之間,進一步看到安森的性格稜角,不同於電影或者時裝周,悄然注入一絲生命力。
陸陸續續地,圍繞整個事件,新聞展開深入探索。
先是詳細採訪那位老奶奶,事無巨細地描述了短短三分鐘之內的全部情況;而後又傳出劇組內部消息,此時人們才知道來龍去脈——
原來,當時安森正在拍攝一場戲,入戲太深,分辨不清楚現實和虛幻,深深陷入角色的狀態無法自拔,逃離片場、一路狂奔,其實就是角色狀態,本來劇組下一場戲就準備拍攝暗安森一路奔跑的鏡頭,結果安森失去控制,攝影師和劇組團隊沒有跟上,他就已經先跑了。
但是,這一次奔跑確確實實讓安森找回自己、進入狀態,後續拍攝非常順利。
「贏得現場一片掌聲」。
一句話,就成為話題,熱度進一步攀升,視線全部朝著「貓鼠遊戲」劇組聚集。
等等,史蒂文的作品什麼時候開始主打演技牌了?而且,還是和湯姆-漢克斯搭檔的超級演技新星?
本來,人人都以為安森是一個花瓶,進入「貓鼠遊戲」劇組純粹就是依靠外型,但現在居然還有驚喜?
話題,全面引爆。
這下,就再也剎不住車了。
而且,焦點全面轉移,沒有人再關心那位可憐的怒路症司機,也沒有人再關心關於安森的負面新聞,所有討論圍繞「貓鼠遊戲」全面展開,甚至有人猜測——
以安森平時的性格,甚至不會和怒路症司機發生正面衝突,畢竟,誰知道那位司機會不會發瘋掏出武器?而那天安森的失去控制,本身就是入戲太深的一種體現,側面再次證明劇組傳聞。
也正是因為如此,「娛樂周刊」最初爆料的時候,安森沒有給予任何回應。某種程度上,安森對於自己入戲太深的失控表示愧疚,不管真相如何,他確實不應該和司機發生衝突,這才符合安森的一貫形象。
事情發展到這裡,大局已定。
此時,那位爆料狗仔才意識到,自己踏入一個什麼陷阱,值得慶幸的是,他快速切斷尾巴沒有貪心,否則在事情反轉之後,他可能就要一個人背負全部指責壓力,甚至成為其他同行圍追堵截的獵物。
而現在?
唯一受傷的就是「娛樂周刊」。
儘管一直以來,「娛樂周刊」和「美國周刊」就是典型的八卦雜誌,以各式各樣的傳聞、八卦、狗血吸引眼球,隔三差五就要成為眾矢之的背負罵名,對他們來說,這已經和吃飯喝水一樣,成為一種日常。
但像這樣狠狠栽跟頭的情況並不多,沒有經過至少兩個新聞源求證,輕易地下結論,草率地發動攻擊,結果遭遇啪啪打臉,淪為行業笑話,不至於人人喊打卻也狼狽不堪,著實讓他們狠狠丟臉一回。
「娛樂周刊」:躺平任嘲。
整個事件里,安森一直處於暴風眼中心,三句不離安森,但很少很少有人注意到,安森從頭到尾都沒有接受採訪——
悄然隱形。
這,是可能的嗎?
但現實就是如此,明明站在風口浪尖上,卻始終不曾真正感受到危機,反而如同局外人一般旁觀熱鬧。
經此一役,「貓鼠遊戲」在公眾視野里的形象和標籤馬上就不一樣了,關注指數居然再次持續攀升;而真正的受益者則是安森,不再只是一個帥哥一個花瓶,這個公眾眼裡的紙片人慢慢開始擁有了血肉。
這,是正常的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