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警惕美術落榜生
在曼哈頓買一棟,或者建設一棟自己的辦公大樓。【無錯章節小說閱讀,google搜尋】
這件事亞伯早就已經想過。
只不過後來他在這方面的注意力,被哈德遜灣城市廣場給牽扯過去。
然而哈德遜灣城市廣場,牽扯的方方面面又太多了。
短時間內不可能上馬。
也就是說亞伯自己想建設的超級總部大廈,短期內也不可能出現。
亞伯每次來擴招後的史密斯資本,又覺得公司里有點擠。
想來想去,他覺得在哈德遜灣城市廣場上馬之前。
也必須先給自己的公司,找一個足夠寬敞的辦公地點才行。
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先在曼哈頓或者紐約,買一棟足夠高足夠大的大廈。
這樣一來,不但可以把史密斯資本給安置進去。
也可以把總部同樣在紐約的伊莉莎白後花園、ab史密斯娛樂、ab史密斯報紙、amc電視台、飛機遊艇租賃等等公司的總部,給安置進去。
話說回來,亞伯名下在紐約的公司,數量現在可真的是一點兒也不少。
另外那些在洛杉磯,在其他地方的公司,它們也需要在紐約這邊增設分公司。
要是再加上這一部分,那僅僅是亞伯自己名下的公司,在紐約就有十幾家。
一棟史密斯大樓,只能勉強塞一個史密斯資本。
更不用說其他的公司了。
亞伯已經不打算,繼續等哈德遜灣城市廣場了。
他又沒興趣去重新建一個新的大廈。
最後想來想去。
亞伯覺得直接買一棟現成的摩天大廈,會是目前最好的解決辦法。
反正只要不去買雙子,或者雙子旁邊的其他大廈就可以了。
在那一天來臨之前,其他地方應該是安全的。
人家去撞雙子,也不是瞎撞的。
誰叫在那之前,雙子兩兄弟分別是美國第一高和第二高的大廈呢。
這種地標性建築物,又在曼哈頓下城,不撞它們都有點說不過去了。
「買一棟大廈嘛。」
亞伯的辦公室休息區里,咖啡大師大衛·梅隆把咖啡放下。
「確實有這個必要了。」大衛·梅隆是站在史密斯資本的角度來看的。
在大衛看來,人數不到六百人的史密斯資本,還需要繼續擴張。
不說做到像高盛那樣,有兩萬多名副總裁,全公司巔峰人數一度超過三萬人。
起碼也要做到像美林、雷曼兄弟這些華爾街巨頭一樣,有個五六千人的員工。
五六千人的員工,原本足夠的史密斯大樓,是不可能再塞得下的。
即使再擁擠一點,史密斯大樓頂多也只能供上千人左右工作。
這還是在有可能影響辦工效率的情況下。
要想讓史密斯資本,後續有可以擴張的辦公地點。
那在曼哈頓或者紐約,擁有一頓自己的大廈,已經是一個硬性需求了。
亞伯把手上伊卡娜老爹,送給他的《曼哈頓物業大全》放下來。
他對大衛·梅隆說:「我想把伍爾沃斯大廈買下來。」
伍爾沃斯大廈,就是史密斯資本先前的總部所在地。
這是一棟歷史悠久的大廈,曾經當過十六年的世界第一高樓。
由伍爾沃斯這位前前前前美國零售業大王建造。
更關鍵的是,亞伯如今持有這棟大廈20%左右的股權。
這部分股份,當時花了亞伯差不多3億美元。
而且這棟大廈的大部分股份,都在那些華爾街投行巨頭手中。
股份的比例是12%美林證券所有,
28%是高盛公司所有,
30%為富國銀行所有,
10%左右是小股東所有的。
剩下的最後的20%在亞伯自己手上。
相比於其他大廈,把伍爾沃斯大廈置入囊下,難度不會太高。
對那些投行,以亞伯現在與他們的關係,基本只要給錢就好。
那10%左右的小股東股份,大勢所趨之下不賣也得賣。
就是從去年開始,全美國的房地產都在瘋狂上漲中。
