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歸期已定

  林慮山,正陽亭,草廬。

  劉備手書,已六百里送達。得張甯相邀,董班、郭亮,二老縞素入堂。自黨魁獄中飲鴆而亡,歸葬林慮。二老便結廬墳前,寸步不離,守喪至今。

  「賢姪相喚,所為何事?」董班求問。

  「小弟手書在此,叔父自觀。」張甯將劉備手書轉呈二老。

  「可喜可賀。」二人看過,皆老懷甚慰。

  「家父常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張甯眸中罕有一絲羞澀:「小弟兼督四州,又並遼東屬國。且年將而立,春秋鼎盛。待玄素術大成,天下定矣。」

  「天下棋局,勝負已分。」郭亮慨嘆。漢室三興,能親眼所見。此生無憾。

  「小弟後宮,日益繁盛。母親哺養諸王子公主,長姐兼顧朝堂,斷難兩全。此去,當為母親,長姐分憂。」張甯已有計較。

  「不知王上,以何禮聘之?」董班多問。二老視張甯,如己出。自當關懷備至。

  「王后之禮聘。」張甯答曰。

  「如此,甚好、甚好。」二老皆已淚目。

  張甯卻言道:「小弟寵愛,然我又豈能與長姐爭。貴人禮足以。」

  「此為,和睦家門之德行。」君有所賜,臣有所辭。夫婦亦如此。

  「二位叔父,若無異議,這便回書小弟。」言及此處,饒是太平聖女,刀頭舐血,生死見慣,亦難免心生波瀾。

  「善。」二老齊聲。

  張甯又道:「待守喪期滿,二位叔父,當隨我入薊國,以養天年。」

  「林慮便是我輩歸宿。」董班言道:「今河北皆為薊土,我輩當可無憂。賢姪勿念。」

  人各有志,不可強求。歷經二次黨錮。殘餘黨人能終老林泉,亦足慰平生。

  事不宜遲。張甯這便回書,表明心跡。

  靜待劉備遣人接回。

  循例,九九重陽後,擇吉日大婚。尚有半月之期,六禮足備。斷不會委屈。

  首陽縣,觀雲溫泉湯館。

  流連三日,薊王攜眾美,登雛鴉號,重返桃花浦水軍行營,駛入三足踆烏船腹。繼續揚帆北上。

  百裏海路,瞬息而至。

  薊王舉千里鏡眺望海岸。遂見將作寺所立燈塔。

  位於海岸孤山之巔,扼無名水口,環抱一處優良海灣。

  塔樓之上。琉璃照燈,已打燈語。指引三足踆烏入港。

  能令船宮靠岸,必是深水良港。

  待大匠師畢諶登船入殿。

  薊王笑問:「莫非,立城之處,便在此灣中。」

  「主公明見。」畢諶答曰:「此灣形似壺蘆(葫蘆),灣長水深,似鏡波平,四時不凍。可築港城。」明(朝)時稱「葫蘆套」,以狀似葫蘆而得名。港闊水深,夏避風浪,冬微結薄冰,為不凍良港。

  薊王欣然點頭:「如此,安昌三縣,皆可立也。」

  「求主公賜名。」

  「既形似壺蘆,可稱壺港。待擴港為城,稱蘆州(葫蘆島)。」薊王將「壺蘆」二字拆分,為城、港命名。國中有泉州縣,乃大港名城。今以蘆州名新城,足見薊王,寄予厚望。

  「喏。」畢諶拜服。知微見著。單從取名,便知薊王,神秀天成。

  如此,安昌郡三縣齊備:文成、首陽、蘆州。馬首山以東至海,遼西走廊,皆為薊國所有。

  《漢書·地理志》遼西郡柳城縣:「馬首山在西南。」《左傳》:「宣子(趙盾)田於首山。」即此。

  前漢時,馬首山周遭,廣有數縣。今漢皆廢。後薊王收復失地,重開舊縣。重拾舊貌。又因薊國向海而興。故安昌郡下三縣,皆沿遼東灣,濱海而建。

  沿馬首山,順下白狼水,與臨渝縣相接。廣袤之地,足可立六縣。如前漢時文成縣舊址,狐蘇縣舊址,並碣石宮所在,皆可闢為一縣。

  不急。待三縣人滿。自行分戶,必開新縣納之。遼西走廊,當如河西走廊。商賈漫道,絲路流金。

  過徒河縣,繞行遼東上灣,又過房縣。泊於大遼水口。大遼水系,枝津故瀆,尚未及疏通。三足踆烏,通行不暢。薊王換乘雛鴉號,逆入大遼水,又自渝口,斜驅渝水。

  「(渝水)又東南,流至房縣,注於(大)遼(水)」。小遼澤,便是此水,中途枝津散亂所淤。

  前遼東屬國下轄六縣,皆環抱此澤。小遼澤與遼東灣,灘涂相接,水體稍鹹鹵。自西北向東南,斜穿小遼澤之渝水,乃天然邊界。北岸可辟良田。南岸廣造牢城曬鹽。

  薊王先前已命有司,順下渝水,對岸築城。南北各置二縣。北縣圩田,南縣曬鹽。一縣分置數城,然不過十城。

  都水署,已查清小遼澤中,渝水暗流。且築堤過半。只需河堤築畢。再支渠四通,圩田造堤,疏通澤中積水,便可擇址築城。

  薊王此來,乃為郡縣命名。

  都水令鍾演,正主持築堤。聞王駕至此,急忙登船來見。

  「拜見主公。」鍾演醉心都水築堤,十年如一。久居高位,乃薊國宿臣。

  「仲常,免禮。」薊王含笑示意:「速坐。」

  「謝主公。」鍾演稱謝落座。

  「水情如何?」薊王先問。

  「只此一脈,水情簡易。」鍾演答曰。

  「比督亢、雍奴何如?」薊王又問。

  「比督亢易,比雍奴更易。」鍾演又答。

  「何時可築畢。」薊王再問。

  「當在年內。」鍾演再答。

  「甚好。」只需河堤築畢,便可支渠四通,細分水網。圈定城址。

  薊王取將作寺所繪簡圖細觀。回憶兩岸水情,這便言道:「渝水兩岸四縣,可配上、下、陰陽,四字。」

  「請主公明示。」鍾演求問。

  「如上遼、下遼;渝陽、渝陰。」薊王言道。

  薊王乃取「交叉命名法」。自西而東:渝水北岸西縣稱「上遼」,東縣稱「渝陽」。渝水南岸西縣稱「渝陰」,東縣稱「下遼」。

  如此上下,陰、陽,皆可匹配。

  鍾演這便領會,又問道:「此郡又當何名。」

  薊王已有計較:「當效安昌郡名,取朝都、昌黎二郡名中一字,相配。」

  「昌黎之『昌』,已配安昌。當取『黎』字。「朝都」,當取何字相配?」鍾演再問。

  「朝黎。」薊王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