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2章 1051錢財
工部和戶部可以說已經準備妥當,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魏廣德的視線看向張居正,他是首輔,現在又和宮中大紅人馮保關係密切,所以宮裡的溝通就是他來做。
曾經,這個位置是他的。
只不過因為一些事兒的發生,魏廣德和馮保的關係逐漸冷淡下來,已經不復當初。
「宮裡已經打了招呼,想來陛下和兩宮應該已經知道了。」
主位上端坐的張居正緩緩開口說道。
正說到這裡,門外書吏進門躬身道:「老爺,諸位大人,宮裡來人了。」
聞言,張居正點點頭,「讓他進來吧。」
書吏出門,片刻後就有一個內侍進屋,先是一臉驚訝,畢竟屋裡人有點多,還都是朝中大員。
很快,內侍穩住心神,走到張居正面前躬身道:「娘娘口諭,宣內閣三位閣老進宮。」
「可知娘娘何事相召?」
張居正隨口問道。
「奴才不知。」
在這麼些朝中大人物面前,內侍可不敢放肆,謙恭答道。
「那這樣,我們先進宮看看,應該就是說這件事兒,你們回各自衙門等消息,讓下面也坐好準備,若是有了旨意,我們會最短時間通過六科審核,把旨意發出來,你們就按照計劃儘快開工。」
張居正起身,對朱衡等人說道。
朱衡、王國光等人紛紛說是。
一行人出了內閣,小內侍帶著張居正、魏廣德三人前往慈慶宮,而其他人則徑直出宮回衙門繼續辦差。
邊走,王國光還在小聲和朱衡說話。
「大司空,這銀幣還是優先鑄造一批一兩的和一錢的,京官們這個月的俸祿,戶部就等著這批銀子發放下去。」
「好說好說,錢模都已經準備妥當,只等戶部銀子到位,馬上就可以開工。」
「銀子早就準備好了,只要聖旨一下,戶部終於可以輕鬆一年了。」
王國光不由得有些感嘆著說道。
別人只看到尚書大人的權勢和風光,卻不知道坐在大明朝尚書位置上的壓力。
特別是現今的大明朝戶部,雖然現在不是嘉靖朝那時候年年虧空,可也好不到哪裡去。
要知道,當初留下來的財政窟窿,現在還有好多都沒補上。
虧空數額巨大,戶部每年節衣縮食精簡開支,能剩餘的錢財也是不多。
可以說,太倉雖然常年有百餘萬兩存銀,可其實都是已經預訂出去的,只是戶部一直壓著不讓提走,否則戶部就空了。
要是期間發生個什麼緊急的事兒,連靈活的銀子都沒有。
不過現在好了,今年的財政看樣子能松活許多,至於能有多少,就看工部那邊給不給力。
可以說,工部鑄幣越多,戶部能夠機動的銀子就越多。
一百萬兩銀子,戶部至少可以有十萬兩銀子的進帳。
要知道,這可不是銅錢,而是鑄造的銀幣。
銅錢,鑄造一千多枚才一兩銀子,而換成銀幣的話,那就是千多兩,戶部就賺百兩銀子。
要只有,明朝鑄幣都是用錢模,鑄造出來的錢幣不僅精美,而且鑄造速度也快,就算戶部第一次撥出去百萬兩銀子,其實也經不起工部加班加點鑄造的。
弄不好,一年就是幾十萬兩銀子的收入。
而且,兵部太僕寺常盈庫裡面,可是堆積這千萬兩白銀。
上百萬兩銀子的收入,雖然不能完全彌補前些年的虧空,但至少能讓戶部好好鬆口氣。
關鍵這不是短期收益,以後各地碎銀子徵收以後解繳朝廷,還要繼續鑄幣。
畢竟以後,碎銀、銀錠這些是不能進入流通領域。
各家各戶可以收藏一些銀錠,但是卻不能拿出來用,只能到官府兌成銀寶。
那畫面,想想都不要太美。
但就是鑄幣一項,不僅給工部找到一條源源不斷賺錢的路子,戶部也跟著沾光,能從中分到不少錢。
而此時慈慶宮門前,張居正帶著魏廣德等人已經到了這裡等候。
小內侍已經進去復旨,他們還得在外面等著裡面的通報。
不多時,那小內侍就去而復返,來到三人面前說道:「太后請三位閣老進去說話。」
三人又跟在內侍身後走進慈慶宮,來到正殿。