去年的時候,價值大約在十五億美元左右的伍爾沃斯大廈。
今年沒有十六億美元左右,估計是沒辦法拿下它了。
「伍爾沃斯大廈嘛?」大衛·梅隆想了想,說:
「雖然老了一點,但面積確實足夠了。而且也有足夠的歷史和標誌性。」
伍爾沃斯大廈,總共有57層高。
一開始建造人弗蘭克·W·伍爾沃斯,只打算建42層高。
後來他發現再高一點,就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大廈。
為了當這個世界第一,他臨時讓設計師增加了一些高度。
原本42層的大廈,就變成了57層。
弗蘭克·W·伍爾沃斯又出了名的會節省會計算。
多出來的15層樓,它們要比原來的42層小得多。
它們是在42層的基礎上,又延伸出來大概三分之一左右面積。
這讓落成之後的伍爾沃斯大廈,在正面看來非常漂亮,是標準的新哥德式塔樓。
但是在背面和側面看,它好像一個熨斗一樣。
正面高出一大截,後面全平。正面就好像熨斗的握把,後面是矮平的熨斗一樣。
「那就確定是伍爾沃斯吧。」亞伯乾脆地道:
「待會兒我就讓艾倫·貝克去聯繫這些股東,爭取在10月份之前搬進去。」
並不是說把伍爾沃斯大廈買下來,就能夠直接住進去的。
伍爾沃斯作為曼哈頓知名大廈之一,位置又在巴克萊街和百老匯街這種核心位置。
在這上面租賃的公司很多,還有很多都是知名企業。
這些公司的租約,最少都是幾年的,有的可能有十幾年。
想把這些公司清租出去,需要一定的違約成本,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另外把亞伯名下的公司,包括史密斯資本等在內,遷進來伍爾沃斯大廈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大廈內部,可能也要進行一定的改裝和裝修。
這些時間加起來,預計要半年左右。
等半年過去以後,紐約也安全了。
等那件事情發生以後,再把公司全都搬過來。
這樣一來,在當時人心惶惶的美國和曼哈頓。
還能夠混一個「堅定曼哈頓支持者」之類的成就。
畢竟在那之後,是真的有很多跨國巨頭、金融公司被嚇到了,想要撤離曼哈頓來著。
也就是後面美國和紐約當局,下了大力氣保證不會再發生這種事。
才讓曼哈頓不至於一夜之間,因為恐慌而變成鬼城。
話說回來,亞伯記得好像在那件事以後。
曼哈頓,甚至整個紐約市區的房價,曾經連續跌了好幾個月。
等到第二年,美國人看到了白房子的決心以後,才重新建立了對曼哈頓和紐約市區的信心。
想到這裡,亞伯覺得到時候可以讓新起點房產,在那件事過後來曼哈頓大掃貨。
亞伯打算以他自己的名義,直接購買伍爾沃斯大廈。
這樣雖然每年要交一定的地稅,但是可以一次性花掉十六億美元。
這麼大筆的利潤,就會被變成投資。在做新的報稅表的時候,會比較容易一點。
兩人一邊喝著各自喜歡的咖啡,又一邊聊了聊史密斯資本的事情。
史密斯資本在沒有亞伯發起大行動的情況下。
它對市面上投資者們的吸引力,其實不是很強。
因為投資者們,本來奔著史密斯資本來,就是因為亞伯可以為他們提供高額利潤的。
沒有這一層關係在的話,史密斯資本和其他華爾街巨頭相比,並沒有太大的優勢。
反而因為品牌、渠道、交易點等因素,屬於巨大的劣勢之中。
高盛那兩萬多名的副總裁,他們又不是全都待在紐約。
他們之中的一大部分,全部散播在全美國甚至全世界。
簡單的說,就是這些老牌巨頭有大量的分公司。
這些分公司吸納了巨多的客戶。
這一點史密斯資本可沒有。
