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懸首招兵 丁奉心思

  在糜芳與關羽開始商量起糜暘的婚事時,糜暘這個主人公卻已經來到了江陵城中。【記住本站域名】

  漢、魏兩軍交換人口一事漸漸步入了尾聲,糜暘在南歸的民眾中已經招不到太多兵源了。

  直到現在,糜暘總共方才招募了不足四千左右的新兵。

  想來等整場兩軍交換人口的大事結束之後,糜暘最多只能從其中招募到五千左右優秀兵源。

  其實這段時日以來,南歸的民眾已經將近有十萬之眾。

  只不過儘管基數龐大,但其中大多是老弱婦孺,再加上糜暘徵兵的要求頗為嚴格,一般的青壯還入不了他的眼,故而他最後只能招募到如此多的新兵。

  五千新兵加上已經正式歸入糜暘麾下的一千五原公安士卒,糜暘一萬的大軍編制,還差三千五左右的數量。

  這些兵源,糜暘打算從那些吳軍降軍中獲取。

  糜暘與吳軍一共打了三場硬仗,第一場是糜暘與孫桓的對戰,第二場是糜暘引君入瓮的伏擊戰,第三場便是戰績最豐碩的公安夜襲戰。

  在那三場戰役中,第一場糜暘俘虜了三千左右吳軍俘虜。

  第二場入城的吳軍基本全軍覆沒,第三場糜暘最後俘獲了近萬吳軍。

  所以總共三場算下來,糜暘一共俘獲了一萬三左右的吳軍。

  孫權可沒有實行錯役制,所以這些吳軍俘虜,糜暘大多可放心食用。

  另外經過那三場大戰,糜暘的威嚴在吳軍俘虜中已經可謂十分深重,這亦有利於糜暘將來統率他們。

  吳軍步卒除了山越兵之外,大多出自丹陽郡,丹陽步卒甲天下,本身就是極好的兵源。

  之前在江陵城中的魏軍俘虜不斷北還之後,公安守將李嚴就逐漸將公安城中的萬餘吳軍俘虜,紛紛押往江陵城中。

  故而為了招兵,糜暘前日就從襄陽城南下,來到了江陵城中。

  現在的南郡太守是陳到,陳到見糜暘南下是為了招兵,身為糜暘叔父的他二話不說,立即全力配合糜暘的招兵工作。

  只是對於這萬餘吳軍俘虜,糜暘還需要進行篩選。

  這一萬餘的吳軍俘虜,身體素質大多是沒問題的。

  糜暘在意的是他們的來歷以及成分。

  糜暘定下「三不收」的原則。

  「主將未死者不收,山越士卒不收,有妻子在江東者不收。」

  這「三不收」的條令,更多的是為保證招募來的吳軍士卒的忠心。

  江東兵制是私兵制,這就導致了吳軍士卒大多是他們主將的私產。

  在這種兵制下,吳軍士卒與他們主將的感情是很深的。

  要是將那些主將未死的吳軍士兵不經審查,就貿然收入他的部隊中,來日這些吳軍士卒是有可能會偷偷跑回江東的。

  最重要的是,要是他們的主將還活著又正好亦被糜暘收入了他的部隊中。

  那麼一旦這樣的主將心懷不軌,那麼等於是在糜暘的部隊中埋入了一顆顆定時炸彈,這樣的風險糜暘不想去冒。

  而糜暘只想要丹陽步卒,那是因為山越步卒與丹陽步卒相比,顯得更為野性難馴,在有著更好的選擇之下,糜暘沒必要去選擇山越步卒。

  至於糜暘所要求的那最後一點,則是為了保證他收入麾下的吳軍俘虜,在江東沒有任何牽掛。

  這樣他們將來才會在糜暘的麾下,心甘情願的跟隨他征戰四方。

  等在東三郡穩定下來後,糜暘再親自為他們進行婚配,為他們分配田畝。

  一旦在東三郡中有了妻兒,有了田地,他們心中的牽掛有了,對糜暘的歸屬感自然就有了。

  將來要是糜暘帶著他們去打江東,問題都不大。

  當然這世上總少不了偷奸耍滑的人,在對招募入伍的吳軍登記籍貫信息時,總有人會想著渾水摸魚,為了預防這一點,糜暘定下了舉告獎懲制度。

  每當招募好一支吳軍降卒後,糜暘便會將這剛招入伍的吳軍降卒以百人為一曲,而後將他們拉到所有的吳軍俘虜之前。

  糜暘是不知道那些吳軍俘虜的底細,但他們互相之間肯定會有人知曉對方的底細。

  糜暘所定下的舉告獎懲制度,便是若有人能主動指認出有人偷奸耍滑,明明不符合他定下的「三不收」標準,還來主動入伍。

  那麼指認的人糜暘通通獎一金,再立即放歸回江東。

  並且為了保證指認的準確性,糜暘還允許多人同時指證,以方便他驗證消息。

  一金聽起來不多,但卻是許多人一輩子都沒見過的巨額財富。

  兩軍交戰之時,重賞之下都會有勇夫願意擔當先登之任,更何況如今只要指認就好,不需要冒生命危險。

