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武擔山下 山呼萬歲

  第244章 武擔山下 山呼萬歲

  漢延康元年九月,蜀地中盛傳天子劉協為曹丕所殘害。【無錯章節小說閱讀,google搜尋】

  漢中王劉備聽聞這個消息後,悲痛不能自已,他親自為天子劉協制服發喪,並且追諡劉協為孝愍皇帝。

  因漢天子劉協已經為曹丕所殘害,加上在之前益州各地中祥瑞不斷,所以在成都中一些地位不高的大臣,開始正式公開上書向劉備上書勸進。

  這些大臣為議郎陽泉侯劉豹、青衣侯向舉、偏將軍張裔、黃權、勸學從事張爽、尹默、譙周等。

  這些大臣基本都是出身益州士族,在益州有著廣泛的名氣。

  他們在勸進劉備的上書中,大多以經書、圖讖為理由來勸諫劉備稱帝。

  很明顯這些益州大臣正在用自己在益州本地的影響力,為劉備稱帝之舉建立輿論基礎。

  在這些益州大臣上書勸進的數日之後,那些真正執掌大權或者地位崇高的大臣,開始了他們的正式勸進。

  衛將軍于禁、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勛黃柱、少府王謀、翊軍將軍趙雲等紛紛上言:

  「曹丕篡弒,湮滅漢室,竊據神器,劫迫忠良,酷烈無道。人鬼忿毒,咸思劉氏。今上無天子,海內惶惶,靡所式仰。

  群下前後上書者八百餘人,咸稱述符瑞,圖、讖明徵。間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孝經援神契曰'德至淵泉則黃龍見',龍者,君之象也。

  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大王當龍升,登帝位也。

  又前關羽圍樊、襄陽,今糜暘誅曹仁、戮賊軍,煌煌戰功,正應此理。

  襄陽男子張嘉、王休獻玉璽,璽潛漢水,伏於淵泉,暉景燭耀,靈光徹天。

  夫漢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國號也,大王襲先帝軌跡,亦興於漢中也。

  今天子玉璽神光先見,璽出襄陽,漢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與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應,非人力所致。

  昔周有烏魚之瑞,咸曰休哉。二祖受命,圖、書先著,以為徵驗。今上天告祥,群儒英俊,並進河、洛,孔子讖、記,咸悉具至。

  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本支百世,乾祇降祚,聖姿碩茂,神武在躬,仁覆積德,愛人好士,是以四方歸心焉。

  考省靈圖,啟發讖、緯,神明之表,名諱昭著。

  宜即帝位,以纂二祖,紹嗣昭穆,天下幸甚。臣等謹與博士許慈、議郎孟光,建立禮儀,擇令辰,上尊號。」

  在成都中能叫得上名字的各位大臣都正式上書勸進後,劉備不再推辭,他下令讓群臣商討稱帝日期及稱帝地點。

  而在成都中的大臣在經過數日的緊急磋商之後,終於將劉備稱帝的地點及日期給確定下來。

  成都西北武擔山處。

  在經過諸葛亮等眾位大臣的商討之後,他們將武擔山確定為劉備舉辦登基大典的地方。

  之所以諸葛亮等大臣會將武擔山作為劉備登基的地點,是因為武擔山位於成都西北,而在易經中乾位在西北。

  乾者,皇者之位也。

  在確定下劉備登基的地點及日期後,成都中的各位大臣就在諸葛亮的主持下,在武擔山上下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布置準備。

  一段時間後,劉備登基儀式的一切準備都已經就緒。

  而劉備登基的日子,也已經到來。

  漢延康元年九月十八,哪怕是惜字如金的史書上,將來也會對今日記載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時在武擔上的山下,一眾大臣早已經按照各自的次序站好。

  他們的身後及周圍,是數萬甲冑齊整,身形彪悍的漢軍持槍衛士。

  在往常之中,大臣與衛士之間的身份可能有著差距。

  但是今時今日他們聚集在此,都是為了一個人,為了一件事。

  他們是要目睹一位王者化為雲龍翱翔九天,他們是要見證一件足以改變天下格局的大事的發生。

  當盛大禮樂響起時,一輛尊貴莊嚴的車駕在數千甲士的護衛下,開始出現在數萬雙眼睛中。

  數百位大臣的眼神跟隨著車駕的行進,在不斷地流動著。

  在那數百雙目光中,有著興奮、有著激動、有著感慨、亦有著敬畏等不一而足的神色。

  這時代表著希望與光明的陽光,正肆意的傾灑這數百位大臣的臉上。

  在和煦明媚的陽光照耀下,數百位大臣的神色最終化為一種統一的神采,那便是火熱。

  車架中坐著的那人是他們的王,亦即將成為他們的皇!

