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太子妃失蹤案,牽連甚廣。
金陵上上下下大小官員基本上都被控制審查,倭寇居然能夠在官軍眼皮子底下劫走太子妃,看來這次是要有人背鍋了。
京西楊家二少爺楊彬來的不是時候,怎麼偏偏就趕上這麼個驚天大案呢?
凡是他拜會過的朝廷大員,無一例外,前腳他走、後腳被查,以至於金陵官場盛傳官場恐怖故事——京西楊家二少爺楊彬就是官場殺手,和誰接觸誰被拿下!
對此楊彬也很無奈,這真的不怪他呀……
父親交代的事,他還是要完成的,只是這開局好像有點難,地獄模式。
也不知道北邊戰事如何?楊栩那個廢物在自家的扶持下有什麼建樹?
這日,他忽然接到了北邊過來的飛鴿傳書,據三弟講,形勢一片大好,東胡大軍已經兵臨京師城下,父親的意思是不求東胡攻破京師,只求楊栩南下進軍金陵,讓二哥儘快布局……
可是眼下這金陵官場,人人自危,自己怎麼布局喲!
他的消息還是有些滯後的,但是又過了一天,另一條指令到了——火速離開金陵,朝廷已經抄了京西楊家!
這讓他很佩服父親的遠見卓識——提前半年,楊家的資產就轉移走了,轉移到哪兒,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
那就跑吧?
…………
京師之亂用一種非常荒誕的方式結束了。
大乾的軍民在自家京師城下親眼目睹了東胡王庭的一場政變,東胡國師畢力格在京師城頭被砍了腦袋,東胡女王烏嵐·特穆爾繼位,草原十萬騎兵在女王帶領下如潮水般退去,正如他們如潮水般的來。
問題是這些跟他們又有啥關係呢?
大乾百姓遭受了一場無妄之災,幾個陰謀家,野心家把大乾京師當做了一個巨大的舞台,演了一出荒誕劇。
這讓大乾百姓免費看了一場大戲。
你以為這就完了?大戲結束之後居然還有彩蛋——大乾的傳奇人物、頭號明星、霸榜達人沈非沈大人,居然搖身一變,成了東胡的阿勒特親王,也就是女王的丈夫!
這讓許多京城百姓津津樂道,樂此不疲。
本來東胡整出來個女王就已經夠離譜了,還……有個親王丈夫,行,這個大家接受,問題是這親王丈夫是大乾的熱門人物沈非,這就離了個大譜了!
那麼問題就來了,他們尊敬的沈大人是否會去草原當這個親王呢?
街頭巷尾、勾欄瓦肆一時間充滿了熊熊燃燒著八卦之火的吃瓜群眾,各種版本的坊間傳聞,謠言四起,說什麼的都有!大多數的賭場都開出了盤口,押沈大人一個月內是否會入駐草原做親王。
至少這幾天沈非沒去草原當那個親王,至於以後去不去,大概會取決於作者吧?
成千上萬的京城百姓和數萬草原騎兵在京師城外十里長亭,親眼目睹了烏嵐女王與沈大人分別的那一刻,簡直感天動地,讓無數人潸然淚下。
她們說了些什麼不知道,但是遠遠望去,氛圍還是相當到位的,以至於那天西湖特區有售的普通民用望遠鏡嚴重脫銷,一些不法商販甚至高價出租,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
…………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沈大人與烏嵐女王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在各大茶館還沒播講完,一則消息又衝上熱搜——朝廷下詔,封沈非沈大人為西湖伯,世襲罔替……
這次吃瓜群眾又一次搬著小馬扎,端著切好的瓜,津津有味的開始啃。
這就牽扯到妄議朝政了,好在大乾的言論是相當開明的,於是乎民間各種聲音撲面而來。
有說沈大人居功至偉,雄才大略,為國為民,殫精竭慮,至此才封一個伯爵,顯得這堂堂天朝如此小氣,讓人心寒。
有說沈大人之所以辭官不做,年紀輕輕便告老還鄉,就是因為寒了心,朝廷沒辦法才勉強封了個伯爵。
還有人說本來朝廷是封了侯爵的,朝中有某些人倚仗祖上蔭澤,朝堂之上橫加阻攔,撒潑耍賴,就是那個誰,某公爺、某侯爺、某某侯爺他們……
一時間,京師險些出了亂子,某公府、某侯府、某某侯府居然深更半夜的被人扔了臭雞蛋,爛白菜幫子,臭豆腐之類,簡直不堪入目。甚至還有往府宅院牆上塗鴉抗議的,嚴重影響了京師的市容環境,以至於的京城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司最高長官都被朝廷罷了官……
某公府、某侯府、某某侯府一時間急忙發表官宣闢謠,說絕無此事,沈大人功勳卓著,自家爵爺也是力主封侯的,奈何皇帝嫌他資歷尚淺,不利於人才的後續培養,才力排眾議封的伯爵。
一時間寧有種乎的王侯將相們爭相宴請沈爵爺,以此彰顯自家與沈爵爺是多麼的親密無間的戰友,用自身表現力挺沈爵爺,以證清白……
…………
這一波大瓜還沒結束,又一個重磅新聞在讀書人的圈子裡炸開——步賢又出新作了!
這大乾第一文豪在文中以春秋筆法詳述了近日來的風雲翻滾,通過微言大義的方式,傳達了沈非在此事件中深刻的歷史和道德行為,文章據事直書,解釋了這許多日子以來吃瓜群眾的種種猜測,文章暗喻了皇帝陛下英明神武,委婉而微妙的表達了沈大人運籌帷幄,談笑間,巧解京師之圍;舉手中,力挫八方陰謀;以一己之力,不費一兵一卒,跳樑小丑紛紛現形,還大乾百姓一個安定的江山……
文章平白直述,並沒有太多的個人情感的表現,像一杯純淨無瑕的白開水,卻又透著那麼的大公無私,實事求是!
難得的是,步賢對自己在此事件中的功勞隻字未提,以旁觀者的角度秉筆直書,隱晦的表達了如此一切均為沈大人之功勞。
看似平淡如水的一篇文章,其用詞細密而意義顯明,記載史實卻含蓄深遠,婉轉隱晦然順理成章,窮盡言辭得無所歪曲,警誡邪惡而褒獎善良,如果不是大家,又有何人能夠撰寫?
但是到了文章最後,卻話鋒一轉,言自己於皓首之年,拜入聖人沈爵爺門下,此生幸甚,死而無憾也!
此文一出,天下大嘩,天下文人,驚為神作!就連皇帝也讚不絕口,御口贊曰:「秉筆直言,無阿諛之詞,微言大義,皆大公無私!」
乃至天下讀書人但凡不是天子門生,紛紛以沈爵爺門下徒孫、徒重孫自居……
一時間,步賢之名,惟居聖人沈非沈爵爺之次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