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631徐階的建議

  第632章 631徐階的建議

  兩邊的支持者都已經下場亮明態度,此時還侍立在側的人已經不多了,內閣中只剩下張居正,他微微側身,看著當下的局面微微皺眉。

  說實話,有些超乎他的想像。

  從前兩日的奏疏看,朝中反對開海的聲音遠遠大過支持者,當下雖然依舊如此,可雙方比例卻很是接近。

  稍微想想他才明白過來,後面出班支持開海的,不少其實都是沒有切身利益者,這些官員也是沒有參與之前奏疏運動的。

  看著旁邊跪倒的陳以勤、高拱等人,張居正感覺自己和他們是真正的對立了。

  裕袛舊人,他也是,可是他卻沒法站出來支持。

  很明顯,隆慶皇帝支持開海,否則他們不會全部站出來。

  高拱,必須下去,否則自己和老師怕是就要離開朝堂了,今日,暫且就讓你囂張一下。

  張居正在心裡想到,可是他卻沒有表達支持還是反對的意見,就那麼靜靜站在那裡。

  他是湖廣人,沿海的那些老爺們還影響不到他。

  至於老師徐階那裡,確實這段時間有不少人找來,可做為首輔,徐階知道哪些事可以應下,哪些事則不能。

  他的一舉一動事關重大,絕不會為了一點利益就不顧朝堂穩定。

  大局,這是首輔必須考慮的。

  而此時的隆慶皇帝看似有些左右為難的樣子,看看支持者又看看反對者,似乎在比較那邊人數更多。

  要說就當下的局面,支持開海的重臣肯定是更多的,不過這都是朝中中高級官員,如果把殿外侯立的人算上,估計支持禁海的官員會更多。

  還好,外面的人雖多,可他們卻無法參與到這次辯論中來。

  隆慶皇帝視線先是掃向右邊,那是勛貴和武臣的地方。

  眼下的局勢,他們沒有摻和的興趣,那是文官之間狗咬狗,開海禁海與他們沒什麼利益。

  至少在這一刻,勛貴和武臣是這麼想的。

  開海,對留在南京的人或許有利益瓜葛,可對他們這些在北京的人家來說,他們更重視的還是土地和鹽引。

  被後世視為明朝滅亡重要原因的貪墨軍餉一事,其實對站在殿中的人來說,那都是府里沒什麼地位的族人才視若珍寶的東西。

  對他們來說,那點兵餉值幾個錢,一個月幾萬兩銀子,還有無數人家來分。

  成國公朱希忠,英國公張溶這會兒都是冷冷注視著殿內發生的一幕,而定國公徐延德年紀大了,此刻站在那裡顯得顫顫巍巍的。

  這位定國公在參與世宗皇帝喪宜後據說身子一直不好,估計這個時候也懶得管這些事兒,即便他看到侄女婿魏廣德也下場表態。

  對他們這些勛貴來說,沒必要去搶什麼從龍之功,那是有風險的,而且自家品級已經到頂了。

  還需要在皇帝下達命令後忠實執行,皇室就挑不出一點錯漏,做得好還會恩寵有加就夠了。

  所以,現在的勛貴都在等待隆慶皇帝作出決定,一旦皇帝發話他們就會第一時間擁護。

  隆慶皇帝目光轉移到左側,那是大臣們站位的地方,前面就孤零零的站著一個張居正,很是顯眼。

  後面的六部尚書只有吏部尚書楊博和戶部尚書高耀沒動,其他人都已經選擇了支持的對象。

  再往後,就是五寺和侍郎一級,說實話,隆慶皇帝對他們中一些人有印象,還有一些接觸少,印象也不深,只是叫得出名字。

  「叔大,今日朝會,徐愛卿因為身體原因未到,不知昨日可有對你交代什麼?」

  昨天在內閣商議之時,徐階就在場,之後上疏乞歸皇帝並沒有批,所以現在他就對張居正說道,看看他們師徒怎麼商議的此事。

  「陛下。」

  張居正這時候也走出班列跪倒奏道:「昨日閣議後,徐閣老也是心心念念福建百姓生計,可祖制不可違,做為首輔他不能開這個口子,這才憂慮成疾。」

  張居正的話不多,可是徐階的態度還是表達的很清楚,依舊是反對開海,只不過心中也掛念這福建百姓,所以病了。

  「陛下,祖制不可違啊。」

  高儀適時大喊道。

  「陛下.」

  隨著高儀的喊聲,他身後支持者也是紛紛如此哭喊。

  只能說朱元璋真的管的太寬了,臨死還把他制定的制度加了一把鎖,標準子孫擅改,殊不知他加入的這條恰恰成為後世百官制約皇權的法律依據。

  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編撰的明朝典籍《皇明祖訓》,內容是為鞏固朱明皇權,朱元璋對其後世子孫的訓誡。

