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這番話讓所有人陷入了沉思,在場眾人都是熟悉歷史的,哪裡會不知道王朝更迭的現象。只是這些人的思維往往都有局限性,跳不出君主制的大圈子,所以沒人能想出如何避免這種情況。
劉磊繼續說道:「每個帝國都會經歷從興盛到衰落的循環,大多不足三百年就要亡國,百姓再次遭受動盪,國家經濟受到巨大破壞,直到有英雄出現再開始下一個輪迴。這樣的重複建設,讓我們的國家止步不前,難以成為長久興盛的世界性大國。尤其是在這個依靠航海將世界聯繫在一起的時代,華夏已經再非擁有地理優勢能夠偏安一隅的庇護所,其他國家和民族也不會任由我們再一代代的重複王朝更替。」
「王爺的意思是如果華夏再出現王朝更替,我們可能就真的亡國了?」呂留良問道。
劉磊點點頭:「縱觀世界歷史,在地域開闊民族眾多的歐洲和西亞,昔日強大的國家諸如埃及、巴比倫、西臺、亞歷山大、乃至強大的羅馬帝國,每一個在沒落之後,都會被其他國家徹底毀掉,乃至連文明也消失無蹤,只留下些供後人憑弔的遺蹟。華夏地形獨特,南面和東面都是大海,西面有青藏高原和荒漠,北面雖然有草原蠻族,我們卻建立起了長城。這樣一片相對孤立的土地,才保證了我們王朝更替時得以保存民族。但現在不同了,大海已經再非無法逾越的屏障,一旦華夏衰落,敵人將從海上而來,讓我們徹底亡族滅種,這是你們希望看到的嗎?我並非無私的大善之人,但我是個愛國者,我希望華夏民族長治久安,更希望國家能永遠繁榮下去。」
劉磊這番話,讓眾臣都陷入了深思之中。因為不熟悉世界歷史,他們從未想過這些問題,經劉磊提起這才意識到時代已經變了,他們不能再用老辦法去解決新問題,否則必然釀成大禍。
呂留良上前道:「我看這樣如何?我們結合兩種制度的優勢,請王爺登基稱帝,恢復大漢帝國,再以一黨專政與皇權相互制衡。如今我們建立的政府體制,太尉、司馬、司徒分掌軍事、法律、政務,已經有了相互制衡的意思,若再加入皇權,應該就能達到王爺所說相互制衡相互促進的制度優勢。」
「好啊,兼顧軍權與共和,應當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黃宗羲首先表示同意,其他人也紛紛點頭。
「實君立憲。」劉磊腦海中立刻顯現出了這個名詞,心中不免苦笑。這個大雜燴的政體究竟是什麼,他也看不清楚了。不過按照眾人的說法,眼下這種政體的確是最實際最有利於國家發展的,只要以他為核心建立起新的帝國,再輔以先進的政黨體制,他們才能不受任何掣肘得脫穎而出,建立起真正的強大華夏。
「好吧,諸位各自準備,我們就建立新帝國,讓吳三桂無處下手。」劉磊這句話讓眾人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建立新帝國的工作被提上日程,政府部門的工作重心開始向建國的方向傾斜,同時各種對漢朝君主褒獎的溢美之詞,以及各類激動人心的小故事開始在民間流傳,為新帝國做著輿論準備。
在建國工作緊鑼密鼓開始的同時,劉磊踏上了巡迴演講的道路。為了給新帝國加強輿論,也為了給他個人提升名氣,劉磊前往嘉應州的演講改為了巡迴演講,而第一站就是他的起家之地,如今成了華夏最大工業區的漳州府。
在臨時搭建的演講台上,劉磊站到了數萬民眾面前。他還是第一次在這麼多人面前演講,緊張的心情不禁讓他感到頭皮發麻,這也是趕鴨子上架。想到這是為了華夏的未來,劉磊只能竭力控制著內心緊張,開始了第一次當眾演講:「諸位父老鄉親,我們吳王劉磊,不過這只是我昔日的名號罷了,如今盛武帝剝奪了我的一切封號,但我卻為此而感到高興。」
隨著演講漸入佳境,劉磊逐漸脫離了演講稿。他放鬆了心情,開始全身心得投入進去,講述起華夏民族過去的輝煌、悲傷與不屈,講述起大明王朝最後的輓歌,講起史可法的誓死守城、鄭成功的至死不渝、李定國的死不瞑目,劉文秀的鬱鬱而終,乃至夔東十三家的堅持到底。
每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都引起百姓們的共鳴,在劉磊激情演講的感染下,他們無不眼圈通紅,回想著當年韃子南下的慘烈,百姓們前赴後繼的抗爭,回憶起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的暴行,他們抽泣著,咬著牙,無意識得攥緊了拳頭,完全投入到劉磊的演講之中。
「吳三桂以冒名頂替之徒登基稱帝,卻行蠅營狗苟之事,如今又與滿清勾結,企圖共同消滅復國軍,消滅我們回復漢家衣冠的最後希望,這樣的朝廷還有什麼可以效忠的。」劉磊揮動著拳頭,聲音變得越來越激昂:「事實告訴我們,大明王朝已經成為歷史,但華夏民族卻依舊挺立。吳三桂之流只是跳樑小丑,康熙倚輩不過投機之徒,他們註定會淹沒在華夏民族偉大復興的洪流之中。讓我們共同攜手,恢復大漢王朝盛世的輝煌,恢復我們華夏民族最為驕傲的歷史,讓我再次喊出那句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雖遠必誅,雖遠必誅。」聞聽演講的百姓們無不激動得揮舞著手臂忘情高喊,此刻他們忘記了恐懼,忘記了私利,他們只想在劉磊的引領下,重現大漢盛世的輝煌,他們只記得自己屬於華夏民族,他們是華夏人。
劉磊的演講獲得了巨大成功,當他微笑著走下演講台,接受官員們的問候,才感覺到心跳依然是如此之快。隨同前來的呂留良第一個迎了上去:「王爺,講得好啊。」
「承蒙晚村先生誇獎。」劉磊笑著答應。
「不過您脫稿了。」呂留良笑著打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