它目前能夠吸引到的,也就只有紐約附近的投資者。
還有一些慕亞伯的名而來的大富豪。
這也就讓史密斯資本,除了由亞伯來當基金經理的那幾個私募以外。
其他的金融產品、投資產品,對客戶的吸引力嚴重不足。
對這種情況,大衛·梅隆也沒什麼好辦法。
只能一步一步來,在紐約站穩腳跟以後。
後續在其他城市,再陸陸續續增加營業點和分公司。
想了想,亞伯提出一個建議:
「或許我們可以增加一個貨幣基金?」
「貨幣基金?」大衛·梅隆道:
「額頭兒,我們的金融產品中,本來就有貨幣基金的存在啊。」
說到貨幣基金,天朝的兔子們大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餘額寶」。
但其實貨幣基金不是老馬首創。
它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就已經出現了。
上世紀的70年代初到80年代。
美國處在經濟衰退而通脹較高的「滯漲」環境中。
那時候是蘇強美弱、蘇攻美守的年代。
身強體壯的紅熊,把歐美世界嚇得瑟瑟發抖。
當時美國國內,連《華爾街日報》這種資本家的報紙,都在「定、體、問」,都在「美國請等等你的人M」,都在懷疑路線錯誤了。
迫於經濟問題,當時的美聯儲對銀行存款利率進行管制。
這就讓居民存款利率,甚至低於通貨膨脹率,存款一直處於貶值狀態。
當時美國的通貨膨脹,最嚴重時一度高達20%以上
那時候銀行為了吸引資金,推出利率高於通脹率的大額定期存單。
然而這種定期存單起始金額較大,往往是以十萬或百萬美元為最低投資單位。
在那個時期,只有少數機構投資者,或者富豪們,才有足夠的現金去做這樣的投資。
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當時可以參與的金融投資品,只有利息低得可憐的銀行儲蓄帳戶、股票和債券。
在時世艱難時,人們很自然地尋找安全性好、流動性強的資產。
但很多金融資產要麼風險太大、缺乏流動性、要麼收益太低,總之無法滿足投資者的金融需求。
當時,曾是世界上最大養老基金「教師年金保險公司」現金管理部的主管兼信用分析師魯斯·班特。
他在對金融服務業作了周詳的調查之後,產生了一個天才的想法。
他在1970年創立了一個命名為「儲蓄基金公司」的共同基金,並於1971年獲得美國證券與交易委員會認可,對公眾銷售金融產品。
1972年10月,儲蓄基金公司,購買了30萬美元的高利率定期儲蓄。
同時以1000美元為投資單位出售給小額投資者。
就這樣,小額投資者享有了大企業才能獲得的投資回報率,同時擁有了更高的現金流動性,歷史上第一個貨幣市場共同基金誕生了。
在那之後類似的貨幣基金層出不窮,在2001年的現在都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
就連史密斯資本自己,由大衛·梅隆和公司高管們開發出來的眾多金融產品,也有一個貨幣基金。
好在大衛也適應了自己的這個老闆。
大衛知道,亞伯在風險極高的交易里如神如聖。
但是亞伯在普通的金融領域裡的知識,實在很一般,可能連很多大學裡的金融專業學生還要差
因此大衛對亞伯的這個提議,倒也沒覺得差勁。
「不不不不」
亞伯搖了搖頭,「我指的這個貨幣基金,和傳統的貨幣基金不一樣。」
想了想,亞伯又補充道:「確切的說,我說的這個貨幣基金,它的名字應該是「虛擬貨幣基金」。」
「虛擬貨幣基金?」大衛·梅隆聽了有些不解。
貨幣基金就是貨幣基金,也可以虛擬的嘛?
