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優如此桀驁不馴的話,成功讓帳內諸人心中的怒氣愈發升騰。【,無錯章節閱讀】
性情急躁的楊儀反應最快,他陡然起身按劍大喝道:「不忠之人,敢嘗利劍乎!」
楊儀與馬謖一般出身世家名門,自幼受到良好的經學教育,但這不代表楊儀是個文弱書生。
在宋以前,漢族的文人那也是能上陣殺敵的存在。
當楊儀做出按劍厲喝的舉動後,帳內諸人也不願落後,他們紛紛將手按在了腰間的利刃上。
看帳內諸漢臣的表現,似乎下一刻孟優的人頭便會被他們親手砍下。
雖然古語有言:兩軍交戰,不斬來使。
但是這並不代表使者可以有所憑恃就無所忌憚。
孟優公然指出天下間政出三方,並對這三方皆以朝廷稱呼,這無疑是對漢朝權威的蔑視,這樣的羞辱怎麼讓忠於大漢的等人能夠忍受。
而面對著數十道意欲生吞他的目光,孟優依然是一副傲慢不屑的模樣。
見孟優還是如此作態,楊儀終於按捺不住,他徑直站起身來朝著孟優走去,同時他握住劍柄的手正越來越緊。
可還未等楊儀走出幾步,一聲威嚴的聲音便讓楊儀停下腳步。
這聲聲音正是坐在上首的諸葛亮發出的。
「退下。」
雖然臉上有著強烈的不甘之色,但楊儀並不敢違背諸葛亮的命令,他只能滿臉氣憤的回到座上重新坐下。
諸葛亮只是簡簡單單說了兩個字,但就是這簡單的兩個字,讓正在氣頭上的楊儀成功冷靜下來。
不說諸葛亮現在是代天子征伐,口中的每道命令皆可視作聖旨。
就說以諸葛亮過往的功績,他在大漢的威望也堪堪僅在劉備之下而已。
諸葛亮的兩個字不僅讓楊儀退卻,也讓帳內的諸人都暫時冷靜下來。
而當孟優看到帳內諸人的這副表現後,他眼神中的不屑之色愈發濃厚。
孟優眼神中的不屑之色成功被敏銳的諸葛亮捕捉到,這讓諸葛亮的目光變冷了不少。
可諸葛亮不是楊儀,他是南征的主帥,很多時候他考慮事情需要從大局出發。
在阻退楊儀之後,諸葛亮看向孟優,他口中澹澹地問道:
「你既然身為使者,當不是專門為了來吾大帳中說這些的吧。」
見是諸葛亮開口,孟優的眼神中多了些慎重。
正如諸葛亮所說,孟獲能派他前來擔當使者,當然是有著一件大事需要告知諸葛亮。
孟優受到孟獲的影響,對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並不怎麼看重。
但他從剛才楊儀及帳內諸人的表現可以看出,諸葛亮在他們心中的威望有多高。
再想到孟獲所交待的事,孟優的心中有了一些底。
若諸葛亮能答應他此番前來的目的,那麼許多事就簡單許多了。
於是孟優對著諸葛亮言道:「你領兵侵犯我族疆界,我家大王在得知這件事後頗為生氣。
他本想親率大軍直接攻打僰道縣,但我家大王念及大戰一開兩軍必死傷無數,他心中有所不忍。
士卒何罪?
故我家大王的意思是,不如我們雙方各派數員戰將決一勝負,以此觀彼此之能,不知你意下如何?」
當孟優將他前來的目的一五一十說出來後,帳內諸人皆明白了孟獲的用心。
孟獲這是想斗將呀!