此時大殿左右坐著兩宮太后,陳太后居左,李太后居右,而萬曆小皇帝則是坐在李太后右側,此刻也是一副正襟危坐的樣子。
等三人進殿行禮後,陳太后就問道:「三位閣老,以前民間使用散碎銀子交易難道不方便嗎?需要朝廷重定錢法鑄幣?」
「娘娘,自古都是朝廷鑄幣,自商朝出現銅幣,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確定了鑄幣權為朝廷專有。
再到秦始皇統一幣制,黃金銅錢並行道如今,只是因為歷代王朝都是以鑄造銅幣、金幣為主,沒有鑄造過銀幣。
即便有鑄造銀幣,也多是內廷御造用作賞賜之物。
而自宋朝時起,因銅料不足,錢幣無法滿足民間百姓和商賈流通之用,所以金銀重新開始交易到如今。
因為朝廷從未打算鑄造金銀幣,所以民間交易使用碎銀成為約定俗成的習慣,而朝廷和豪門大戶則多使用金錠銀錠。
這些金錠銀錠的鑄造,不僅成色不一,重量也是不同,使用起來極為不便。
此次內閣商議定下由朝廷鑄造大小金銀幣,也是為了方便民間流通。
特別是因為銅料導致銅錢不足,有了當一錢的小銀寶出現,也可以適當彌補因銅錢不足導致市面流通困難。」
在張居正話音落下時,魏廣德也向前走出半步,接話道:「據臣所知,福建月港自開海以來,夷人攜帶大量白銀到我大明交易貨物。
夷人所鑄銀幣造型其丑無比,但是不管是銀幣的成色還是重量,卻都是驚人的一致,據說其國鑄造的銀幣通行東西所有國家。
而這些成色、重量幾乎完全一樣的銀幣,都是奉夷人國人之命鑄造,由其國王列出鑄幣的標準,禁止短少。
其實,我們鑄造的銅錢也是一樣的,只是早先因為沒有那麼多白銀,所以對於民間使用白銀進行交易也都是聽之任之。
而今海外大量白銀湧入,還多是手工打制銀幣,這些銀幣在南方各省也頗受商賈和百姓喜愛,所以臣才斗膽建議由朝廷統一鑄造大明銀寶流通,免得將來市面上儘是那夷人所打造的銀幣通行。」
「本宮看了工部鑄造的錢幣,很是不錯。」
聽了魏廣德的話,陳太后笑著點點頭說道:「李後和皇帝也都很喜歡,既然朝廷鑄幣可以方便民間流通,那就內閣擬旨,儘快把銀幣鑄造發行出去。
至於內閣擬重新確定朝廷的鑄幣權,禁止民間私鑄銅錢一事,本宮也沒有意見。」
說道這裡,陳太后看了眼旁邊的李後,見她也是微微點頭,於是接著說道:「那就一併禁止吧。
民間私錢泛濫,也是朝廷銅料不足導致的,不得已而為之,現既然已經有銀幣為補充,自然最好不過。」
「遵娘娘懿旨。」
聽到陳太后的話,張居正帶頭,帶著魏廣德和呂調陽躬身接旨。
隨後,陳太后又詢問了金幣的情況。
奏疏中雖然說了朝廷也要鑄造金幣的事兒,可是工部倉促之間還沒有拿出金幣的樣幣,此次只有三種銀寶,即一錢、五錢和一兩三種銀幣,但是做工之精美卻是遠在西班牙銀幣之上。
只要朝廷鑄造的銀幣能夠保證重量和成色,要獨霸大明,甚至隨著大明商人的足跡流向海外也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在之後二三百年時間裡,西班牙銀幣一直都是充當著世界貨幣的屬性,西班牙銀幣可以毫無阻礙進入任何的國家和地區,和西班牙制定的銀幣鑄造標準是很有關係的。
不過,如今隨著大明銀幣的鑄造,西班牙銀幣遇到了強勁的對手。
大明銀寶憑藉大明強大的國力,將比西班牙銀幣更加受到商人們的喜歡。
「朝廷的金幣不會拋向市面,而是留在常盈庫里?」
聽到張居正的解釋,陳太后和李太后只是微微皺眉,隨即很快就釋然。
在她們看來,銀幣的購買力就已經很強大了,更別說金幣。
拿出金幣進行交易,怕是可以直接掃光一般中小號商鋪里的所有商品了,民間使用確實勉強了些。
搜集黃金做為朝廷儲備,知道消息的屈指可數,若是此時說出來,怕是很快就會傳遍宮城,進而傳遍整個北京城。
所以在這裡,不管是張居正還是魏廣德,都沒打算告訴兩宮太后實情。
