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利河在曲折中靜靜流淌,它通過一片山區丘陵地域最終注入第聶伯河。🎀♠ ➅❾𝐒нỮ𝔁.匚๏𝐦 👌♨
因為這片丘陵使得河道變得陡峭,被河水不斷沖刷著甚至形成了不少懸崖。
對於這種地貌,移民於此的克里維奇人稱之為「亞蘭」。
若是再加入「濱河村莊」的後綴描述,念法就逐漸成了亞爾采沃。
這是斯摩棱斯克克里維奇人社群的一個分支定居點,它距離主城在直線距離較近,但雙方的交通依舊高度依賴河流與河畔道路。
丘陵與森林阻隔了兩地,這個時代橫穿森林的斯摩棱斯克大道不存在,想抵達沃利河與第聶伯河交匯處,任何人只能老老實實沿著河道走。
現在已經開始進入一年裡最寒冷的適合。
浩浩蕩蕩的難民隊伍拖曳著雪橇,亦或是什麼都不帶,男人女人湊在一起,黑壓壓的隊伍排成狹長的隊列,秉承著活命的信念向亞蘭定居點挪步。
彼時的亞蘭與後世的亞爾采沃,在地理上有一定出入。
沃利河在與第聶伯河交匯處形成第一個定居點,以此為中心,更多的村莊由最近的河道向兩個方向延伸。
就在兩條河流的交匯處的三角洲,一片欣欣向榮的農墾區拔地而起。
當羅斯大軍侵入格涅茲多沃又向著斯摩棱斯克進軍之際,住在亞蘭的人們對九十公里外的事情一無所知。
九十公里的濱河之路不算遠也不算近。
亞蘭定居點的人們遂對著斯摩棱斯克的那些貴族「拜碼頭」,實質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
他們與更東方的鄰居維亞季奇人關係不錯,但自己一方是克里維奇人,與他們的確有一些區別。因為這份區別,亞蘭定居點的人們依舊認同斯摩棱斯克為宗主,但這從不使得他們就與維亞季奇人有任何意義上的紛爭。至少現在絕對沒有。
畢竟,維亞濟馬河與第聶伯河的交匯處更向東。坐著馬拉雪橇的維亞季奇人往往要在路上耗費五天的時間,哪怕是夏季坐著獨木舟在靜謐的河道上漂行,五六天時間也是少不了的。
雙方的直線距離並非遠得離譜,只因大家往來交流如今只能依靠第聶伯河一條路徑,河道越是彎曲就意味著行人必須走更多彎路,偏偏上游區域的地勢過於平坦,第聶伯河擰巴得如同麻花,雙方的交流成本很大。
就是在坡度極小的平坦區域河道過度彎曲,最終形成一長串的潛水濕地。
這樣的環境對於維亞季奇的人的獨木舟與木筏極為友好,自然對於羅斯人的划槳長船就更友好了。
但說起友好,整個第聶伯河與其所有支流都凍結了,羅斯騎兵得以極高的速度狂飆突進。一如另一個位面,拔都汗的蒙古騎兵在冰封伏爾加河上飈速。
雖當羅斯大軍輕鬆完成了對斯摩棱斯克主要定居點的清洗,騎兵開始繼續向上游進攻。
這一切亞蘭定居點依舊一無所知。
不過定居點的居民還是從陸續抵達的難民嘴裡知道了斯摩棱斯克發生的故事。
這些難民走一路死一路,他們缺衣少食偏偏要頂著風雪前進。
氣溫低得厲害,害於手頭工具有限,他們在森林處躲避風雪卻連生火的條件都不具備。每一夜都有人在睡夢中凍死,活著的的人無力掩埋這些凍僵的死者,拋下他們繼續趕路。
死的都是從斯摩棱斯克逃出來的克里維奇人。
聽聞了羅斯人野蠻殺戮,不想被殺、不想做奴隸的人們整村整村得逃亡。村民們又如他們的祖先般以舉村移民的方式離開定居點,他們走得過於倉促,就在風雪極寒中不斷損失人口。
有時候大家在想,與其這樣死得莫名其妙,還不如待在斯摩棱斯克不走了。做奴隸還能苟活,現在整個村子都要在逃亡中滅亡。
然而逃亡者們已經沒有後路,他們唯一生存的希望就是硬生生走過這風雪中的九十公里,在亞蘭定居點得到當地人的幫助。
至於亞蘭就是終點嗎?
不!
羅斯人完全有能力繼續追殺,亞蘭的人們安穩日子過久了,當地人毫無鬥志,被推舉出的首領對瓦季姆主張的復仇戰爭也只是精神層面的支持。
亞蘭定居點根本就沒有實實在在的首領,不過是一些自由自在的村莊構成的聯合體。
社群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實在需要一位強者力挽狂瀾。亞蘭當地人根本靠不住,如今誰才是英勇?