兩軍對壘,將和將單打獨鬥,叫做斗將。
斗將作為一種特殊的兩軍交戰方式,常常出現在各種小說、野史之中,因此後世人可能會認為斗將在正史中乃是不存在的。
只不過這種觀點是有失偏頗的。
在華夏的數千年歷史之中,斗將在兩軍交戰之時不常發生是真的,但不代表斗將完全是小說家虛構出來的事。
相反的是,若細細研究史料的話便會發現,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斗將這樣的交戰方式就已經存在。
不提太久遠的歷史,就說在這數十年來,世間亦不凡有著斗將的戰例。
例如當年關羽的成名之戰——陣斬顏良,便是其中最精彩的戰例。
不提關羽等老一輩的萬人敵,就算是第二代中的劉封,也是一名斗將。
當年漢中之戰時,劉封連挑曹魏幾員戰將,氣的曹操指著劉備破口大罵:「賣履舍兒,長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黃須來,令擊之。」
由此可見,在當世的兩軍交戰中,令人心血澎湃的斗將是不時都會出現的。
可是斗將始終不是當世主流的交戰方式,甚至因為斗將的不確定性,故而當世也少有主將會採用這種「匹夫之勇」的對敵方式。
故而當知曉孟優前來的真正目的之後,帳內諸人是有些驚訝的。
不過他們一想想,便也理解了孟獲為何會提出斗將。
因為孟獲現在實質上乃是個彝人。
彝族不是漢族,漢族中有著許多兵書流傳。
在那些兵書中曾詳細提到如何當好一員將領,對有著這種傳承的漢人來說,斗將這種小道,他們如非情非得已,當然是不會輕易採用的。
可彝族不同,彝族中沒有相應的兵書具體教他們該如何領兵作戰。
況且彝族數百年來生活在深山之中,茹毛飲血的他們性情彪悍,十分好戰。
再加上自小與勐獸搏鬥的生活,讓能夠長大的彝族皆是身形壯碩,崇尚武力之輩。
在這種風俗之下,孟獲會對諸葛亮提出斗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孟獲想斗將的小心思,自然瞞不過帳內的眾人。
對於漢軍來說,他們的優勢在於有著裝備精良及有著系統的訓練,而對於彝族來說,他們單兵作戰能力都十分強。
異族善出勐將,這是當今天下人的共識。
孟獲之所以會提出斗將,無非是想以己之長攻彼之短。
在明白孟獲的用意之後,眾人臉上皆是流露出不屑的神色。
區區伎倆,連他們都瞞不過,又怎麼可能瞞得過丞相?
既然瞞不過丞相,那想必丞相是不會同意孟優這個請求的。
可是諸葛亮接下來的答話,卻讓帳內眾人皆驚詫不已。
「孟獲想看看我天漢神將的威風,那吾就滿足他。」
只是雖然帳內諸人都對諸葛亮的話感到驚訝,但介於諸葛亮的威望,眾人並沒有在孟優面前公然勸阻諸葛亮的決定。
諸葛亮的這句話,示意著他答應了孟獲的斗將之情。
在諸葛亮答應之後,帳內漢臣是感到十分不解,但孟優的臉上卻流露出大喜之色。
他心中暗暗想道:大兄說的果然沒錯,諸葛亮還是缺乏戰爭經驗!
而既然諸葛亮都已經答應了他的斗將之請,孟優心中也就起了離開之意。
自視為蠻人的孟優,竟然想著徑直就離開諸葛亮的大帳之中回去復命。
畢竟從諸葛亮剛才的反應可以看出,諸葛亮並不想殺他。
只不過在孟優轉身之後,他卻突然之間發現守在帳內的漢軍上前將他隱隱包圍了起來。
這一幕,當然是在諸葛亮的揮手示意下發生的。
當看到十數位漢軍不懷好意的將他包圍之後,孟優轉過身不解地看向諸葛亮。
面對孟優疑惑的目光,諸葛亮站了起來。
身長八尺有餘的諸葛亮,在當世的身高屬於是鶴立雞群的存在。
故而當他站起來後,別看孟優長得五大三粗的,但整整比諸葛亮矮了一個頭的他,還是不得不仰視諸葛亮起來。
諸葛亮俯視著下方的孟優,他眼中的冷意正在慢慢集聚,不久之後他口中發出一聲清冷的命令:
「將這蠻人拖下去重重仗責五十,待他仗責完畢之後,召集十數輛驢車,將他與隨他而來的人都綁縛在驢車上送回敵軍大營。」
在說完這句話後,諸葛亮似乎感覺還不解氣,又加了一句道:
「在那十數輛驢車上,皆擺放上一頭幼豬。」
當諸葛亮的命令傳出之後,那十數位包圍孟優的漢軍很快就上前索拿孟優。
孟優在聽到諸葛亮對他的懲戒之後,他不禁急的對諸葛亮破口大罵起來。
孟優是軍人,他當然知道五十軍杖是多重的刑罰。
可以說縱算以他的體魄這五十軍杖不會讓他死,但肯定也會讓他只剩下半條命。
而相比於身體上即將承受的痛楚,諸葛亮另外的安排更讓孟優不能接受。
與豬相伴並以驢車送回,這不是在宣示著他與豬驢一般蠢笨嗎?
他雖是彝人,卻也是要臉的!
