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境!
不知不覺之中,唐君明已經攢夠了晉升九月境需要的經驗水晶,對此他自然不會再耽誤時間,立即晉升成為九月境的明月帝君。
只是想要晉升大日境的話,需要的經驗水晶數量極多,不是短時間內能夠攢夠的,所以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積累。
不過憑藉唐君明九月境的實力,因為有著雄厚至極的修煉根基,再加上各種武功秘術和神兵利器的輔助,唐君明的綜合實力已經無限接近一陽境的大日聖尊了。
換句話說以唐君明現在的實力,隱隱然能夠跟普通的一陽境大日聖尊分庭抗禮。
至於身體和靈力等方面,已經絲毫不遜色於下位聖尊,唐君明已然有了奴役大日聖尊的實力。
所以也該是衝鋒陷陣,努力擴張的時候了。
經過幾百年的攻略和發展,以萬象堡壘為中心,方圓千百億里都被盛唐仙朝攻略了下來,並且吞噬到了藍星宇宙當中。
正是因為這樣,唐君明才能夠獲得晉升九月之境的經驗水晶,藍星宇宙和藍星也在一次次的吞噬當中獲益匪淺。
不過經過這麼多年的攻略,昔日被惡月魔帝、吃嬰魔帝、吞天魔祖等清空的區域基本上都被吞噬光了,接下來盛唐仙朝需要面對的除了滅世魔以外,還有一座座生存堡壘。
那些低級和中級的堡壘就不用說了,憑藉盛唐仙朝此刻的實力,分分鐘就能夠攻破,甚至很多時候都不用唐君明親自出手。
可是那些高級堡壘就不行了,因為這些高級堡壘都有大日聖尊坐鎮。
經過這麼多年的探索,盛唐仙朝已經將小半個西荒大地都給探查了一遍,獲得了一張極其詳細的地圖,對於這片區域各個生存堡壘也了解不少。
可以說針對一一座座高級堡壘的攻略,已然準備的差不多了,就等待著合適的機會。
而在唐君明晉升九月境不久,便得到了這樣一個機會,那就是。
光輝堡壘的堡主極光聖尊遭到滅世魔重創,此刻昏迷不醒!
極光聖尊乃是三陽境的大日聖尊,據說有很大的可能突破成為中位大日聖尊,無論是實力還是能力都頗為驚人,已經帶領光輝堡壘在西荒大地堅守了幾百萬年,擁有極高的威望。
如今極光聖尊昏迷不醒,也就意味著唐君明有機會拿下極光聖尊,只要能夠讓極光聖尊成為他的夢印奴僕,唐君明便能夠掌控偌大的光輝堡壘,以及一大批的大日聖尊。
之後以光輝堡壘為跳板,朝著周圍一座座高級堡壘攻略過去,藉助這些高級堡壘的資源哺育唐君明和盛唐仙朝,幫助唐君明和盛唐仙朝晉升更高的境界。
就如同之前對付長存堡壘、生命堡壘等一樣,計劃雖然老套,並沒有什麼新意,卻能夠完全發揮唐君明和盛唐仙朝的長處,取得最大的戰果。
考慮一番之後,唐君明果斷離開了溫柔鄉,單槍匹馬地朝著光輝堡壘趕去。
不對,準確地說在唐君明的鴛鴦聖戒中,還隱藏著一大堆上位明月帝君,萬一遇到難以抵擋的危險,這些都是可以為唐君明付出一切的炮灰。
光輝堡壘距離萬象堡壘並不遠,經過藍星宇宙這些年的吞噬,兩者之間僅僅相距數億里,以唐君明的速度,連一天時間都不到,已然來到了光輝堡壘附近。
光輝堡壘!
西荒大地小有名氣的高級堡壘之一,其面積足足有近萬億平方公里,裡面生存著數千億的智慧生命,天地靈氣極為濃郁,魂力元素充斥堡壘。
其中單單是大日聖尊就有三十多位,明月帝君數以百萬,星辰皇者高達幾千萬,在光輝堡壘的上方氤氳著璀璨奪目的光芒。
不過越是強大的生存堡壘周圍,就越是有恐怖的滅世魔覬覦,光輝堡壘周圍自然也不例外。
足足有數以千京的滅世魔盤踞在光輝堡壘周圍,經常對光輝堡壘發起進攻,想要拿下光輝堡壘,吞噬裡面的智慧生命壯大自身。
這些滅世魔中單單是滅世魔聖的數量就超過了一百尊,滅世魔帝也有幾百萬之多,其它的滅世魔皇、滅世魔王之類不計其數。
光輝堡壘的周圍還有互為依仗的數百座中級堡壘和低級堡壘,共同組成了光輝生存區域,在這片生存區域當中智慧生命的數量已經超過了一百萬億。
雖然跟盛唐仙朝比起來差距太大太大,可是要知道這只是一座生存區域而已,西荒大地這樣的生存區域何止千百。
而且這片生存區域中的智慧生命平均實力頗為可觀,遠遠不是此刻的盛唐仙朝能夠比擬的,若是讓盛唐仙朝按部就班地發展下去,沒有幾十上百萬年時間,肯定達不到這種程度。
光輝堡壘和其它生存堡壘一樣,因為內部面積有限的緣故,所以各種奇花異草、天材地寶凌亂地分布在各個地方,看起來一片寶光蒸騰,讓人眼花繚亂。
若是能夠將光輝堡壘當中這些寶物全部收攏的話,至少也能夠賺到千萬以上枚經驗水晶了,更別說生存堡壘中的各個勢力也儲存著不菲的物資。
以唐君明此刻九階中等寶陣師的陣道修為,想要潛入光輝堡壘不過小菜一碟,僅僅用了數天時間,唐君明就在滅世魔大軍和光輝堡壘眾多強者的眼皮子底下,悄無聲息地進入了光輝堡壘。
光輝堡壘,極皇宮。
這裡就是光輝堡壘之主極光聖尊的居所,此刻因為極光聖尊遭受重傷昏迷不醒的緣故,周圍防範頗為森嚴,甚至還有九階中等的寶陣群看護。
即使以唐君明的陣道修為,也花費了一定的功夫,這才悄然潛入極皇宮當中。
進入極皇宮以後,為了安全起見,唐君明並沒有立即去尋覓極光聖尊奴役他,而是先悄無聲息地奴役極皇宮中那些有地位的高層們。
畢竟此次進入極皇宮,可謂是九死一生,一旦事情暴露的話,隕落的危機頃刻便至,唐君明豈敢有所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