  在糜暘的獎勵之下,許多吳軍俘虜都眼中閃出了火熱,躍躍欲試。

  於是在第一天的指認之下,上千位士卒中,就有數十位士卒被指認出不符合糜暘定下的「三不收」標準,而混入他的招兵隊伍中。

  哪怕糜暘在這些吳軍俘虜中的威望已經十分深重,但這世上從來不缺耍小聰明的人。

  糜暘並沒有食言,當眾獎勵了那些出來指認的吳軍俘虜,並將他們全部放回江東。

  而對於那些偷奸耍滑的吳軍士卒,糜暘亦不留情,將他們當眾斬首示眾,然後將他們的首級懸掛在招兵的轅門之下,以此來警示著其餘的人。

  早在正式招兵之前糜暘便提前宣告過:「若有欺瞞,軍法從事」,在已經提前宣告的情況下,那些人還想著矇混過關,慈不掌兵,軍法不是兒戲。

  在糜暘的懸首警示之下,所有的吳軍俘虜都心神大駭。

  加上他們本來心中就對糜暘十分畏懼,因此在接下里的招兵過程中,再無人敢懷抱欺瞞心理。

  在完成這件事後,糜暘便將剩下的招兵事宜,一併委託給鄧艾。

  鄧艾對於自己剛加入糜暘麾下,就被糜暘委以如此重任,他心中十分感動與興奮。

  在遇到糜暘之前,他還僅僅是個看守稻草的不入流小吏。

  遇到糜暘之後的他,沒多久就承擔起招募數千精兵的大任,這讓鄧艾心中充滿了幹勁。

  他不擔心自己做的事情多,就怕自己明珠暗投,不得重用。

  越重用他,他對糜暘的感恩之心就越強。

  因此這幾日來,他日夜住在軍營中忙碌著招兵之事,並且為了回報糜暘,他對招兵事宜的一切大小事務全都親自統籌過問,就擔心哪裡出了疏漏。

  有著自己定下的舉告制度,再加上鄧艾這個幹練之才親自的操持,糜暘對軍營中的招兵事宜並無擔心。

  這幾日,糜暘大多呆在江陵城的太守府中,一方面是協助陳到處理政務軍務,另一方面便是打算收拾自己的行裝。

  南郡作為目前整個荊州的樞紐,在連番大戰之後,它一日中所產生的的政務軍務是很多的。

  而糜芳明顯不是個合格的太守。

  在陳到接任南郡太守的職務後,他看見太守官署中那堆壓成山的各地上奏時,饒是沉穩的他,也差點沒一口老血直接噴出來。

  無奈之下,陳到見糜暘正好在江陵城中,只能拉著其一切協助他處理堆壓許久的政務軍務。

  在幫助陳到處理了大部分的政務軍務之後,糜暘開始收拾起他的行裝來。

  其實鄧艾不知道的是,他建議糜暘前去東三郡,而劉備亦早就打算,將糜暘委任為東三郡的主將。

  當初劉備委任糜暘的心腹王洪為上庸縣令,便是在初步透露這種意思。

  後來在處罰劉封的那一日,劉備將糜暘單獨留在帳中,一方面是令其以後看鎮住劉封,另一方面亦是正式在糜暘面前透露出這個安排。

  王洪早已跟隨張飛一同北上前往上庸任職,想來不久後糜暘亦會前往上庸。

  故而糜暘想著趁他如今還在江陵城中,就將行囊收拾好,好隨時準備北上。

  【講真,最近一直用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 安卓蘋果均可。】

  糜暘收拾行囊並沒有委託下人的習慣,在前世時,因為四處奔波,獨立的他早已養成了獨自收拾行囊的習慣。

  就在糜暘屏退下人,在收拾著自身行囊的時候,甘告在房外稟報,說是鄧艾整理出了新一批的吳軍俘虜入伍名單。

  在聽到這個消息後,糜暘放下了手中的書籍,他命甘告進來將鄧艾整理出的名單呈上來。

  甘告在進入糜暘房間之後,他來到糜暘身前,恭敬的將手中的一摞竹簡放到糜暘身前的書桉上。

  東漢末年,雖然紙張已經漸漸開始流行,但並沒有完全代替竹簡的存在。

  紙張更多適用在達官貴人之間書信往來,或者用在一些重要軍情的傳遞上。

  至少在登記底層士卒信息這一項上,當今世上普遍用的還是竹簡。

  在甘告將一大摞竹簡放在書桉上後,甘告對著糜暘一拜道:「在從軍營離開之時,鄧書左命俺將一事稟報給將軍。」

  聽到鄧艾有事讓甘告代為轉告,糜暘臉上流露出詫異之色,他對著甘告問道:「是何事?」

  甘告不敢與糜暘對視,他只敢彎曲身子,眼睛看著糜暘的足下回稟道:

  「有一員自稱是江東軍司馬的降將,想要投效將軍,鄧書左一時之間拿不定主意,便命俺前來詢問將軍這件事該如何處置。」

  聽到甘告這麼說,糜暘不禁輕咦了一聲。

  江東一軍司馬?

