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讀書意義之變》
先生,讀書的意義早就變了。
往昔之時,讀書乃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是通往功名利祿之途,是實現抱負理想之門。彼時之讀書,重的是經世致用,是為蒼生謀福祉,為社稷立根基。
然而今時今日,讀書之意義,在這紛繁複雜、物慾橫流之世,卻悄然發生了扭曲與異變。
如今,讀書多為求得一紙文憑,為謀一份體面工作,為在這競爭激烈之社會掙得一席之地。讀書成了功利的工具,人們不再為了追求真理而讀書,不再為了涵養心靈而讀書,而是為了那冰冷的分數,為了那所謂的「成功」標準。看那校園之中,莘莘學子埋首於書山題海,日夜苦讀,卻不知其所學為何。他們背誦著公式定理,記憶著歷史事件,只為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卻未曾思考過這些知識的真正價值。他們被灌輸著「讀書改變命運」的觀念,卻不知這命運究竟該如何改變,改變向何方。他們如同機械般運轉,失去了對知識的熱愛與好奇,只剩下對分數的盲目追逐。
社會的浮躁之風,亦吹進了讀書的聖地。人們追求速成,追求短平快的效益,讀書也變得急功近利。各種「成功學」書籍泛濫成災,所謂的「乾貨」「秘籍」充斥市場。人們渴望從書中找到一夜暴富、一步登天的秘訣,卻忽略了讀書本應是一個積累、沉澱、思考的過程。更有甚者,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出版一些毫無營養、粗製濫造的書籍,以低俗的內容吸引眼球,污染了讀書的環境。
讀書的意義,本應是讓人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陶冶性情。通過讀書,我們可以領略古今中外的智慧結晶,可以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可以洞察人性的複雜與美好。然而如今,人們讀書多是為了滿足虛榮,為了在人前炫耀自己的博學,而非真正地充實自己的內心。在社交場合,有人高談闊論,引經據典,卻只是為了贏得他人的讚賞,而非真心分享知識與感悟。
再者,如今的讀書,往往局限於狹窄的專業領域,忽視了人文素養的培養。人們只關注自己所學專業的書籍,對於其他領域的知識則漠不關心。如此一來,雖在專業上有所精進,但卻缺乏了廣闊的視野和綜合的思維能力,難以成為真正有格局、有擔當的人才。且看那職場之中,專業技能固然重要,然而人文關懷、道德修養的缺失,卻導致了諸多的社會問題。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為了競爭不顧道德底線,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
更為令人擔憂的是,在這數位化的時代,信息爆炸,各種碎片化的閱讀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人們習慣於在手機上匆匆瀏覽一篇短文,刷一刷社交媒體上的隻言片語,便自以為獲取了知識。然而,這種快餐式的閱讀,往往只是浮於表面,無法深入思考,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真正的讀書,應當是靜下心來,沉浸其中,與作者對話,與思想碰撞。而如今,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似乎已經失去了這份耐心與專注。
先生,讀書意義之變,實乃時代之悲哀。我們在追求物質的豐富與科技的進步時,卻忘卻了精神的滋養與靈魂的升華。讀書,不應只是為了功名利祿,不應只是為了迎合世俗的標準,而應是為了讓我們成為一個有思想、有情感、有道德的人。
吾輩當反思,當覺醒。應重新審視讀書之意義,讓讀書回歸其本真。我們要摒棄功利之心,以純粹的求知慾去擁抱書籍;我們要打破專業的藩籬,廣泛涉獵,博採眾長;我們更要拒絕碎片化的誘惑,重拾深度閱讀的習慣,讓思想在書海中暢遊。我們要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內心的需求,而非外在的壓力。
唯有如此,方能在這喧囂浮華的世界中,守住內心的寧靜與清明,讓讀書真正成為我們心靈的燈塔,照亮人生之路。我們要讓讀書的意義,不再迷失在功利的迷霧中,而是在我們的堅守與努力下,煥發出它應有的光輝,指引著我們走向更加充實、更加美好的未來。
先生,願這讀書的意義,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得以回歸,得以重塑,得以煥發出新的光芒,照亮這混沌的世間。讓我們共同期待,那一個人人熱愛讀書、以讀書為樂、因讀書而充實的時代,早日到來。讓我們以書為友,以知識為力量,去抵禦這社會的浮躁與功利,去追尋那真正的智慧與真理。
24.7.24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