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雲卻並未打算清理戰場,他收縮部隊在碼頭上建立陣地,全團成戰鬥隊形坐在地上休息進餐。
對於打過多次惡戰的教導旅官兵來說,戰場上的血腥早已司空見慣,別說如今距離戰場足有一公里遠,就算坐在死人堆里也照樣能夠吃喝。他們很快拿出了隨身的行軍罐頭,配著鋼製水壺裡的清水大吃起來。後勤兵們忙著從福船上運下備用彈藥,給每名士兵重新配滿六枚手榴彈,以防備可能再次出現的戰鬥。
實際上馮雲過份小心了,幕府軍已經失去了再戰的能力。當阿部忠秋保護著德川家綱退回江戶城,他才知道損失究竟有多麼嚴重。
御家人隊伍受到艦炮的重點照顧,損失兵力接近四成,正面衝鋒的大番組和足輕隊更是折損了近半人馬。最慘的還是騎兵隊伍,因為先遭遇葡萄彈的襲擊,又經歷了六排手榴彈的爆炸,造成酒井忠清以下兩百一十九人戰死沙場,回來的也個個帶傷,甚至有半數倖存者連馬也沒有了。
「將軍,不能再打了,否則我們將會全軍覆沒。」阿部忠秋帶著哭腔勸阻道。
德川家綱好不容易才從呆滯狀態清醒過來,這才看向了阿部忠秋:「老中,我們要議和?要接受那些條件嗎?」
阿部忠秋臉色陰沉得思考片刻回答:「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談判,不過我們也不能一味忍讓。我看應該先抽調周圍各藩士兵前來江戶,同時整備軍隊,從大阪和京都收縮兵力,集中起來對華夏人施壓,我們才能將損失降低一些。」
「就照你說得去辦吧。」失去了酒井忠清之後,阿部忠秋已經成了他最大的依仗,德川家綱也只能依靠他了。
「對了,我們去請舜水先生,或許能求求情。」阿部忠秋忽然想起了一個人。提起這位舜水先生在日本確實家喻戶曉的著名人物,他本名朱之諭,乃是浙江紹興人,清軍下江南時曾積極參與抗清,先後追隨魯王、鄭成功、張煌言等人北伐,屢次失敗勝利無望之後才旅居日本。
如今朱之諭寄寓日本十多年,仍舊保持著明朝衣冠,以緬懷故國。這位被後世稱為明末中國五大學者之一的舜水先生在日本講學多年,擁有眾多學子,甚至與天皇也保持著密切關係。一年前他受到水戶藩藩主德川光圀的邀請,才到江戶城來講學,如今已經是城內的風雲人物了。
在走投無路的關鍵時刻,阿部忠秋想到了這位朱之諭先生,希望能夠依靠這位據說在明朝官府內當過官的老者幫忙,將苛刻條件降低一些。幕府將軍德川家綱也做了兩手準備,他們一面龜縮江戶城內準備防守,同時發布召集令,徵集附近各藩軍隊前來支援,一面委任阿部忠秋作為幕府將軍的全權使者,與受邀的朱之諭一起前往碼頭談判。
剛剛靠近碼頭,阿部忠秋的臉色就變了,原來是休息過後的復國軍官兵們從附近抓來了一千多青壯,將他們分散在附近打掃戰場。青壯們被要求將屍體摞成兩個大堆,同時將武器也扔了進去直接焚燒。
復國軍遵循醫學院的要求,每次作戰後都會焚燒屍體,以避免瘟疫的橫行。區別只是己方陣亡者的屍體單獨焚化,並用專門的骨灰罐裝起來帶回國內安葬,敵人的士兵則被堆在一起集中焚化,然後就地挖坑掩埋。
這本是由野戰醫院主導的戰場防疫措施,但看在阿部忠秋這種不懂科學的人眼中,就是對幕府的直接羞辱了。即使滿心的憤怒,阿部忠秋卻不敢發泄出來,他低著頭跟在士兵身後,向著碼頭走去。
他很快被帶到了團部,打量著這個矮小乾瘦的男子,馮雲問道:「你是誰,來做什麼的?」
阿部忠秋連忙自我介紹:「我是德川幕府老中阿部忠秋,這位是將軍客卿舜水先生,我們作為德川將軍的全權代表,希望與貴方最高指揮官進行談判。」
「最高指揮官?好啊,你等等。」馮雲看了看阿部忠秋,又看了看旁邊那個穿著明朝服飾精神矍鑠的老者,立刻命人去船上請示。
聽說對方派出一名老中和一個身份不明的華夏人談判,劉磊頓時來了興趣,當即命人直接將他帶到自己的座艦上來親自談判。阿部忠秋和朱之諭坐上小船,在護衛的監視下駛向外海,很快登上了巡洋艦。
在遠處觀察還不覺得,當親身登上這艘船,阿部忠秋被驚得心神蕩漾。雖然依後世的看法,排水量七百多噸的巡洋艦頂多只能算是個遠洋漁船,但在最大隻見過安宅船的阿部忠秋眼中,這已經是了不起的巨艦了。
朱之諭同樣十分驚訝,儘管他多年參加復明之戰,也見過鄭軍水師大戰艦,卻從未見過如此之大的。當登上這艘巡洋艦的時候,他也不禁感到了一絲心悸。
劉磊早就在寬大的甲板上擺開了陣勢,當中一張太師椅自然是他的座位,旁邊那個座位則是琉球王尚貞的,其他隨行的文武將官分列兩旁,由張志誠的王家衛隊守護。一隊衣著鮮明的海軍士兵站在船舷兩側,人人腰懸閃亮的鋼刀,手持著制式裝備的火繩槍,雙目炯炯有神平視前往。這些參加過數次血戰的精兵無需做勢,簡簡單單得站在那裡身上已經自然散發出一股肅殺之氣,連尚貞也微微色變。
對於劉磊的安排,尚貞還是非常滿意的,至少他非常尊重自己的王位。看著昔日不可一世的幕府大臣走到面前下跪,他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滿足。
阿部忠秋絲毫不敢有所逾越,距離劉磊尚有十步就跪了下去,恭恭敬敬得行了個大禮。朱之諭顫巍巍得在旁邊跪下,也想要行禮卻被劉磊攔住了:「這位可是舜水先生?」劉磊並不認識朱之諭,不過在他來之前黃宗羲曾經向他介紹過自己的這位好友,雖然從未見過但年紀相當又穿著明朝服飾,相信不會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