維亞季奇首領赫多達不敢自稱英雄,也不敢自稱一定能保證自己的部族民眾不被羅斯襲擾。他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也相信羅斯人一旦解決掉斯摩棱斯克,未來一定會對維亞季奇動手。
他不懂羅斯人的真正意圖,但從那些人過去年月的作為足矣窺見其野蠻瘋狂。
羅斯人不是一般的瓦良格人,他們侵略成性殺人如麻。
如果戰爭一定會發生,現在早做準備是上策。
如果維亞季奇會戰敗,那麼自己寧可在戰鬥中犧牲。
而他也有著兩手準備,倘若自己戰敗,活下來的民眾仍舊可以向東方撤離。無盡的東方充滿未知,那裡到處是可以重建定居點的地域。譬如,被大家謂之為mosai的河流(莫斯科河),還沒有人知道它通向那裡,倒是大家可以在危難時刻紮起木筏順流而下。👻🐸 6➈𝔰Ĥ𝐮Ж.ĆᗝⓂ ♨🐯
因為那條河居然是漂向東方,東方充滿未知與危險。可再危險,冒險也是值得的,只因羅斯人更加危險。
戰爭如同宿命,在戰爭爆發之前一定要儘量增強實力。
如何為之?不如在亞蘭向當地人發出號召。
於是,伴隨著陸續抵達的難民隊伍,坐著馬拉雪橇的赫多達與隨從們進入亞蘭。
一開始,人們不理解為何有大量斯摩棱斯克人不提前去大祭壇參加冬季祭司,而是冒著風雪跑到亞蘭這個窮鄉僻壤。
當民眾開始獲悉消息,整個定居開始有了騷動。
全面恐慌並沒有立刻發生,心生害怕則為真。
哪怕是被大家推舉出的首領(話事人)回來後聲稱瓦季姆戰敗、斯摩棱斯克面臨毀滅危險,各個村莊的集體意識是對這些消息置若罔聞。
直到連續三日都有精神逼近崩潰的難民頂著風雪抵達,各個村莊才開始害怕。
他們並沒有見過羅斯人,在之前的瓦季姆遠征里亞蘭一方幾乎沒有出兵。沒有損失也沒有收益,亞蘭的民眾對戰爭行動也不知情,對前些年的羅斯馬匪襲擊一樣不做關心。
但斯摩棱斯克一旦崩潰,大家要去哪裡購買關鍵的生活品呢?
尤其是鹽!那些瓦良格人商人就待在斯摩棱斯克兜售自己從羅馬運來的鹽,亞蘭所求的鹽雖不多可不能沒有。另有其他的物資,大家需要一個市場進行交易。
混亂正在發酵,除卻那些可怕消息,吸收數以千計難民的亞蘭一下子面臨起巨大物資壓力。
民眾並不願意與難民分享糧食,除非能從難民身上得到一些利益。
未婚的男人將死了丈夫的女難民拉進家裡做妻子,死了父母的孩子被收留當做兒子。這種情況是少數。
身強力壯者反倒尷尬起來,尤其是拖家帶口的男人,他們面臨著一個尷尬的事實——在得到當地人「一頓飯」救濟後就得不到更多的食物。
於是有的人開始偷盜搶劫,如此行為是為了求生,令當地人極為反感。
就在這一時刻,一個男人振臂一呼。
他立於第聶伯河與沃利河交匯處,屹立於冰封的三角洲平地上。
北風呼嘯,他站在雪橇上,面對著身邊聚集的一些人。
他不是別人,正是維亞季奇首領赫多達。
「現在,對於你們,亞蘭不是好去處。這裡的人們不歡迎你們!而我!維亞季奇的首領,我的名字是赫多達,唯有我是你們真正的靠山。
你們跟著我去維亞濟馬,我收留你們做族人。你們有多少我收留多少!我對你們的苦難一清二楚,你們瞧,我正與你們一同走在冰雪之路上。
一切的苦難都是羅斯人造成的。你們不要看亞蘭還是太平的,當羅斯人知道後一定會進攻,此地的蠢人最終將成為奴隸。
而我,將帶著所有維亞季奇人與羅斯人拼命到底。只要你們跟著我,你們就是維亞季奇人,跟著我就有飯吃,跟著我才能抵禦羅斯人!」
對未來迷茫絕望的人們突然有了主心骨,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維亞季奇大首領在於自己一同逃亡。
餓瘋了的人已經不是人了,為了吃飯他們什麼事都敢做。
哪怕,是向同族的亞蘭居民動手。
赫多達是輕裝去斯摩棱斯克開會,在支持瓦季姆出兵討伐羅斯的問題上就是精神上的支持,實質他只想得到討伐成功後的利益,卻不想切實的出兵為瓦季姆賣命。他打心底里瞧不起那個僭越的贅婿,奈何其實力正盛、又有大量當地貴族支持,連客居的瓦良格人也支持,自己也只好口頭支持了。
