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百家爭鳴

  「在漢武帝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各種學說在社會各個層面都有所體現。 謁演」

  「為了實現國家的文化整合,漢武帝必須對這些多元思想進行整頓。」

  「諸子百家爭鳴,各種思想觀念交織碰撞,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各種學派各執己見,爭論不休。這種局面對於國家的穩定和發展顯然是不利的。」

  「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的統治地位,非常有必要對這種多元思想的局面進行調整。」

  「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漢武帝成功地將儒家思想推廣到了全國範圍,實現了文化的整合和統一。」

  「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包括歷史背景、儒家思想的優越性、政治目的、文化整合等。」

  「這一政策對於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思考。」

  「不過,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固然自有其進步意義,但它對歷史的負面影響卻也同樣不容忽視,像專制「大一統」的思想固然能夠增強民族之間的凝聚力,但同時卻也將專制集權推向了登峰造極之地步。-漫~*'¨¯¨'*·舞~ ❻➈ᔕᕼ𝕌ˣ.¢ỖM ~舞*'¨¯¨'*·~漫-」

  「大家族的生活方式雖然的確成為超穩定社會之基石,但同時也使得人治政治成為兩千年不變之定式。」

  「至於漢武帝時代連年不斷的戰爭與攻伐,則更是造成了社會動盪、民不聊生之惡劣後果,其間利弊得失,自是一言難盡。」

  「一個專制的時代必然是一個嚴酷的時代!」

  「這句話漢武帝的時代也同樣適用。」

  「事實上,在人治社會中,越是有作為的君王,其破壞力往往也會越大,就像宋代詩人蓮池生在自己的詩中所寫的那樣:「漢武愛名馬,將軍出西征。蹀血幾百萬,侯者七十人。區區僅得之,登歌告神明。」」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固然是君主常態。

  「好大喜功、黷武嗜殺」對於他們也不過只是一個尋常故事。

  「為一己之私慾而大動干戈,帝王的個人好惡實際關係到千百萬人的身家性命,所謂「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即是對帝王個人作為的最佳主角。」

  「作為一代英主,漢武帝的確是古代極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但英主也是凡人。」

  「從漢武帝對待神仙方術的態度,可以看出他偏執與迷狂的心態,從「巫蠱之禍」的發生,更能夠看出他晚年的冷酷殘忍、喜怒無常——人治社會常常會出現像漢武帝這樣的「半截偉人」。

  「受到生理、智力、年齡等諸多方面的限制,漢武帝的個人作為也不過是暴露了人治社會的共同弊端而已。」

  「以孔丘為創始者的儒家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以家庭為本位,以倫理為中心,以等級為基礎的法律制度和意識形態。」

  「主張「禮治」和「德治」,也就是「人治」。」

  「儒家人治論的要旨在於:聖賢決定禮法;身正則令行;法先王,順人情。」

  「儒家在禮與法的關係上強調禮治,在德與法的關係中強調德治,在人與法的關係中強調人治。」

  「自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成為思想意識形態的一極,後世無非是對它進行修修補補,它獨霸了國家二千餘年。」

  「封建思想實質上就是儒家思想,它至今仍然在現實社會中影響著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生活,並及於法律等各個層面。物極必反,沒有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單一的思想模式,造就的政治法律文化——那就是專制。」

  「歷史證明,人治和專制是一脈相承的。」

  「要建立現代司法理念,這種本土環境法律思想的人治化,與強調以制度、規則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的法治觀是格格不入的。」

  「儒家思想是建立現代司法理念的最主要的思想障礙,那就是法治觀念先天不足。」

  「我這話肯定有儒家人不喜歡聽了,但拿我一個現代人來說,難道不是如此嗎?」

  「其實,就思想體系而言,儒家所站的高度並不比道家高明,只是孔子學說積極入世、接受並順應歷史前進的現實態度要比其他各家更適宜用來治理國家。」

  「同時,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當時所有學派中,只有儒家學說同當時的典學術和歷史知識緊緊地結合在了一起,而這些古籍經典本身即極為寶貴,從而使儒家學說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教育的典範,可以說,儒家思想後來的深入人心,與它以教材為載體進行傳播密不可分。」

  「獨尊儒術」兩面影響都有,思想的大一統,鞏固了國人的國民意識,增強了國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從而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政治統一、民族統一。」

  「使得我們國家在歷經兩千年發展後依然能夠保持秦皇漢武開疆時的基本版圖,無論出現何種形式、多長時間的分裂,國人始終不忘國家統一,並且這種統一的意識幾乎是出自國人天性的要求。」

  「無論天南地北,人人皆認為統一是理所當然,人人皆視能為統一做出貢獻為光榮,在分裂與統一的大是大非面前,人人都有奮不顧身、犧牲自我的豪情。」

  「這種統一意識與當初所奠定的「大一統」思想,與國家數千來的思想統一,與儒家的教化下形成的國家和中華民族認同感皆一脈相承。」

  「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文明就真如一個博大而精深的智者,微笑地敞開胸懷,任你們在我的懷抱里折騰,反正大家終究免不了中華民族、國人的心理認同,從而只有形式上的入侵、分裂,卻很難有本質上對國家的撼動。」

  「但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也不容忽視。」

  「簡單地講,首先,儒學占據正統思想地位,必然黯淡了其他學派的光芒,久而久之,原本一些很有特色的思維方式不僅不得光大,甚而漸漸失傳,大大壓縮了國人的哲學思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