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大意失荊州
「「一虎一麒麟」說的是孫堅與姜維,孫堅雖然號稱是兵法宗師孫武的後人,但傳到他這一代的時候,家境已經趨於平常,不得不與父親一起走南闖北。«-(¯`v´¯)-« 6➈Ⓢħᵘ𝕩.Ⓒᵒ𝕞 »-(¯`v´¯)-»有一次遇到了大群的海賊,所有的人都非常恐懼,17歲的孫堅獨自向前,一刀就斬殺了海賊的首領,擊退了整群海賊,後來領兵起義,讓董卓也為之畏懼不已,被人們稱為「江東猛虎」。」
「姜維被人們稱為「幼麟」,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多次北伐中原,在曹魏入侵蜀漢之前,事先向劉禪上書警示,並且建議在要害道路增強軍備,然而劉禪不以為意,只顧尋歡作樂,最終導致了蜀漢滅亡。姜維在劉禪被俘虜以後,依然沒有灰心,積蓄力量並且煽動曹魏首領造反,想要復興蜀漢,但是最終在亂軍之中被殺。」
「而在三國中這樣的名人數不勝數,「馬中赤兔」呂布,「常勝將軍」趙雲,「武聖」關羽等千古名人,還有「第一美人」之稱的貂蟬也是流傳後世。」
李世民:這三國時期,確實人才頗多,不過可惜了曹操打下的江山,全給別人做了嫁衣。
朱元璋:那位也是不行!奪了江山不還是敗在了子孫後代上。
曹操這時候可真坐不住了,張姑娘說他屠城時,他也就是有點懊悔,人殺都殺了,只能以後處理事情還是要小心點,對於悔改他沒有,他想要稱王,就得夠狠,不過什麼叫他給別人做的嫁衣?難道讓劉備吞了,也就他能與我魏國抗衡,吳國還是差遠了。
「彈幕上所說,確實是真的,只能說這一位「會裝」,裝的好!」
「三國鼎立的局面不是在曹操這,而是在曹丕稱帝後,雖說沒有曹操的功績高,他所做的成就也是很不錯的,像我們的漢武帝劉徹,早年功績再大,也不能擋住晚年他的昏庸。」
「不過我們還是回歸話題,這次講的是曹操不是劉徹,繼續講曹操死後,曹丕所做之事。」
劉徹:……
話題都扯出來了,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居然不說了。
「曹丕稱帝前,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勢力雖然一直在彼此征伐,但主要的鬥爭一直都來自於曹操和劉備兩方。☜🍪 ➅❾ѕн𝓤Ж.Cσ๓ ♣💝反觀東吳,一直以來幾乎充當的要麼是一個旁觀者,要麼就是因為自己利益的原因,暫時和曹操或者劉備之中的某一方形成短時間的聯合,一起對付另一方勢力,幾乎從來沒有單獨地對某一方勢力發生大戰的例子。」
「可是在曹丕稱帝後,這一切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整個三國的局勢風雲突變。三國勢力的戰爭,逐漸開始向東吳傾斜。曹魏不在重點針對蜀漢,反而是對東吳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猛攻。」
「延康元年正月,曹操逝世於洛陽,曹丕從鄴城至洛陽繼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延康元年十月,漢獻帝正式禪讓帝位,曹丕三次上書辭讓之後,登受禪台稱帝,改元黃初。由此,曹丕正式登基稱帝,促使曹魏取代了東漢王朝。在即位之後,曹丕自然希望可以實現曹操一統天下的夙願。」
「那麼,曹丕稱帝後,為何放棄了和宿敵老冤家蜀漢的對峙,反而把更大的精力放到了一直以相較於來另外的國家,都更加默默無聞的東吳身上呢?」
「因為關羽的大意失荊州,經過荊州之戰和夷陵之戰後,東吳的勢力正處在上升階段,相反蜀漢卻是最弱小的一位了,如果不能遏制這一勢頭的話,東吳對曹魏的威脅,顯然是比較大的。」
「東吳想要進攻曹魏,既可以從荊州出發,也可以從江淮一帶出兵。但是,蜀漢想要攻入到曹魏腹地,則需要先經略雍涼,再攻打關中,最後才能直指洛陽,考慮到蜀漢的實力,這幾乎是無法完成的目標。」
「而且蜀漢易守難攻,曹操生前也試過和蜀漢硬槓,派了夏侯淵守漢中,結果被黃忠偷襲,連得力幹將夏侯淵也被殺死了。」
「雖然曹丕也明白,蜀漢的力量非常薄弱,但是漢中地區地勢複雜,易守難攻,根本不適合大規模進攻。哪怕最後吃下蜀漢,也必定會付出極大的代價。」
「這對於剛剛登基局勢未穩的曹丕來說,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選項。更何況此時的蜀漢被孫權打得大敗,暫時也不可能威脅到自己,所以曹丕就放棄攻打蜀漢了。」
「特別是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和夷陵之戰後,蜀漢已經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了,哪還有什麼能力來威脅曹魏。所以,從曹丕的角度來看,蜀漢短時間內不會威脅到曹魏,但是,東吳如果不削弱的話,很可能會繼續增強,這才是一個現實和緊迫的威脅。」
「只不過攻吳三次,都被對方給輕鬆化解了。」
「只可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在夷陵之戰後,曹軍這邊占據上風,已經攻破了吳國的核心城,正值這關鍵時刻,曹丕竟然得了重病,再加上東吳的防守異常頑固。所以曹丕也只能和東吳握手言和,罷兵了,這場戰爭打了一個平手。」
「第二次就是劉備去世,劉禪登基,為了兩國友好,諸葛亮親自去吳國求和,兩國握手言和,一起攻打魏國,這讓曹丕憤怒不已,派兵去攻打,可惜去到金陵後,剛好下狂風暴雨,路上還設有多種疑牆,怕對面有埋伏,只好退兵。」
「第三場石亭之戰是是兩國對江淮地區的爭奪而發起的大戰。這場戰役因吳國出的謀計,讓曹軍上了當,中計的曹軍自然沒有討到好處,曹休深陷重圍,還是靠後面的援軍才得以帶著一群殘軍撤退,這場戰役又敗了。」
「曹丕很想完成曹操沒完成的統一大業,他三次親征東吳,卻都被孫權輕鬆化解,曹丕差孫權太遠了,真應了曹操那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