  全書共有十三章節,前面四章,分別講述了對于禁用酷刑和禁立丞相的嚴格規定,後面幾章詳細論述了,對犯法皇親國戚的處置,以及對四方各國的方針,最後面,是關於敬天法祖等問題的規則,並且大談規章制度。

  他對此還做出嚴格規定,這本典籍一個字都不許改,一定要全部實行。

  可惜的是,當朱元璋去世後,他的子孫全都不拿他的話當一回事。

  從他傳位皇太孫朱允炆開始,上台就開始削藩,首先就推翻了朱元璋制定的制度,逼得燕王朱棣選擇造反一條路。

  朱棣造反成功後,不顧《皇明祖訓》里的規定,對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一大批忠於建文朝廷的文臣武將用盡極刑,嚴重違背了朱元璋訂下的祖訓「禁用酷刑」的規定。

  朱元璋訂下了嚴格的祖訓,但是他的子孫就沒幾個遵守的,究其根本,只不過是朱元璋上樑不正,下樑就歪。

  朱元璋自己本就是殺伐果斷的典型,凌遲處死的胡惟庸,剝皮萱草的藍玉在生前也都有著功績,但是他並未按照自己制定的制度來做。

  特別是在選擇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一事上,是完完全全欠缺考慮,因為朱允炆要是按照祖訓中制定的繼承制度,他是無論如何也輪不到這個位置的。

