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恪之心思 鄧芝威脅

  在兩萬漢軍接收到孫登的數日之後,一支百餘人的車駕隊伍從夏口城駛向漢軍大營中。【記住本站域名】

  這支隊伍中有著之前孫權下令從建業召來的,諸葛恪四人。

  這百餘人隊伍中,也許是孫權擔心引起劉備的忌憚,所以並沒有安排太多士卒在其中。

  百餘人中只有十數位侍衛而已。

  剩下的數十人,都是奴僕婢女。

  而隊伍中的許多車駕之上,裝載的都是金銀細軟,以及經書典籍。

  孫權知道以劉備的性格,孫登以後在荊州的生活過得不會太差。

  但出於一個父親的關懷與父愛,孫權還是在力所能及範圍之內,給了孫登最好的物質條件。

  至於孫權給孫登精心挑選的四位吳中俊傑,孫權乃是有著別一番用意。

  諸葛恪、顧譚、張休、陳表這四人雖年紀皆未成年,但平均年紀都在十七歲左右,在心智性格方面早已日趨成熟。

  並且這四人要麼出身當世高門,要麼少時便有令譽享於吳中,乃是目前江東年輕一代中的佼佼者。

  有這四人陪伴孫登在左右,一方面他們可與孫登一同學習,另一方面他們又可在身旁勸導規勸孫登,免得孫登會在荊州玩物喪志。

  還有一點便是,這四位吳中俊傑背後,幾乎代表了目前江東中所有的派系。

  將這四位不同派系中的優秀俊傑,提前派給孫登做伴讀,孫權無疑是在提前培養孫登,在江東中的政治底蘊。

  只要孫登能與這四位吳中俊傑相處好關係,哪怕將來孫登在從無政績的情況下承基江東,有著這四位吳中俊傑及其背後的派系支持,孫登亦能初步坐穩江東之主的位子。

  這一點是孫權為了預防最壞的那個情況出現,所埋下的一步暗棋。

  政治鬥爭與平衡,孫權是專業的。

  當然孫權的目的,這四位方才初出茅廬的吳中俊傑自然是不懂的。

  他們只知道他們是受了孫權的命令,來荊州守護孫登及陪伴孫登讀書的。

  當以諸葛恪為首的四位吳中俊傑,領著百餘人的車駕隊伍進入漢軍大營中後,那百餘人的車駕隊伍當即被大營中的漢軍攔下,而後開始檢查起來。

  在漢軍檢查車駕隨從及物品的同時,諸葛恪等四人被王甫帶到了孫登的大帳之中,見到了孫登。

  在漢軍大營中舉目無親、心懷不安的孫登在見到了諸葛恪等四人後,臉上立馬浮現了喜色。

  而諸葛恪等四人在看見孫登之後,亦各自來到孫登面前向他行禮:「參見長公子。」

  【推薦下,追書真的好用,這裡下載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孫登因為心中欣喜,一一扶起了眼前這四位,將來他在荊州中唯一可以信任的心腹。