聽著孟優口中的辱罵,諸葛亮對著他說道:
「你出言不遜,吾不殺你,這是彰顯天漢的大度與心胸。
但天漢的威嚴,不容任何人侵犯,今日對你略施小戒,希望你以後懂得何為敬畏!」
在說完這番話後,諸葛亮用力一揮袍袖。
袍袖划動之間發出一陣破空聲,當這破空聲響完之後,孟優已經被十數位漢軍帶出了大帳之外。
不久之後,大帳外便響起了孟優的一陣陣悽慘無比的慘叫聲。
聽著帳外那不時傳入的慘叫聲,又想到諸葛亮方才的布置,帳內諸人皆用有些奇怪的眼神看著諸葛亮。
方才在諸葛亮阻退楊儀之時,眾人還以為諸葛亮涵養好,不願意與孟優計較。
可現在想來,丞相這到底算涵養好,還是不好呢?
只不過丞相如此對孟優,真的好解氣!
以往他們可從未見過丞相有這樣的騷操作。
可帳內諸人若知道當年糜暘送女裝給曹丕的騷操作,乃是抄襲歷史上諸葛亮的行為之後,不知道他們心中又會作何感想。
諸人奇怪的目光當然瞞不住諸葛亮,諸葛亮也知道他們心中想的是什麼,只不過諸葛亮不在意。
孟優可以辱他,但不可以辱他的國家。
辱他個人,他是否發作,這關乎他個人涵養如何。
至於辱及國家,他忍不了。
要不是考慮到大局,孟優今日斷然無命回。
在孟優被拖出帳外之後,諸葛亮便讓眾人都離開大帳下去準備明日的大戰。
可是隨著帳內諸人漸漸離去,帳內卻有一人留了下來,這人便是楊儀。
當帳內都無旁人之後,楊儀對諸葛亮拱手進言道:
「昔白起不長於武藝,卻百戰百勝,威震天下。韓信怯於私鬥,卻兵凌世家,輔助太祖創建大漢。
故戰場勝負往往在於主將之智,不在於個人勇武也。
況蠻族易出勐將世人皆知,以我軍之短敵彼之長,非萬全之策。
臣竊以為丞相方才答應孟優之請,尚有可斟酌之處。」
很明顯,楊儀對於剛剛諸葛亮同意孟獲斗將的行為有些不認同。
楊儀現任諸葛亮的主簿一職。
主簿本就是舉主的心腹智囊,有著為舉主查缺補漏的責任。
故而楊儀在對諸葛亮方才的做法有些不認同後,便想著趁四下無人之際勸諫諸葛亮。
雖然諸葛亮已經答應孟獲斗將之請,但是如果諸葛亮能在他的勸諫之下,對明日的斗將多加提防那就不枉費他的這番勸諫。
在聽完楊儀的勸諫之後,諸葛亮笑著對楊儀道:「威公所言,吾又如何不知,但威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
聽到諸葛亮這麼說,楊儀有些疑惑。
諸葛亮並沒有讓楊儀疑惑太久,他便對著楊儀說出了他心中如此做的真正緣由。
「世人皆知異族善出勐將,因此共識,這一點也一直是異族的驕傲之處。
大漢四百年以來,異族降而復反,便是有著這點原因。
而吾之所以答應孟獲斗將之請,為的是要在他們最驕傲的地方,將他們堂堂正正打敗!
南中異族不知恩義,難以用尋常恩惠令他們折服,而自古以來兵爭之中,攻心為上。
若不能令異族從心中完全臣服我天漢,那麼縱使今次南征之戰吾能擊敗彼等,等吾領軍離開之後,他們勢必又會復叛。
復叛一次,我軍又得征伐一次,長久內耗之下,我軍何時才能大舉北伐?
唯有在最驕傲的地方,將他們擊敗,用實力向南中證明何為大漢天威,這樣才會讓他們內心中完全臣服。
也唯有如此,我軍才能達到攻心之效。」
聽完諸葛亮的解釋之後,楊儀恍然大悟。
原來諸葛亮不是有所疏忽,而是他心中所想的,乃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高度。
只是楊儀心中還有一層疑問:
「縱使我軍明日斗將能勝,然南中異族久不知禮義,恐不會因為一次戰敗而甘心臣服。」
面對楊儀的這層疑問,諸葛亮卻笑著撫摸著腰間的劍柄,他看著楊儀自信地說道:
「一次敗不服,那就敗他三次,若敗三次還是不服,那就敗他七次,十次。
打敗南中異族從來不是難事,但吾要做的不是這個。
吾要做的是徹底將他們打服!
非如此,吾何必親至南中?
吾便是要做到常人做不到,卻又心心念念想做到的事!」
耳中聽著諸葛亮充滿豪氣的話語,楊儀心中情不自禁的浮現敬佩之情。
振聾發聵的龍吟,他今日聽到了。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