至於小皇帝,魏廣德會在以後,當黃金價格變動以後,當做一門課程專門講給小皇帝聽,讓他知道其中的厲害就行了。
反正朝廷儲備大量黃金,任何時候都會處於不敗之地。
當然,此事也是瞞著馮保的。
對於內廷這些貪財的閹人來說,要是他們知道了黃金價值會因為大量海外白銀湧入而暴漲,後果難料。
說實話,雖然和張居正是盟友關係,可是在此事上,張居正的態度和魏廣德一致,他也不相信馮保等內閣太監會真的保守秘密,不參與其中牟利。
如今按照錦衣衛密查的結果,京城的金樓銀店裡,大概可以兌換二十萬兩的黃金。
當然,這並不是全部,而是那些金銀樓老闆可以拿出來兌換的黃金。
實際上,京城的勛貴權臣府上,多多少少都存著不少金銀。
對於在京城的達官貴人來說,或許上萬兩黃金一時半會湊不出來,幾千兩還是能拿出來的。
而白銀,這些人家能拿出來的更多。
所以一旦消息泄露出去,怕是朝廷就再無黃金可換。
沒有黃金在手,朝廷就等於失去了控制市面上流通白銀的能力,對大明經濟肯定是不利的。
這點,魏廣德是把厲害關係詳細告訴了張居正和劉守有,因為大規模從市面上兌換黃金,他是打算藉助錦衣衛的力量來辦。
不止是京城,還包括南京、蘇杭等富裕州府,都要在朝廷大量鑄造銀幣推出後,快速把市面上流通的黃金一網打盡。
在三人離開慈慶宮回內閣後,慈慶宮裡,李後還在和陳太后討論奏疏里說的鑄幣之利盡歸戶部,這「之利」到底有多少。
陳太后一開始還沒太注意,畢竟朝廷一進一出自有章法,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把公家的東西揣進自己口袋。
可是李後不是,畢竟是小戶出身,對於錢財比較上心。
他希望兒子能夠接受的是個強盛的王朝,而不是隆慶皇帝接手的那樣一個爛攤子。
是的,嘉靖朝留下來的,除了戶部巨大的財政窟窿,其他還有什麼?
隆慶朝開始那兩年,朝廷的財政依舊是虧空,只不過數額很小而已。
也就是到了隆慶四年以後,因為軍費開支縮減,每年朝廷才有了少量結餘。
雖然大同和議確實有喪權辱國,需要向蒙古人送「歲幣」的嫌疑,但這份和議確實讓瀕臨崩潰的明朝財政緩了一口氣,至少拖延了時間,讓張居正有時間進行內部改革,重新豐盈國庫。
可就算這樣,大臣們還是堅決反對隆慶皇帝調用國庫錢財給後宮置辦頭面等物。
兩宮太后雖然理解,但心中要說沒有怨氣是不可能的。
陳太后或許好些,畢竟那時候她幾乎已經是被打進冷宮,也就是最後倆月,隆慶皇帝也後悔起來,才重新將她召回。
可李太后那會兒,宮中的很多開支也因為內廷沒錢,外廷不願意給付而很不高興。
兩人的對話,自然落在小皇帝朱翊鈞耳中。
按說小皇帝是不應該關心錢財的,因為在他成長過程中,應該不可能接觸到錢財。
可或許天賦的關係,亦或者魏廣德教育的原因,小皇帝此時已經有了自己對錢財的認識,只不過不曾和外人說起而已。
此時,他就如同懵懂無知的小孩般,只是靜靜聽著兩位母后的對話,也在腦海中思考學到的東西。
魏廣德當然不會教育小皇帝什麼「大丈夫豈可一日無權」的話,但是魏廣德卻把王朝崩壞大多壞在沒錢上給他講述過。
其實歷史上許多朝代覆滅,看上去是因為百姓無法承受暴政揭竿而起,但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王朝因為腐敗和因此造成龐大開支。
當朝廷收入和支出不匹配,就只能對稅法動手,希望增加朝廷收入,而往往這就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稅法改動,針對的不僅對平民,還有中下階層。
當他們不滿暴政,也就是改朝換代的時刻。
說到底,其實還是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