  本來成都的天氣自進入秋季以來,大多以陰沉為主,偶爾還會夾雜著有些陰冷的秋雨。

  之前在選擇劉備登基稱帝的日子時,諸葛亮等大臣還為這事擔心過。

  豈不料在他們選定九月十八為劉備登基的日子後,成都城內外的天氣卻突然漸漸好轉。

  及至今日,雲陰悉斂,日光皎然!

  這一幕讓一眾大臣的心中都長長地鬆了一口氣,更讓他們的內心中浮起一種別樣的情緒。

  在古人的眼裡,天氣有時是上天的一種暗示。

  陰沉的天氣突然放晴,這種現象讓他們覺得劉備的登基,正如他們所上書的那般乃是天命所歸。

  這種暗示讓數百位大臣臉上的火熱神情更加洋溢,他們紛紛朝著那輛車駕俯身拜去。

  而數萬漢軍衛士雖然因為職責所在,他們的身形不能有一絲的移動。

  但是他們的目光卻如數百大臣一般,在注視著那輛車駕。

  他們眼神中的火熱一點都不比大臣眼中的少。

  時值秋季,秋風颯爽。

  當一陣夾雜著稻穗香氣的秋風快速的吹拂過武擔山下時,數萬漢軍兜鍪上的白羽迎風飄揚。

  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的白羽,在迎風飄揚之下朝著車駕的方向彎曲,這一幕就像這數萬漢軍甲士在向車架中的劉備低首參拜一般。

  數百公卿俯身,數萬羽林低首,這是專屬於大漢天子的榮耀。

  當劉備的車駕離武擔山越來越近時,那數萬羽林衛士自發地舉起手中的長槍,用長槍的末端重重地敲擊著地面。

  數萬聲長槍敲擊地面的聲音,從齊整的大地上響起。

  這聲音越來越大聲,及至最後似乎這陣陣響聲,都已經將整座武擔山包裹其中。

  當這響亮的長槍撞地聲與武擔山下的莊嚴禮樂聲交雜之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更加動人心魄的聲音。

  就像天空中的神明在吟唱一般。

  很是讓人感到血脈噴張。

  成都距離武擔山並不遠,隨著天地間無言的歡呼聲越來越響,劉備的車駕已經來到了武擔山下。

  當車駕停穩之後,已經換上漢天子冕服的劉備從車駕中緩緩現出了他的身形。

  劉備身長七尺五寸,這種身材在當世已經算是高挑。

  他相貌又與常人不同,給人一股不怒自威的感覺。

  而漢天子冕服經過兩漢四百年的發展,經過各代大儒的不斷完善,顯得十分威嚴。

  當威嚴的天子冕服穿在相貌不凡的劉備身上時,更顯得今日的劉備貴氣懾人。

  所以當劉備穿著漢天子冕服從車駕中出現後,武擔山下的數萬雙眼睛都流露出敬畏拜服的神色。

  雖未正式完成登基儀式,但現在的劉備,已經成為了這數萬人心中的天子。

  何為天子?

  天子受四海之圖籍,膺萬國之貢珍,內撫諸夏,外綏百蠻。

  天子是這天地間,至高無上的存在。

  當劉備走下車駕的那一剎那,成都城外的整個天地間,瞬間被一陣無比熱烈的歡呼聲所覆蓋。

  「萬歲!萬歲!」

  無數聲火熱高漲的歡呼聲在武當山下拔地而起,快速的朝著天上的雲霄衝去。

  這種高漲熱烈的歡呼聲,似乎要將劉備所處的這片天地震碎。

  無數飛鳥被這響亮的歡呼聲從密林中驚起,不停地盤旋在天空中。

  而當這由數萬人發出的響亮傳遍這片天地之際,在武擔山上亦似乎隱隱傳來回聲。

  這是山呼!

