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解決方案

  第295章 解決方案

  經過陳威廉發動了各種影響力,以及多方的努力,最終與美利堅政府就他購買帕魯島的事項,達成了一系列協議。

  為了這個事情,他專門參加了一次國會有關此時的問詢會。

  其中的內容主要包括:

  1.陳威廉將繼續保留美利堅國籍,並將使用離岸基金——亞特蘭基金,作為收購帕魯的主體。

  2.為了支持亞特蘭島嶼自治領地(原帕魯島)建設,注入亞特蘭基金中用於亞特蘭島建設的資金,在10年內享受與慈善基金會同等的免稅政策。

  3.陳威廉以抵押部分Meta集團股份的方式,獲得包括大摩、美銀、富國、花旗和高盛五家銀行組成的銀行團提供的50億美元貸款,注入亞特蘭基金,用於對帕魯進行收購,以及後續建設。

  4.陳威廉將包括Meta集團在內的所有個人持有的以美利堅市場為主要經營範圍的資產,連同其附帶的債務,捐入凱特琳基金會,享受稅務減免優惠。

  5.凱特琳基金會按照法律需要用於慈善的資金中,允許不超過30%的部分用於帕魯島的建設,不低於30%的部分用於美利堅本土。

  這些方案還是在陳威廉通過大力的遊說之後達成的,雖然條款中亞特蘭基金得到了10年的免稅政策,但需要他將大部分資產都捐入凱特琳基金會。

  雖然這樣之後,這些企業的控制權依然在陳威廉手中,但因為凱特琳基金會的性質,就相當於是公司上市一般,企業的經營行為會更加透明,這也是美利堅方面為了防止陳威廉將這些資產進行轉移的防範措施。

  反正經營權我們不管,但這些投資必須留在美利堅。

  因此接下來陳威廉需要對旗下的資產進行調整,他所有的資產中,Meta集團的美利堅部分,包括Meta未來大廈、他在帕麗斯的Hilton-Chen時尚集團中的股份,以及在特魯普集團、奈飛公司、特斯拉公司等Meta投資公司的持股,都將轉入凱特琳基金會中。

  這其中也包括Meta投資公司中的天樞基金,以及150億美元在美股中的投資。

  而之前Meta集團在高盛以及大摩的融資都將作為債務,連同這一次注入亞特蘭基金的50億美元貸款,都歸於凱特琳基金會中,使得這個基金會的資產雖然迅速膨脹了數百億美元,但也承擔了將近200億美元的債務。

  從明年開始,凱特琳基金會需要拿出用於慈善用途的5%資金就會數目巨大。

  不過他同時也爭取到了,這些慈善用途資金,能夠有不超過30%用於亞特蘭島的非盈利建設,同時也得至少有30%花在美利堅本土。

  這樣陳威廉從原本的Meta集團中切割出來繼續直接持有的資產,包括亞洲和歐洲的投資:

  Meta(亞洲)投資公司以及旗下的華夏未來資本風投基金、Meta(亞洲)娛樂傳媒公司以及在TC商業管理公司中的股份,還有就是曼聯俱樂部和曼聯品牌管理公司,都將從Meta集團中分離,組建總部設立在魔都的未來集團。

  為了防備亞特蘭島像之前的帕魯一樣,成為新的避稅天堂,在補充協議中,亞特蘭島將與美利堅在金融犯罪方面進行深度合作,也就事實上讓亞特蘭融入美利堅的金融體系。

  當然,美利堅對於亞特蘭島在軍事上可以進行保護,但並不是免費的,亞特蘭島本來就離美利堅在亞太最主要的關島軍事基地很近,如果發生某些情況,需要美利堅幫助,肯定是要付防務費的。

  於是在簽訂這個協議之後,陳威廉乘坐灣流G550到達帕魯,畢竟此時購買合約的細則已經完善,於是雙方在國際代表的見證之下,簽訂了亞特蘭基金購買帕魯島的協議。

  這也就代表著,帕魯從今天開始,成為過去時,而這個島嶼,將由亞特蘭島來被命名。

  全球的記者以及奈飛公司的拍攝團隊,記錄下了這歷史的一刻,陳威廉與帕魯方面簽字後握手的照片,也出現在了當天全球幾乎所有媒體的頭條之上。

  在之後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中,針對記者們提出來的在完成購買帕魯之後,陳威廉會如何建設這個島嶼,陳威廉表示,具體的內容和政策,正在指定之中,會在有了最終結果之後專門公布。

  目前首先需要進行的就是原有帕魯國民的遷移工作,這個工作的截止日期為8月28日,也就是一個月之後。

  在此期間,亞特蘭基金所組織的團隊,將協助帕魯民眾完成這一次的遷移,並且同美利堅和澳大利亞兩國合作,保證這一次遷移的有序安全進行。

  目前亞特蘭基金從美利堅銀行團的50億美元已經到帳,根據同帕魯方面的協議,將在合約簽訂之後首先支付5億美元,用於先期撥付的帕魯民眾遷移和安置的資金。

  一直到全部帕魯民眾遷移完成,將這個島嶼空出來之後,就會支付剩餘的10億美元補償費用。

  帕魯方面倒是很利索,反正島嶼賣都賣了,現在最重要的是儘快的拿到錢,於是他們對民眾頒布了規定,將一個月的時間分成了兩段,前半個月完成搬家遷到澳大利亞,能夠完整的拿到所有補償款項,而後半個月才完成搬遷的,只能拿到80%的補償,至於一個月還沒搬完的,那麼就失去所有的補償款,這些扣除的補償款,都將進入帕魯共同基金之中。

  這麼利益的驅動,讓原本那少數幾個投了反對票,並不想離開故土的人,在家人的壓力之下,也只能選擇跟隨大家一起加快了搬遷的速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