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從無到有,雲層開始匯集凝聚!

  當這枚催化降雨彈成功發射後,竄入雲霄的一瞬間。

  蘇墨與現場眾位科研員們所有人的目光,都在緊緊跟隨著它,同時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兒里。

  這一刻時間仿佛凝固,每一秒都顯得無比漫長。

  終於……在短暫卻煎熬的等待中。

  雙眼死死盯著監視器屏幕的科研人員,聲音中滿是驚喜的匯報導:

  「報告!催化降雨彈已到達指定區域並引爆!」

  「報告!目標空域大氣環流出現波動,冷暖空氣開始交匯!」

  「報告!高空溫度場分布出現明顯差異,熱力開始驅動促使水蒸汽凝結。」

  「報告!近地面水蒸汽含量開始上升,相對濕度正在緩慢接近人工降雨閾值!」

  「……」

  隨著一連串的報告傳來,現場氣氛瞬間變得激動興奮了起來。

  蘇墨的嘴角,也不禁露出了一抹如釋重負的笑容。

  不過……雖然目前上方的天空當中,已經開始出現了降雨所需的特定條件。

  但在傾盆大雨沒有降下來之前,還並不能代表催化降雨彈的研發成功。

  崗位上的眾位科研人員們目光緊盯屏幕,均都不敢有一絲一毫的鬆懈。

  蘇墨則是俯身坐在一架天文望遠鏡前,眼睛眨也不眨的緊盯著雲層變化。

  只見原本烈日高懸,萬里無雲的天空當中。

  竟然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開始出現了一些稀薄的雲彩。

  雖然這些雲彩起初非常稀疏,若不是仔細觀察壓根兒就看不到。

  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雲層在熱力對流的作用下。

  開始迅速匯聚、逐漸融合在一起。

  湛藍色的天空當中,像是有一隻無形大手在攪動似的。

  白色雲團以驚人的速度從無到有,由淡轉濃!

  隨著雲層逐漸增厚,已經開始呈現出了層次分明的結構。

  科研人員們通過氣象檢測設備,以及地面雷達回波,已經可以清晰觀測到雲頂溫度明顯下降。

  這標誌著雲體內冷水滴的增多,已經形成了降水至關重要的一步!

  與此同時……

  豫省、太行山脈南邊100公里處。

  一群白髮蒼蒼的老頭老太太,還有一群戴著草帽的留守兒童們。

  正在田間地頭,擺弄著消防管帶抗旱澆水。

  目前豫省大部分地區,均都正在面臨著嚴重的乾旱。

  從年初到現在,已經足足有大半年沒有下過大雨。

  尤其是從六月入汛後,豫省持續高溫少雨,旱情蔓延加劇!

  全省小麥收割完成後,緊接著就要搶種花生、玉米、芝麻。

  但因乾旱原因,花生、玉米、芝麻的芽率受到嚴重影響。

  許多種子播到地裡面後,才剛剛露出嫩芽。

  但由於因為土壤中沒有水分供給,直接就在炎炎烈日的蒸烤下枯萎旱死。

  唯一的補救措施,就是靠著從深井或河流中抽水灌溉。

  而且還要不停的澆,澆完第一遍澆第二遍,澆完第二遍澆第三遍……

  但面對如此乾旱高溫,許多井水與河水也都被抽乾了。

  因為一條小河溝裡面,往往能有十幾輛拖拉機帶著水泵抽水。

  在這種情況下,沒兩天就能給抽乾見底。

  不過相比於河水,當地官府給打的抗旱深井倒是耐抽一些。

  但一個村里只有那麼幾口井,卻有那麼多土地需要輪著澆。

  就算白天黑夜輪著澆,快了也得七八天才能輪到一次。

  而這還是需要地處平原地區,官府打的有抗旱深井,或是地塊緊鄰河邊才有的待遇。

  那些位於丘陵地帶,遠離河邊,亦或是在半山腰上的地塊。

  往往是既沒有電也沒有井,拖拉機帶的小水泵功率也抽不上去。

  而且距離太遠,就意味著需要鋪設更長的管帶,這些可都不便宜。

  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靠三輪車一桶一桶的把水運上去。

  然後車子停在地頭,用扁擔挑著水桶,一棵苗一瓢水的去澆地。

  雖然相比於漫灌、噴灌和滴灌,這種澆水方式效率很差。

  莊稼根本就澆不透,接不到地底下的墒,沒兩天就又會幹旱。

  但……只要能隔兩天澆一次,起碼能保住莊稼苗不會旱死。

  高粱鎮、李家溝、村西地頭處。

  一位年過七旬,戴著草帽佝僂著腰的老大爺。

  正在挑著鐵皮水桶,步履蹣跚的拿著紅色塑料水瓢,一瓢一瓢澆著乾涸的花生苗。

  在四十多度的高溫下,黃豆大的汗珠,順著他那溝壑縱橫的臉頰不斷流淌。

  望著乾旱到龜裂的土地,還有那已經卷葉蔫巴了的花生苗,李老漢的眼中滿是焦急和憂愁。

  「今黑澆不完,這苗都得旱死啊!」

  看著面前還有三畝多莊稼苗沒澆,心急如焚的李老漢,手上動作不敢有絲毫停頓。

  他那五歲的孫子和六歲的小孫女兒,放假後就很懂事的來到地頭幫忙。

  小小的身軀拎著水桶,汗水早已浸透了兩個孩子的衣衫。

  看著孫子和孫女兒的小臉蛋兒,被火辣辣的太陽曬的通紅。

  草帽下的李老漢心頭一酸,偷偷抹了把眼淚。

  他真的很想讓兩個小傢伙,舒舒服服的回家吹著風扇看動畫片。

  但……這五畝地是他們全家一年所有的指望。

  李老漢的兒子前年騎摩托摔死了,兒媳婦也改嫁到了外地,從此杳無音信。

  撇下來的兩個孩子,就落在了李老漢的身上。

  可李老漢今年都73歲了,無論去哪裡打工都沒人要。

  更何況,他還有一個癱瘓臥床多年的老伴兒需要照顧。

  所以手裡的這五畝地,就是李老漢全家的主要經濟來源。

  一茬小麥畝產700——800斤左右,目前每斤1.17元,能賣八九百元。

  一茬花生畝產500——600斤左右,收購價通常在2.5一2.8元,能賣一千三四左右。

  除去化肥、種子、農藥的本錢,還有旋耕犁地播種的油錢。

  五畝地一年的淨利潤,弄好了大概能有個四五千塊錢。

  這筆錢對於李老漢一家來說,可謂是救命稻草!

  不但需要靠這筆錢供應一家人的吃喝,還要用來給小孫子和孫女兒,買衣服鞋子和紙筆文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