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 三方勢力

  交州刺史部,九真並日南二郡,地域狹而長。二郡,沿後世「中南半島」海岸排設。正因海運發達。漢軍渡海而來,造港建城,築路屯田。占據富庶近海平原,農耕傳世。而中南半島,內陸多高山密林,遍地毒蟲瘴氣。無從逆進。因而中南半島廣大內陸區域,皆游離於大漢之外。時稱「徼外」,民稱「徼外夷」。稍後又稱「化外」,其民稱「野人」,或「野民」。合稱「化外野民」。

  少時初上夜課,恩師便告知劉備,華夏西高東低。益州南中諸郡,據地勢之高,若能順流(蘭滄水)東下。再令九真並日南二郡,逆流西進。如此東西並進,各擇河川密集,諸水交叉處築港,再沿枝津深入。東西相連,南北擴進。遷徙流民,馴化野人,納中南半島,指日可待。

  薊國巨艦,水上塢堡。深入不毛之地,泊於岸邊。白日下船探險,築高牆障壁,采果蔬、狩野獸,督造港津。夜晚登船,飽食酣睡,挹婁廬士,居高守備,安全無虞。如此日夜並進,待港津初成,後續船隊源源不斷,運來人員輜重,機關諸器。再大興土木,擴建港城。遷入漢化蠻夷並島夷駐守。再互市結好臨近野人,築路連通各港城。沿途設烽堠、塢堡。十里一亭,百里一縣,並縣為郡,合郡成州。沿縱橫水路,細密分割,將化外野地,悉數歸於漢治。而後廣開學校,傳播漢風漢儀,漢文漢話。待漢俗深入人心,野民皆為漢人無疑。

  沒錯。水路,乃時下大漢,最大便利。人類作為陸地生物,若要行走於水上,則需逆天而進。越發考驗,文明之力。始皇帝舉傾國之力,征討百越。數次皆大敗而歸。然待靈渠連通上下水路,則勢如破竹,一戰而勝之。

  化外野民「刳木為舟,剡木為楫」。於薊國鐵壁鏵嘴,帆檣如林之無敵艦隊當面,毫無招架之功,還手之力。

  不急。先收西南夷、百越、百濮。納三南入懷,再順下中南半島,連通身毒。而後水路並進,薊王兵出蔥嶺,丈量寰宇。

  三南數百萬蠻夷,當有大用。最為關鍵,歷經四百年同化,蠻夷大多漢化。說一口流利的巴蜀漢話。對大漢的仰慕級認同,遠超預計。只需如薊王這般,恩威並濟,盡收人心。待時機成熟,許以重利,必欣然南下,甘為前驅。以夷伐夷,以夷制夷(注①)。羈靡不絕,利而後益。

  四夷皆以漢化為榮。薊王光融天下,又豈不成人之美。

  薊王都,北宮瑞閣。

  細看四海令左慈密報。薊王言道:「王芬之事,牽扯甚廣。先帝雖將往來文書,付之一炬,死無對證。然左翁卻從張修口中,得知南陽許攸、沛國周旌及汝南陳逸,三人之名。」

  士貴人臨盆在即,正於蘭林殿,安心備產。乃由昭陽宋貴人,常伴身側。

  宋貴人斟酌言道:「南陽許攸,今為大將軍長史。沛國周旌,事後不知所蹤,傳聞已死於亂軍之中。而汝南陳逸,可是夫君同門師弟,前太傅『三君』陳蕃之子,國之上計令。」

  「當是如此。」劉備輕輕頷首:「遙想當年,陳逸化名陳奔,避入樓桑。後與為夫同拜在恩師門下,寒暑易節,已近二十載。為夫實難相信,陳逸會背主謀逆。」

  「夫君所言極是。」宋貴人言道:「既出同門,箇中緣由,何不當面一問。」

  「也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詔上計令,入宮赴宴。」

  「喏。」宋貴人遂命人去傳令。

  「仲秋之月,案戶比民」。薊國千里國土,二十七縣,千萬國民。如何能等到八月。上計署已提前三月,令各縣上報匯總。戶籍民數、圩田數量、錢穀入出、乃至「盜賊」多寡,每戶人口、姓名、年齡、籍貫、身份、相貌、財富、債務、犯罪記錄等,皆需年年更新。先前多用竹簡木牘,今皆換成書冊集簿,攜帶方便,省時省力。

  陳逸以為,薊王乃問上計之事,故不敢怠慢,草草整理,便安車入宮。二千石高官,安車駟馬。懸上計令琉璃車牌。宮門繡衣吏,確認無誤,隨即放行。

  女官迎入靈輝殿,門下督鄭泰,軒下相迎。

  「拜見令君。」鄭泰先行禮。

  「見過鄭公。」陳逸亦回禮。

  「殿中已備酒宴,主公等候多時。令君且隨我來。」鄭泰伸手相邀。

  「請。」陳逸除鞋入殿。只見大殿空曠,方知乃是私宴。

  「拜見主公。」陳逸趨步近前,大禮參拜。

  「師弟請起。」薊王笑道:「座。」

  「謝主公。」陳逸起身落座。恩師為其取表字,少安。其意不言自明。

  「今日不問公事。」劉備舉杯相邀:「來,先滿飲此杯。」

  「臣敬主公。」陳逸亦頗有酒量。

  樂姬輕歌曼舞。主臣舉杯對飲,大殿之中,其樂融融。酒過三巡,陳逸落杯相問:「主公可是為,王芬之事。」

  「然也。」劉備輕輕落杯:「四海令左翁,秘言王芬同黨。有,南陽許攸,沛國周旌,汝南陳逸三人。」

  陳逸實言相告:「如主公所知。臣曾應邀,拜會王使君。席間,與南陽許攸,沛國周旌,平原襄楷,琅邪宮崇,名士陶丘洪等人相識,後又受右國令,臨終之託,善待扶風宋公子。」

  劉備心中一動:「琅邪宮崇,可是于吉門徒。」

  「正是於仙人,座下首徒。」陳逸答曰。

  順帝時,宮崇詣闕獻《太平清領書》,被有司奏劾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藏之。「後張角頗有其書焉。」群仙會時,于吉親臨。還解前漢讖言『代漢者,當塗高也』,為「宗王」。

  難道說。所謂「三方勢力」,乃以王芬為首,于吉等人暗中相助。

  再深思。《太平清領書》,稍後既傳於張角,琅邪派于吉,難辭其咎。粗略算來,自從順帝獻書,至此時,已過五十餘載。于吉當有百歲。其弟子宮崇,亦年過古稀。

  劉備忽起一念:『張角可曾入群仙會。』麻姑或許知曉。

  「席間,可曾見過巴郡張修。」劉備又問。

  「未曾得見。」陳逸搖頭。

  換言之。必是術士襄楷、宮崇,當中一人,告知張修,陳逸之事。否則,張修遠在巴蜀,未曾千里來會,焉能得知,陳逸為王芬座上賓。

  見陳逸所知寥寥,未曾裹挾其中。薊王遂安心。

  於是,襄楷、宮崇,乃成此事關鍵。只需尋到二人下落,陰謀當大白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