瓦季姆的戰敗令他錯愕,也赫然意識到自己再不跑就要身死他鄉。
他在當地逗留順手交易的一批商品,現在帶著貨物在武裝親信的保護下撤退。
親信雖少也有五十人,這些人武器裝備自然遠遜於羅斯軍士兵,面對亞蘭定居點的這群愚民,真要動起手來依舊是砍瓜切菜。
由五十人做骨幹,再糾集數百名餓瘋了的斯摩棱斯克與格涅茲多沃難民,一支乞活的武裝瞬間誕生。
它一誕生,矛頭就伸向了亞蘭的一個又一個和平村莊。
現在,這支軍隊謂之為「維亞季奇軍」更為貼切,首領赫多達的目標非常明確,他提出簡單幹脆的口號:「拿出糧食給我們,不給就搶,反抗就殺。」
風雪剛剛結束,一支武裝犯罪集團就開始了對亞蘭的洗劫。
一開始,他們的確是為了得到糧食。搶掠行為立刻遭遇反抗,和平村民正所謂兔子急了也要咬人,村民帶著五花八門的農具也自發形成武裝,他們即攻擊赫多達的軍隊,也向著那些並未參與劫掠的難民下手,這就逼著所有難民舉步維艱乃至加入反抗中。
惡性循環持續,亞蘭據點正形成大亂鬥的局面!
當前的局面本非赫多達的主觀意願,自己不過是為了討要一些糧食罷了,怎就惡化成了內戰?
赫多達與他的親信加在一起區區五十個維亞季奇人,逐漸打成一鍋粥的數以萬計的民眾可都是克里維奇人。同族老鄉見分屬兩個定居點,他們竟殺紅了眼不認親戚。
活著走到亞蘭的難民總人口仍接近萬人,如此龐大人口湧入當時是本地村莊無法承接之重。
難民想要活下去,且因他們是以村莊為單位集體出逃,天然帶有一定的組織性,哪怕一個村子已經在逃亡途中損失巨大。就像過去他們認同瓦季姆為大首領一般,現在已經將赫多達認作自己的首領。
就在三角洲區域,赫多達占領了這裡的居民點,順手又迫使一些村莊投降於他,如此才避免被洗劫的厄運。
大量的亞蘭居民不得不向著沃利河移動,那裡有著山丘森林做保護,赫多達的軍隊想要衝進來有一些難度。
生死存亡之際,和平局面已經舉村民兵化,亞蘭居民深處俄血性被激發,男人女人扼守著進入河谷的區域,守在冰封的沃利河河道,只要赫多達的人趕緊來,大家就一擁而上去拼命,考慮到現實因素這些民眾武裝不會主動出擊。
同樣的,赫多達的目的當然不是像羅斯人那樣弒殺。甚至這樣的局面也不是他想看到的。
內戰沒有再擴大下去,赫多達突然保持了克制。
他實質是被局勢推著走,連續兩日的民眾大亂鬥雙方都已精疲力竭,當內戰雙方冷靜下來才終於反思自己的作為。
赫多達沒有更進一步,只因他已經搶夠了糧食,手頭也積攢了大量新部眾。
一萬名男男女女,經過冰面上的苦難行軍與數日的打亂鬥,老人和柔弱的小孩都死去了,能活下來的要麼運氣好,要麼身體素質占有。
這種人正是赫多達希望的,一萬名較高質量的克里維奇人加入自己的部族,他完全有能力將之吸收。加之一切的苦難一定是一位羅斯軍隊入侵造成的,這一萬人一定對羅斯充滿敵意,遂在未來可能爆發的戰爭中,維亞季奇部族就一定有一大批人會抱著堅決作戰的態度。
赫多達是實權酋長,他的家族勢力在維亞季奇是一霸,在維亞濟馬主城與南方的貿易市鎮科德諾城都有著王權。
赫多達完全有實力自稱王公,且迎娶了多名妻妾,子嗣頗多,兒子們被安排在多個定居點當首領。他之所以沒有自稱王公,大抵僅僅是不知道還有「Princep」這個詞罷了,更不了解瓦良格人的「Kanog」這個最高統治者的名號。
但他在亞蘭的占領區儼然成為王者。
他有著號召力,不僅僅因其是血性的男人有著魅力,更在於他給大量乞活的人真的給了活路。
連續幾日的內戰,它爆發得突然,暫停得也非常突然。
赫多達從未打算占領亞蘭,他仍滯留於此只是在繼續搜刮糧食,命令歸順自己的人趕緊打造雪橇,將一切有用物資帶上。
畢竟未來還有可能長達七天的慢慢冰雪行軍路,不儘可能妥善搜羅物資,一定還會有大量人員死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