  在被孫登扶起後,四位伴讀中年紀最長的諸葛恪率先問孫登道:「公子自來到漢軍大營中後,關羽可有欺辱公子?」

  諸葛恪是諸葛瑾長子,今年他已經十八歲,雖還未到及冠的年紀,但他的性格以及心智已經大致成熟。

  諸葛恪身長七尺六寸,少鬚眉,折頞廣額,大口高聲,自小在江東就以聰明伶俐而知名。

  諸葛恪是在場五人中最高者,加之他又體格肥胖,所以他站在身子還未長開的孫登身前,給孫登帶來了一股若有若無的壓迫感。

  因為之前孫權及呂蒙對關羽的感官不好,所以整個江東中的人,在他們二人的影響下,大多都覺得關羽是傲慢無禮的一個惡鄰。

  在這種印象之下,諸葛恪很擔心孫登會遭到關羽的欺辱。

  在諸葛恪的詢問之下,顧譚幾人臉上也露出了擔憂之色。

  只不過出乎意料的是,孫登卻對著諸葛恪言道:「關公並不像所盛傳的那般蠻橫無理。

  他對我十分關心,在你們未到來之前,我一應物件皆是關公命人準備,我有所求關公亦是有求必應。」

  在聽到孫登這麼說後,諸葛恪等人臉上都流露了驚詫之色。

  這可與他們印象中的關羽形象不符。

  但是諸葛恪在聽到孫登的回答後,他便不再關注關羽,而是再問詢孫登道:「那公子可曾見過糜子成?」

  孫登聽到諸葛恪提起糜暘的名字,他想起了那日,他在糜暘懷中的情景,他臉上不禁浮現驚懼之色。

  見到孫登這副表現,顧譚、張休、陳表三人都表示理解。

  他們在聽到糜暘的名字後,臉上的神色亦並不比孫登好多少。

  而這時唯有諸葛恪臉上流露一絲笑意言道:「公子勿憂。」

  「糜將軍乃是孔明公之徒弟,而孔明公乃是恪叔父,論親疏遠近之關係,恪喚糜將軍一句兄長亦是可以。」

  「將來有恪在旁輔左公子,以恪與糜將軍的關係,在糜將軍的照拂之下,恪以後必不讓公子在荊州受到欺辱。」

  諸葛恪臉上浮現了自得之色。

  諸葛恪自幼聰慧,並以才思敏捷聞名江東,但同時他又自視甚高。

  諸葛恪雖不能完全猜出,孫權派他與顧譚三人一起來荊州陪伴孫登的所有心思,但憑藉他的聰慧,他得出了一個判斷。

  荊州一行,表現上看是令他脫離了江東中舒適安逸的生活。

  但無疑的,這也可能是他來日飛黃騰達的一次極好的機會。

  孫登的身份自不必說,若是在沒有特殊情況之下,那孫登將來很可能會是江東的「太子。」

  所以他若是在孫登在荊州舉目無親、無依無靠的時候,成為孫登可以依靠信賴的心腹。

  那麼來日一旦孫登回到江東繼承大位,那他諸葛恪的地位不就可以立即水漲船高嗎?

  最後就是如他叔父一般成為江東的第一重臣,亦不是不可能。

  而且諸葛恪自視甚高,在此番同行的顧譚、張休、陳表三人中,他瞧得上的一個都沒有。

  他既然已經被孫權安排成為孫登的四友之一,那麼他要麼不做,要麼就要做四友之首。

  方才他問孫登有沒有受到欺辱,除了關心孫登之外,還為的是最後引出他諸葛恪在顧譚幾人中,有著獨一無二的優勢——他與糜暘有著非比尋常的關係。

  有這種優勢在,才能讓孫登更為信賴自己,從而讓自己真正成為孫登四友之首。

  至於諸葛瑾之所以不攀他叔父諸葛亮的關係,乃是因為諸葛亮遠在蜀中。

  孫登日後要長期待在荊州,相比於遠在千里之外的諸葛亮,最近聲名鵲起,將來極有可能會留鎮荊州的糜暘,才是諸葛恪的目的所在。

  至於糜暘會不會看在諸葛亮的面子上,給他幾分薄面,諸葛恪認為這點問題不大。

  諸葛亮雖與諸葛瑾兄弟兩人,分隔一東一西有數千里之遙,並且各為其主。

  但他們的兄弟情義卻十分深厚,兄弟之間時常有書信交流。

  在幾年前諸葛亮就曾寫信跟諸葛瑾言過,糜暘跟在他身邊學習政務一事。

  那時在信中諸葛亮就曾誇讚過糜暘有仁孝之風,能被諸葛亮這麼誇讚的糜暘,想來這師徒二人之間感情應當不錯。

  而孫登在聽到諸葛恪胸有成竹的話語之後,他臉上的懼怕之色果然消散了不少。

  孫登有謙讓之風,他從不因為自己的身份而自傲。

  因此在聽到諸葛恪的保證後,為了以示感謝,孫登主動對著諸葛恪微微行了一禮言道:

  「以後在荊州,就有勞恪兄維護了。」

  諸葛恪雖自視甚高,但現在他還沒發展到如歷史上那般眼高於頂的程度。

  所以面對著孫登的這一禮,他也馬上屈身躲避,不敢承受。

  而顧譚等幾人看著諸葛恪那出盡風頭的樣子,臉上都有幾分不喜。

  同是年輕人,誰會喜歡風頭都被諸葛恪搶走。

  孫權本意是想讓諸葛恪等四人,同心協力匡助孫登。

  但想來四人中有著諸葛恪的存在,以後孫登在荊州的日子,是否好過還不一定呢。

  在百里之外的永安城中,把孫登送走的孫權這幾日茶飯不思,精神頗為萎靡。

  因為思念孫登加上出於對孫登的愧疚,孫權這幾日的情緒很糟糕。

  身為江東之主的孫權,當然不會只讓自己感受到悲苦之情。

  這幾日以來,孫權的脾氣很暴躁,身邊近侍稍有不如孫權意者,大多都被孫權杖斃。

  因為孫權反覆無常的暴脾氣,近幾日中永安城中到處瀰漫著一股不安的情緒。

  就在孫權無法發泄心中的壞情緒之時,他收到了劉備的一封來信。

  劉備在信中提及,過幾日他會派尚書鄧芝前來永安與他正式簽訂盟約。

  之前孫權雖然將長沙、桂陽二郡以及孫登都交了出去,但他並沒有正式與劉備簽訂盟約。

  要正式簽訂盟約一事,不是孫權不知道。

  只是他內心中還沒有打算,徹底與北方斷絕友好。

  所以對於是否簽訂書面性的盟約,他還一直猶疑不決。

  如今他見劉備主動提起此事,心中更為煩悶。

  但是現在的他,並不敢拒絕劉備派遣使者前來一事。

  孫權只能寄希望於劉備的使者鄧芝,是個好湖弄的人。

  在孫權收到劉備的來信三日之後,鄧芝在一隊漢軍的護衛下,來到永安城中。

  鄧芝,字伯苗,義陽郡新野縣人。乃東漢名將鄧禹之後。

  鄧芝在建安初年為躲避戰亂而入蜀定居,但那時鄧芝名聲不顯,無人了解起用他。

  當時益州從事張裕善於相面,鄧芝請他給自己相面,張裕對鄧芝說:「你年過七十,會位至大將,並封侯。」

  後來鄧芝得知巴西太守龐羲好結交士人,便前往依附他。

  建安十九年時,劉備入主益州,鄧芝任郫城府邸閣督。

  有一日,劉備經過郫城,和鄧芝交談後,感到十分驚奇,擢升他為郫令,後升遷為廣漢太守。

  鄧芝在任內清廉、嚴謹,頗有治績,劉備聽聞鄧芝的政績後,徵召他入朝擔任尚書,自此鄧芝成為漢中王尚書台的五大尚書之一。

  當鄧芝手持漢中王使者符節,進入永安城中後,孫權故意不接見鄧芝。

  在鄧芝來到永安城中數日之後,一直得不到孫權召見的他,猜出了孫權的想法。

  鄧芝想著劉備還在襄陽城中等著他的消息,他知道不能再這樣拖延下去了。

  於是鄧芝便親自寫了一封信,命隨從送往永安城中的驃騎將軍府。

  有意躲著鄧芝的孫權,見鄧芝有表上奏,還以為是鄧芝要請求離去了。

  他高高興興的打開鄧芝的奏表一看,其中的一句話,令孫權感到狐疑不已。

  「臣今來亦欲為將軍,非但為我王也」。

  後鄧芝在這句話之後,又加了一句話。

  「將軍不見,大軍不退。」

  看到這句話後,孫權眼神一凝,馬上就召見了鄧芝。

  當鄧芝手持符節來到孫權身前後,他對著孫權一拜後言道:「漢中王尚書鄧芝奉王命,前來拜謁驃騎將軍。」

  哪怕孫權這段時日以來心情不好,甚至孫權的壞心情就是因為鄧芝的主上劉備引起的,但孫權在見到鄧芝時,臉上仍然浮現出了一副溫和的態度。

  孫權讓鄧芝起身,他讓鄧芝在廳中落坐後,對著鄧芝言道:「孤近來政務繁忙,耽誤了見伯苗的時間,還望伯苗莫要見怪。」

  在說完這番話後,孫權臉上故意流露嘆息之色道:「孤誠願與漢中王簽訂盟約,昭告天下。」

  「然今江東疲弱,國小勢逼,孤時常恐為魏所乘,不能保全。」

  「今孤已經將二郡及長子奉送給漢中王,漢中王實利已得,孤之誠意天下人已知。」

  「既然如此,漢中王又何必執意要一紙盟書呢?」

  孫權說完後,用無奈的目光看向鄧芝。

  孫權如今對鄧芝所說的話,乃一半真一半假。

  他之所以不願意簽訂盟書,一是怕觸怒曹操,引得曹操將來派大軍征伐他。

  二是孫權想給自己留一條退路,他雖想與劉備聯和,但亦不想與曹操完全撕破臉皮。

  這樣他將來才能在兩方勢力中左右逢源,逐漸恢復實力。

  等他恢復實力之後,到時候再根據時勢做出進一步的選擇。

  老兩面三刀了。

  當年的湘水劃界,其實兩家之間亦沒有簽訂正式盟書,只是口頭約定。

  這後來才令孫權有了扯澹的機會。

  但吃過一次虧的劉備,又豈會再留下這個漏洞?

  況且若是不正式簽訂盟約,昭告天下,接下來又怎麼完成糜暘的那個計策呢?

  鄧芝對孫權的目的心知肚明,但他沒有當面拆穿。

  他只是看向孫權,而後用肅穆的語氣說道:「簽訂盟書非為我王,乃是為正天下人之視聽。」

  「名不正則言不順,若無盟約在手,將來兩家又如何攜手抗敵?」

  「我王與將軍占據四州之地,我王乃命世之英,將軍亦一時之傑也。

  兩家合盟,則重險之固與三江之阻一體,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併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今將軍若不簽訂盟約,我王定然意疑。

  將軍若求情於魏,曹操必希望將軍入朝,以正心志。

  將軍若不從命,則曹魏大軍將至。

  到那時,夏口兩萬漢軍由糜將軍統率,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北之地恐非復將軍之有也。」

  聽到鄧芝口中的威脅之意,孫權臉上有怒色浮現。

  他土地與兒子都送出去了,現在還說要發兵打他。

  而且還要派糜暘來,欺人太甚了吧!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