  軍司馬的軍職說高不高,說低不低,在當世亦是能提領一些兵馬的。

  之前只想招募普通吳軍降軍入伍,沒想到現在還有一軍司馬會主動來投效。

  糜暘看向甘告,對其問道:「那員軍司馬姓名為何?」

  甘告想起了臨走前鄧艾告知他的那人的名字,他答道:「據鄧書左所說,那人名丁奉,字承淵。」

  當聽聞那名自願投效的江東軍司馬是丁奉之後,糜暘臉上有些意動。

  原來是他。

  一會之後,糜暘的一聲命令傳到甘告耳中。

  「帶他前來見我。」

  甘告聽到後,他對著糜暘一拜,而後就領命而去。

  在甘告走後,糜暘在記憶中搜索著他所知道的丁奉的信息。

  按前世的記憶可知,丁奉並不是江東人士,而是廬江人士。

  他年少時加入甘寧的隊伍中,就展現出驍勇善戰的一面。

  歷史上建安二十年左右,甘寧病死之後,他便先後從屬陸遜、潘章等大將帳下,參加過多次大戰,經常勇冠全軍。

  丁奉每到作戰時,常能斬將奪旗,也因為奮勇當先而時常負傷。

  算是個難得的勐將,最後因功做到了偏將軍的職位。

  而真正開始讓丁奉名聲大噪的,乃是在東興之戰中的那場雪中奮短兵。

  只不過想來這時丁奉雖有戰功,但可能因為年紀尚輕,從軍不久,還未完全展露頭角,所以只是一軍司馬。

  歷史上記載丁奉死於公元271年,卻並沒有記載他生於哪一年。

  按照他跟隨甘寧的記錄來推斷,丁奉應該大約是公元200年左右生人,現今至多二十餘歲而已。

  在一隊漢軍的押送下,雙手被縛的丁奉,正在朝著糜暘的所在而去。

  丁奉是那次洈水前投降的,近萬吳軍中的一員。

  丁奉在甘寧死後,不受重視的他帶領他的本部士卒,被劃撥到陸遜麾下。

  那一夜吳軍大營發生大動亂,吳軍的整個指揮系統都被大潰散打亂,丁奉無奈之下只能跟著逃散的眾多吳軍一步步逃到洈水邊。

  當時在眾多吳軍之前的他,見糜暘在一人的勸說下,似有不納降之意,那時他就覺得他命休矣。

  但後來出乎他預料的是,糜暘最後還是決定受降他們那近萬吳軍。

  這一點亦令丁奉那時,心甘情願的對糜暘叩拜起來。

  不管如何,當時是糜暘饒了他們一命。

  丁奉雖沒讀過什麼書,但他懂得知恩圖報。

  就在前幾日,丁奉在俘虜營中聽說了糜暘意欲從吳軍俘虜中,挑選麾下士卒一事。

  丁奉出身不高,但卻自小有一番勇力。

  當年他投身甘寧麾下,為的便是想憑藉著自身的勇力闖出一番事業。

  因為抱著這個目的,所以丁奉每逢大戰,必奮勇爭先,悍不畏死。

  但可惜他從軍江東的時候,早已經不是當初孫策在位時,不論年紀,不論出身,只看功績的黃金時代了。

  在孫權近二十年的權衡之下,江東的體制越來越固化,自建安二十年以來,江東軍中大多數的上升渠道大多被有關係的世家子弟所占據。

  所以哪怕丁奉之前頗有戰功,最後卻連一校尉亦還未得到。

  這令心中有大志向的丁奉,倍感失望。

  特別是丁奉投軍之後,江東的兩場大敗,合肥之戰與公安之戰他都親身經歷過,這更讓他心中對江東的未來,再不報希望。

  所以當他得知糜暘招兵的消息後,他心中就有了改換門庭之意。

  相比於連番大敗的,死氣沉沉的江東,連續取得漢中之戰與公安之戰勝利的,猶如朝陽般冉冉的漢中王,或許才是值得他真正效力的所在。

  而在漢中王的麾下諸將中,糜暘無疑是他最好的投奔對象。

  除了糜暘對他有恩,他願意為其驅馳之外,還因為糜暘年輕,所以他定然不會像常人那樣,以年紀論人高低。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