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亂世梟雄(修)

  張濟等人,慌不擇路,退入北宮。

  南宮羽林衛,正與虎賁郎,同室操戈。

  時光祿勛下設七署。其中羽林中郎將所屬「羽林郎」,計百二十八人,為天子宿衛侍從;另有羽林左、右監所屬羽林左騎八百、羽林右騎九百,任宿衛侍從,並「出充車騎」。

  「虎賁中郎將,主虎賁(武騎)千五百人,(虎賁)郎多至千人。」

  羽林、虎賁,半斤八兩。

  羽林中郎將李傕,驟然發難。領心腹羽林郎,奇襲玉堂殿。不料虎賁中郎將王越,應對得當。麾下虎賁郎,身手了得。將李傕所攜羽林郎,攔在階下。

  二將先後傳命。左右羽林騎,並虎賁武騎,各自馳援。迎頭相撞,捉對廝殺。

  此時,是非難斷,忠奸莫辨。唯信袍澤,砍殺對面。

  城內城外,殺成一團。

  不覺已,天光微亮。

  洛陽內外,遍地伏屍,血流成河。

  北宮朱雀闕前,張濟進退無據,心急如焚。呂布、王允,已入南宮玉堂殿伴駕。城外上林軍,亦攻上魚梁台,拿下王允一門老小。

  然董侯得安,萬事休矣。

  便在此時,忽有一宮裝婦人,趕來相見。

  正是神出鬼沒「史夫人」。

  「夫人何來。」張濟不知皮囊之下,究竟何人。

  「今已穩操勝券,將軍何故無為。」史夫人笑問。

  「何來勝券。」張濟不解。

  「呂布王允,領兵入宮,護駕董侯,清剿殘敵,正難自顧。城門校尉趙延,些許門卒,如何能當將軍,背後一擊。」史夫人言道:「只需殺散門卒,火燒十二城門,大事成矣。」

  「放上林軍入城。」張濟心領神會。

  「二路兵分,南北夾攻。五千秦胡,見大勢已去,必軍心不穩。那時,再行招降。呂布縱虓勇,亦必敗無疑。」史夫人言之鑿鑿。

  張濟焉能不信:「便依夫人所言!」

  洛陽,北邙阪。

  一夜行軍,曹操引軍至此。

  「明公且看!」夏侯惇遙指天際。

  果見煙柱沖天,籠罩濃煙。

  正是洛陽北門。

  「莫非王允已死。」曹操一時驚疑不定:「可有細作來報。」

  「並無。」夏侯淵答曰。

  王允生死未卜。曹操所藏荀彧錦囊,不知可否觀瞻。

  夏侯惇知曹操所慮,遂進言道:「兵法云:『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而制勝者,謂之神』。主簿縱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然洛陽時局,亦不可盡知也。」

  曹操這便醒悟:「元讓,所言極是。」

  再無遲疑。取囊中妙計一觀。

  「嘶——」饒是『亂世梟雄(注①)』曹孟德,亦不由倒吸一口涼氣。

  閉目穩住心神。曹操一聲令下:「傳令,速繞行西郭,竊據上林苑。」

  「喏!」夏侯兄弟,奉命而動。

  旋門關大營,中軍大帳。

  「報——」斥候快馬來報:「洛陽兵亂,城門火起。」

  「勝負如何。」袁紹先問。

  「未可知也。」

  「薊王又如何。」袁術後問。

  「函園,山門緊閉,兵馬未動。」斥候答曰。

  二袁四目相對,皆心有戚戚。

  「玄德,真乃人臣也。」袁紹慨嘆。

  袁術喜道:「宜當速進,遲恐不及。」

  袁紹略作思量,這便會其意:「孟德此時,兵行何處。」

  「先前來報,自富平津登岸,此時當入北邙。」掌軍情諜報,消息文書之山陽太守袁遺,起身答曰。袁紹統兵,袁術管糧,袁遺情報,三袁皆握權重。

  「洛陽城門失火,再無險可守(請注意)。」袁紹環視帳中眾人:「孟德先行,諸君可甘其後乎?」

  「我等不甘。」群雄叫囂。

  「何人敢為急先鋒。」袁紹見軍心可用,心中大定。

  「某願往。」

  「某願往。」

  待帳中群雄,此起彼伏,一通叫嚷。

  袁紹居高下喚:「文台。」

  「末將在。」猛虎孫堅,昂然起身。

  「領麾下江東健兒,馳援孟德。萬勿有失。」

  「遵命!」孫堅奉命出帳。

  帳內群雄,無不人前屏氣,人後慨嘆。

  江東猛虎,無可爭先。

  少頃,便有軍士來報:「孫破虜,攜麾下千騎,一人雙馬,三日糧草,直奔洛陽而去。」

  饒是盟主袁紹,亦不禁動容:「急公赴義,『平難豪雄(注②)』也。」

  帳內眾人,無不信服。

  南宮,玉堂殿。

  自王允、呂布,衝殺入宮。據守玉堂宮禁。董侯這才得安。

  「太師,情勢如何?」

  「回稟陛下。大將軍董重,裹挾西涼將校謀逆。八關之內,並無追隨。」王允實言相告。

  『如此,亂臣賊子,皆為先前驃騎營士。』董侯言道。

  「正是。」

  「大將軍,何所求?」董侯此問,似有誅心之意。

  見王允閉口不言。

  不其侯伏完,急忙代言:「回稟陛下。大將軍雖位極人臣,然自賊臣授首,太師『錄尚書事,總朝政』。大將軍,空據高位,手無實權。故心有不甘,因而生怨。方有今日謀逆之舉。」

  「果然如此。」董侯畢竟乃永樂董太皇,親手養大。對董重,本就心生親近。有此一問,亦是常情。

  伏完又大膽進言:「奈何西涼莽夫,貪殘放濫。稍有不慎,必反戈一擊。大將軍,所託非人也。」言下之意,董重不足以服眾。

  「朕,亦有同感。」董侯已有預見。

  此時,王允才言道:「大將軍為一己之私,不惜擅起兵亂。累洛陽內外,無辜慘死。即便苦戰而勝,又豈能如願。先帝賜加黃鉞,薊王焉能坐視不管。」

  「除非……」不其侯,欲言又止。

  「除非另有新帝,赦免其罪。」不料董侯竟早知。

  「陛下明見。」王允等人,肅容下拜。

  或有人言。董重既與董侯親近。只需除王允、呂布二人,不傷董侯。董侯仍為漢帝,赦免其罪,亦可補全道義之缺。

  然王允、呂布,皆誅董有功之臣。董侯金口玉言,命二人文武相濟,總領朝政。並無過錯,董重何以殺之。更何況王允又是薊王外舅。

  事後薊王必然追問。

  不得已,必有人抵罪。可想而知,唯董重麾下西涼將校,最為適宜。

  此時,若董重言,乃被西涼將校脅迫,不得不為。西涼眾皆成棄子矣。

  唯有竊據大義。言董侯乃賊臣所立,不合禮法道義。故行兵諫,撥亂反正,迫其退位。

  於是乎,史侯重登帝位。大赦天下。

  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