大衛不知道,後世還會出現一種東西叫虛擬幣。
把全球一眾韭菜割得欲仙欲死。
「散戶、家庭小微投資者這些微型投資者,他們一般是在什麼渠道,投資股票、基金?」亞伯問道。
「去銀行,或者當地的證券公司開戶。再通過他們的證券經理,執行他們的投資要求。」大衛·梅隆說。
這差不多也是兩百年來,全美國或者全世界的投資者們購買股票、基金的方式。
「那他們用什麼方式來聯繫他們的投資經理呢?」亞伯循循善誘。
大衛·梅隆想了想:
「一般是打電話,以前還有傳真、電報。或者直接自己去證券公司找投資經理。不過現在多了個網際網路,有的證券公司已經嘗試在網際網路上和客戶接觸。」
「沒有錯。」亞伯放下咖啡,在桌子上敲了敲,「就是這個,網際網路!」
「我指的虛擬型貨幣基金,就是需要用到網際網路的一種新的貨幣基金交易方式。」
亞伯說道:
「據我所知,早在1995年,紐交所開始出現股票的網上交易。但大規模普及要到1998年,也就是三年前。」
「真正的網際網路開戶還沒有出現。客戶們開戶,一樣需要到證券公司或者銀行里去。然後再由證券公司或者銀行,提供一個埠才能在網際網路上進行交易。」
「但是嚴格來說,到目前為止。這種交易其實也就是把電話通知投資經理,變成了用網絡通知投資經理而已。」
「那麼我覺得,史密斯資本完全可以把貨幣基金等允許小額投資的金融產品,全部搬到網際網路上去。以後連開戶和交易,也都可以直接在網際網路上進行。」
「史密斯資本要做的,僅僅只是維護好我們的網絡。在那些節點大城市,增設一些分公司。」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不用像高盛它們那樣,開設大量的營業點。我們可以想辦法做到,讓我們的客戶儘量來自網際網路。」
具體應該怎麼做,亞伯其實也不清楚。
但他重生前買過餘額寶、餘利寶之類的東西啊。
也在某些劵商軟體上買過股票基金。
亞伯就把餘額寶之類的網際網路券商的要點,挑自己能說明白的,告訴大衛·梅隆。
漸漸的,大衛·梅隆聽明白了亞伯的意思。
「哦頭兒你的意思,是直接在網際網路上銷售貨幣基金這些小額金融產品?」
大衛·梅隆說:「直接在網絡上給他們開戶?直接在網際網路交易?」
亞伯點了點頭,「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但是具體的操作,還有可行性等,需要你們自己去衡量一下,看能不能這麼做。」
說白了亞伯說的這一套,就是網際網路券商的雛形。
事實上這個時候,華爾街里已經有人在摸索這種模式。
摸索這種模式的那家公司的創始人,亞伯還見過。
就是上次在莫根索家的酒會裡,羅伯特介紹給亞伯認識的托馬斯·彼得菲的盈透證券。
盈透證券一開始做的就是交易工具,連紐交所里的電腦和系統都是盈透證券幫忙配置的。
盈透證券是美國金融市場計算機化,網際網路化的先鋒。
就連1995年實現的股票網絡交易,也是盈透證券最先開始的。
只不過時代的局限性擺在那裡,即使有著不一樣眼光的盈透證券。
這時候也還沒開始完全網際網路券商化,托馬斯·彼得菲還在摸索當中。
從2022年過來的亞伯,就直接的多了。
人家盈透證券的托馬斯·彼得菲,還在摸索網際網路券商0。
也就是建立在電腦網際網路上面的基礎版本。
亞伯提出的這個做法,都已經是網際網路券商的0 。
也就是建立在移動網際網路,建立在智慧型手機基礎上的完全版。
以現在的技術條件和網際網路條件,0版當然不可能實現。
但很多0版的交易理念,都是在網際網路券商0版本的基礎上進行優化的。
只要稍微改掉那些不適合當前網際網路,只適合移動網際網路的特點。
那亞伯提出來的這套東西,在這個時間段完全有可行性。
要知道這時候全美國才85億人口。
但網際網路網民用戶人數已經有1億(另一個數據是九千萬)。
假設這近億網民里,有一百萬人有投資意願。
這一百萬有投資意願的人里,有十萬個選擇了史密斯資本。
那對史密斯資本來說,也是一個龐大的客戶群。
本來就很聰明,也是華爾街天才的大衛·梅隆一點就透。
聽完了老闆的想法以後,大衛·梅隆越想越興奮。
「頭兒」大衛忍不住望向亞伯:「還好伱大學讀的是美術。要是你大學讀的是金融或者商業的話。我覺得我都要失業了。」
亞伯聽得懂大衛的意思,這是在拐彎抹角的拍馬屁呢。
好在亞伯也知道,這並不是自己有多聰明。
只不過是自己把多積累了十幾二十年的東西,提前十多年說出來而已。
這是站在時代巨人的肩膀上,並不是自己有多聰明。
因此他就只是矜持的對大衛笑著說:
「嗯,誰叫我更感興趣的其實是美術呢?要是我當時落榜了的話,可能就會去學金融什麼的了。」
大衛·梅隆吐槽:
「那幸好頭兒你沒有落榜。要知道奧地利美術學院的落榜生,可是發起了世界大戰呢。」
「要是老闆你落榜了的話。或許就是萊斯大學的美術落榜,引起華爾街的世界大戰了。」
(本章完)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