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涼州人一直在被黑

  第235章 涼州人一直在被黑

  建安元年(196)七月二十八日,袁軍大將義率部已陸續抵達縣,全軍四萬餘,沿途徵調民夫八萬人,兵卒中有半數以上,是征戰過幽州打過公孫氏的宿將舊卒。

  剩下的萬多是近兩年對抗盤踞在冀、並二州太行山脈的黑山賊,由郡國兵編練的士卒,這一部分則隨朱靈駐軍於百里外的靈縣為角之勢。

  劉玄德率軍攻縣,靈縣守軍也能擊其側翼,截斷大河的漕船糧秣軍械的運輸。

  因郁縣城堅卻地小,義只好令前鋒蔣奇領士卒修建堅固營壘,分部駐紮在城東與城北兩面,正好對著平原郡。

  還特意下令一定要把營壁修得堅固,即便野戰不利,也能退守營地以弓弩拒敵。

  得益在涼州以及與公孫瓚的交戰中,用弩遏制強敵的經驗,義軍中攜帶了大量的強弩,普通的皮甲能夠輕易洞穿,就算一般扎甲在近距離下,箭也能扎進去皮肉。

  強弩可遠而射之,用來對付劉玄德精銳的青州軍,無疑也是利器,義遂建言告知袁公,袁紹思索後也頜首同意了。

  甚至使心腹幕僚逢紀任監軍校尉,督甘陵郡國數萬士卒,又讓逢紀帶去面諭,只要義能擊破劉玄德,功足當封侯賞爵,田宅美婢樂女皆有所賜,叮囑其勉力為之。

  讓鞠義興奮不已,登時心癢難撓,哪怕逢紀充當監軍來分走他的軍權也沒有見怪,反倒是雀躍,喜見於色整夜難寐。

  自從公孫瓚被擊破後,袁公很久沒對他這麼大方了,只擊破劉備便有這般獎賞,誠若要在交戰中射殺了劉玄德,亦即立下河北之爭的首功,那時他義必然在冀州功高無二,哪家士族敢小於他?

  此功可肩比蕩蕩之勛,金印系肘也當無愧。

  在親自走訪各曲、部,又巡視完蔣奇修建的營壘後,義難得忍住他的傲,對站立在旁的蔣奇,點頭誇讚道:「義渠修得如此堅固的營壁,即便劉玄德率全軍強攻,也要撞的頭破血流,死傷枕藉不可。」

  「義渠頗有名將之風,可比駐軍細柳周亞夫也。」

  蔣奇雖心裡鄙夷涼州出身的義,但也知此刻對方為主將,又有袁公的心腹幕僚逢紀在旁笑著撫須,靜靜觀看他們兩人。

  怎樣都不應該表露出對其的鄙棄之心,遂打恭作揖,應付的回了句:「多謝將軍誇獎,奇愧不敢當,不敢自比於平諸國叛亂的周亞夫。」

  鞠義笑容僵硬,眸光陰沉沉地警向蔣奇,在他看來這麼吹捧對方,怎麼也要低眉趨奉般僕僕函拜,這隨口一答。

  不就是關東土人,對於邊郡貫有的鄙夷不屑,之以鼻的態度嗎?

  數十年前涼州三明,哪怕在邊疆多立功勳,可去到雒陽依然被世人瞧不起,

  讓這些中原士族視如。

  對於涼州出身的武夫和豪族,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蔣奇應付式的隨意態度,無疑勾起了義心底最敏感的地方,先前在冀州被官更奚落和侮辱的畫面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而站在側旁的逢紀也不勸說,反似笑非笑,更帶著副看好戲的模樣。

  鞠義緊了拳頭,幾番想將手放在刀柄上,拔刀好好教訓蔣奇還有視若無睹的逢紀。

  他思索再三,最後還是強忍住心底怒氣,憤然步離開。

  待其走後,逢紀先望了左右,接著撫須正色般對蔣奇道:「義為袁公倚重破劉玄德軍的主將,你置身於軍中,既知其為人好自矜誇,又喜氣滿志驕,折腰多些趨奉,更有利於軍旅和睦,為何不肯為之?!』

  蔣奇差點脫口而出,你逢元圖身為袁公派遣的監軍校尉,不也是視看輕涼州義,我不過態度隨便了些,你逢紀怎麼好開口來指責我。

  平日裡你們這些士人,不都在袁公面前說義的壞話視人猶芥,別以為我不知道,這時在這裡裝什麼?

  逢紀似乎也清楚,軍中校尉與諸將對義的輕視由來已久,其中還少不了袁公在裡面推波助瀾,目的就是不想讓義在軍中憑藉屢次擊敗公孫瓚,樹立起太甚的威望。

  也是害怕義學董卓一樣,在征戰中掌握士兵樹起威望,最後變成了他的私兵。

  如同當年的董卓討平涼州叛兵後,對於朝廷徵調直接抗命,言所將湟中義從及胡兵,牽輓車使其不能返回陽擔任少府官職,說有諸多士卒強行攔住馬車不讓他走。

  董卓上書朝廷,不如讓他留下來先安撫士卒和胡兵,等安撫完了再回陽接受任命。

  結果這一安撫,一直撫到陽大亂前夕,董卓赫然率軍駐紮在隸司弘農郡靜靜等候來自袁氏的密信。

  而袁本初親身歷經董卓反叛,再也不能容忍同為涼州出身的義在將士當中威望素著。

  袁紹甚至有時當著心腹幕僚的面,感慨說道:「涼州人反覆無常,又與羌人混雜已久,通胡人習俗以利為先,心中無屬吏君臣之意,不可久養啊。」

  荀諶、沮授、辛評、許攸、審配、逢紀等人聞言都不禁點頭。

  關東士族對於涼州的歧視由來已久,羌族又時常叛亂,又撫又剿滅皆難以止住羌禍,百年來不斷的漢羌戰爭已消耗漢家近四百億的錢財帛布,持續百年放血比孝武皇帝出擊匈奴的損失還大。

  也有官吏向朝廷建議乾脆放棄涼州,反正京都在雒陽,丟了涼州也無傷大雅。

  卻被朝廷反駁回去,涼州絕對不能丟棄,涼州要是沒了羌禍將直接蔓延到司隸,甚至還會大範圍侵襲益州,再加上遷移到并州的匈奴。

  稍有天災人禍,搞不好長安就會淪陷於胡人之手,光武皇帝雖定都陽,但長陵、霸陵、茂陵、杜陵這些重要的陵墓都在長安附近。

  漢家怎麼可能會願意放棄涼州,就算年年有羌族不斷地遷移到涼州與漢人爭奪土地,自春及秋無日不戰,也要出兵討平叛亂。

  簡單放棄涼州並不能讓羌人停止遷徙的步伐,只會把戰火帶到司隸,把長安附近打得稀爛。

  天下士人就是在這種想放棄涼州,但又沒辦法捨棄,反連連輸血運送財帛,

  加上涼州胡漢混雜,行事粗鄙不堪,便長期輕視牴觸涼州之人。

  別說翰義,就算涼州三明也難逃鄙夷。

  逢紀準備返回城內,臨行前仍不放心,復交代道:「與劉玄德之戰,乃決定袁氏定鼎大事,我為監軍校尉,蒙袁公授獨斷先行之權,凡敢延誤戰機,導致兵將失和者,無論何人皆可就地斬首。」

  「義渠,莫要讓我難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