  當年孝武帝封禪泰山時,隨從的大臣們都聽到了山中隱隱傳來了三聲高呼萬歲的聲音。

  至此歷代漢天子將此事作為一個極大的祥瑞看待。

  五色雲起,拂鳥揚空;萬歲山呼,震天動地。

  這便是如今劉備踏下車駕後,所看到的盛大景象。

  這副景象讓劉備的心中浮現激動亢奮的心情。

  他耳中聽著那似乎永久都不會斷絕的萬歲聲,他看著眼前那數萬為他俯首歡呼的大漢子民,他的臉上變得越來越越潮紅。

  沒有一個男人,能抗拒這種場面。

  在盛大的歡迎儀式下,劉備朝著武擔山緩緩走去。

  他用來告祭天地的祭壇,就在那武擔山上。

  劉備老而彌堅,他的腳步雖慢卻相當穩健。

  武擔山距離他並不遠。

  當劉備的腳踏在武擔山下的第一層台階上時,武擔山下數萬人的目光便已經齊齊迴轉,朝著他有著日月星辰的背後看去。

  感受著腳下的石階,劉備昂首挺胸,他一步步朝著他人生中的至高點走去。

  在劉備一步步往武擔山上走的時候,他的腦海中回憶起了他以前所經歷的一切。

  數十年來,他被人背叛過,他被人誹謗過,他被人恥笑過。

  他最落魄的人,身邊隨從不過一二人。

  他最危險的時候,敵人的刀刃幾乎要砍在他的身上。

  但在這數十年來,無論他遭遇多大的磨難,他卻始終沒有放棄心中的那個理念。

  榮華富貴以他的名望來說,只是唾手可得之物。

  他本可以為了榮華富貴,功名利利而隨波逐流,放棄他心中的那個理想。

  但是那絕無可能。

  磨難又如何,死亡又如何?

  若想讓他劉備向這吃人的,利慾薰心的世道屈服,那他寧願選擇在敵人的刀槍劍戟中,守住他心中的清明。

  今日他所得到的榮耀,是靠他永不放棄的信念而得到的。

  將來縱使世事更為艱難,但他依然會堅定、毫不猶豫的繼續走下去。

  正如他現在這般。

  劉備年近六旬,山路崎嶇,台階陡峭,本來這樣的路況是不適合他這個老人行走的。

  而在朝著山頂步步逼近之時,劉備其實已經感受到了疲累。

  但是就在這時,他的身體中爆發出一股叫做信念的力量。

  在這種力量的影響下,劉備的步伐反而越來越穩健,他看向山頂的眼神也越來越堅定。

  而在劉備踏上武擔山上之時,一眾大臣在許靖與于禁的帶領之下,分列兩側跟隨在劉備的身後,朝著武擔山的山頂緩緩走去。

  武擔山並不高,很快劉備就率先到達祭壇之上。

  而當劉備到達祭壇上之後,他身後為首的大臣亦在離祭壇五步遠的地方停住了腳步。

  唯有太傅許靖手持一篇祭文,跟隨劉備來到祭壇之上。

  在劉備點燃祭壇上的三處柴堆之後,身為劉備手下名望最高的許靖,當即展開手中的祭文朗讀了起來。

  「惟延康元年九月丙午,皇帝備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

  漢有天下,歷數無疆。曩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復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殺主後,滔天泯夏,罔顧天顯。操子丕,載其凶逆,竊居神器。

  群臣將士以為社稷墮廢,備宜脩之,嗣武二祖,龔行天罰。

  備惟否德,懼忝帝位。詢於庶民,外及蠻夷君長,僉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

  率土式望,在備一人。備畏天明命,又懼漢阼將湮於地,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皇帝璽綬。脩燔瘞,告類於天神,惟神饗祚於漢家,永綏四海!」

  當許靖鼓起他平生最大的力氣朗讀完手中的這篇祭文後,祭壇之下的文武百官在祭壇上謁者的指揮下,齊齊對著祭壇上的劉備作揖參拜道:

  「陛下萬年,大漢萬年。」

  因為數百位大臣按照次序分別站立在不同的台階之上,所以他們的參拜聲很快就陸續的傳遞到山下。

  當山下的謁者聽到大臣們的參拜聲後,山下的謁者馬上指揮起山下的樂隊奏響了天子禮樂。

  莊重而又不失愉悅的禮樂,在上千鼓吹的奏響之下,開始快速地在武擔山下響起。

  而當這天子禮樂傳到山上的祭壇之後,山下數萬士卒的歡呼聲再次響徹在這片天地間。

  今日,大漢法統續立!

  天氣冷,手速有些慢,問題不大。

  今晚有三章。

  (本章完)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