  就是這麼一個一開始就淪為廢紙的東西,卻一直都是明朝皇帝頭上的一道枷鎖官員們動不動就用《皇明祖訓》來指導皇帝的作為。

  而大明朝的皇帝們對此也心知肚明,可是卻無力反駁,

  當然,對於強勢的君王來說,祖制也就是那麼回事,要改也會想盡辦法修改,就比如嘉靖皇帝就曲線救國,偷偷改動了一些制度。

  之後,更是對百官的進諫視而不見,最後連朝會都不開了,大家眼不見為淨。

  而到了隆慶皇帝這裡,改動「禁海」祖制,自然只能是和百官協商,想辦法通過。

  強行推動,很難,容易激起官員們更強硬的反擊,甚至旨意被內閣駁回,因為內閣最重要的首輔和次輔都不敢公開表態支持開海。

  說了等於沒說,還讓徐階博了個同情百姓的美名,這當然不是隆慶皇帝要的。

  皺著眉,隆慶皇帝繼續問道:「那首輔可有法子解決此議?」

  現在支持和反對兩派已經懟上,而且就在黃極殿上跪倒一大片。

  內閣是做什麼的,那就是給皇帝出主意解決問題的。

  現在問題出來了,作為首輔,是不是該把解決的辦法也給想出來,而不是單純的就是支持和反對,亮明態度。

  按照之前魏廣德的意見,今日到此也就差不多了,皇帝不在朝會上作出決定,而是讓大家各自上本說出自己的辦法。

  之後,自然有人會提到禁海依舊,但給福建一地特權可販東、西二洋,解決福建百姓生計的難題。

  這樣,全國大部分沿海府縣禁海制度不變,只不過為福建百姓解決實際困難,開個海,大家也就容易接受了。

  拿著這麼個奏疏找內個商議,應該就可以通過了,就算依舊反對也要強行做下去。

  隆慶皇帝不關心福建百姓是不是真的活不下去了,不關心福建開海可以給內庫增加多少收入,但他關心開海到底能不能削弱倭寇勢力,讓大明朝從倭患中擺脫出來。

  「啟奏陛下,首輔大人這段時間也確實在為此事煩惱,有個初步的想法,但還不成熟。」

  張居正答道。

  「說來聽聽。」

  隆慶皇帝來了興趣,他想知道徐階會有什麼想法。

  「首輔大人認為福建百姓生計要顧,祖訓不能違,可繼續『海禁』之策,只准福建一地開發一處港口,官府對來往船隻施行嚴格限制。

  如塗巡撫所奏准允許民間商人遠販東、西二洋就應加以限制,禁止與倭人交易。

  對沿海所有對外貿易的商船,必須到月港辦理手續,並在此裝貨出港、入港驗貨。

  所有的船隻必須申請「船由」或「商引」等憑證才能出海,出海的時間有嚴格的限制,如果超過時間沒有歸國,就按照「通倭」之罪處理。

  嚴禁攜帶硝黃、銅、鐵等物品出海.」

  張居正一開口,就被他和徐階商議,覺得應該進行限制的條款都一一說出。

  此時的硝黃、銅等物資,在大明朝都是極度缺乏的,硝黃可煉製火藥,屬於戰略物資,而銅則是製造武器和銅錢的材料,大明朝一直備受銅礦不足的困擾。

  至於鐵,雖然產量巨大,可也屬於管制類的戰略物資。

  大明朝從一開始,就對這些戰略物資有清醒的認識,知道國內供應不足的前提下,應該禁止販運出去。

  只不過,終究朝廷百官的視線欠缺,他們不知道在大明朝儲量不足的這類資源,在外洋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完全可以用大明朝精美的手工藝品大批量換回這些緊俏的原材料。

  而對於私底下從事對外貿易的海商們自然知道,可這些消息都被他們視為發家致富的竅門,捂得極嚴,根本就不會泄露半分。

  朝廷中知道這些事兒的人,也都是自身家族從事海貿的人,當然也不會傻到把消息傳播出來。

  而那些收錢辦事的官員,也就被他們蒙在鼓裡。

  在後世,很多人都只把眼睛盯在據傳「隆慶開關」為中國帶回多少億兩白銀上,而很少有人考慮讓大明朝利用海貿大肆從海外販回緊俏物資,解決國內發展中遇到的資源不足問題。

  這不是幾船,幾十船,只有當中華之人真正意識到海外有無窮無盡資源的時候,海權意識才有機會抬頭,讓他們產生打出去搶資源的想法。

  魏廣德來到大明朝,看了不少書籍,對於盛世有自己的看法。

  所謂吏治清明,那是在開玩笑,歷朝歷代多少英明君王都無法解決的事兒,就算是到了後世,制度不斷完善也是杜絕不了。

  對於百姓來說,王朝盛世和官員怎麼樣其實沒有關係,他們只會算計自己口袋裡的錢。

  只要百姓富足,不會吃不飽飯,對他們來說就是盛世。

  而對王朝來講,百姓安居樂業還不足以撐起「盛世」之名,你還要有足夠的對外影響力。

  大明朝本就是東方宗主國,所有外藩只能是藩屬,所以對外還要有更強的聲音,大明皇帝的意志,大明朝廷的政策能夠影響周邊,所有和大明有關係的藩國。

  只有對內和對外都達到這樣的程度,才可以稱之為「盛世」。

  而在魏廣德看來,既然土地兼併不可避免,那就讓無地農民進城吧。

  進工場,進手工作坊,推動大明城市化建設。

  讓他們不再繼續從土地裡面刨食,而是用雙手去打工,用勞動解決生計問題。

  大明朝有當世最優良的手工製品,不怕不能壟斷全球貿易。

  均田地,那是開國皇帝幹的事兒。

  用武力搶奪上一個王朝遺留下來的資源收攏人心,以便自己能坐穩江山。

  隆慶只是個守成皇帝,他不需要搞一次所謂的變革來穩定自己的帝位。

  因為一旦再次對土地所有權進行變革,確實可以給王朝延壽,但是卻會觸動所有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其中也包括他魏廣德的利益。

  他家已經不再是大明朝崩山百戶所的百戶,而是在江西擁有廣袤良田的大地主。

  張居正還跪在前面不斷講述他和徐階商量過後的決定,龍椅上的隆慶皇帝已經坐直身子,瞪大眼睛盯著他,心裡也是翻江倒海。

  魏廣德研究了幾年的東西,這麼短的時間裡就被徐階搞了個明白。

  是的,徐階提出的這些東西,幾乎涵蓋了魏廣德能想到的全部,甚至很多魏廣德沒有想到的他都想到了。

  比如禁止和倭國通商,魏廣德一直就沒提出來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