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的幼年其實就過得非常不幸福。」
「主要是因為父親明光宗朱常洛不得當時的皇帝明神宗的喜歡,乃至他五歲時母親劉氏犯下一點小錯誤,就被父親下令杖殺了。」
「自此之後朱由檢便交由庶母西李撫養,撫養了幾年之後,西李也生了小孩照應不過來,便改由另一庶母東李撫養至成人。」
「可想而知,這中間的坎坷待遇,同時也造就了朱由檢生性疑人的性格。」
「直到後來哥哥朱由校登上皇位,封了朱由檢為信王之後,朱由檢的待遇才得到上升並穩固。」
「可惜,這種好日子並不長,到了天啟七年,哥哥朱由校因病去世,臨終前留下遺言吩咐將皇位傳給弟弟信王朱由檢。」
「於是,十七歲的朱由檢就這樣繼承了皇位,年號為崇禎。」
「他朱由檢沒受過什麼教育,在家中都是若有若無的存在,就造成了他多疑,自卑的性格,上位後有了一些成績,就飄了,造成了後面的矛盾後果。」
「再加上當時的鼠疫的流行與水災、旱災、蝗災及戰亂的接踵而至。」
「這倒霉的朱由檢不但要面臨外部後金的侵略,還要抽出兵力去抵抗農民起義以及動不動就因為兵餉不夠而引起的軍隊譁變。」
「他怎麼救?這種情況下很多皇帝都有可能手忙腳亂,更何況沒學過治國能力的朱由檢。」
李自成:崇禎帝他是一個普遍被同情的皇帝,他其實不算是一個太差的皇帝,雖然不得大臣的心,但在位時勤勤懇懇,為國家和人民還是做了許多的好事,當時那個局面誰干說能控制住!
孝莊:朱由檢是一位勤政的皇帝,對他了解後,我相信大家都有這感覺,二十多歲頭髮已白,眼長魚尾紋,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或許沒想到後世給了他一個庸君的稱謂。
雍正:勤奮是勤奮,能力確實不行,做皇帝看的可不是勤奮!
長樂公主:這個皇帝挺倒霉了!
朱元璋:唉!就你們說得也都對,他能力不行,我這個開國皇帝,也沒法說他,有哪個朝代能一直昌盛,放下了!放下了!
秦始皇:你大明很強,你應該滿足了,比我這大秦帝國強啊!
李斯:都是我的錯!
「通過對幾位皇帝的了解,我們在繼續聊回朱棣,說完功,再來說過。」
「我們講完了靖難之役。」
「通過裝瘋賣傻逃過一劫的明成祖朱棣,後來發動了歷史上的靖難之役,將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文趕下皇位,成為明朝的皇帝,並將他改名為永樂。」
「從這些方面來說,皇帝朱棣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聰明人。」
「他對漠北進行了五次御駕親征,為北方的穩定奠定了基礎。」
「派鄭和七次下西洋,這不僅提升了大明王朝的威信,也帶回了來自國外的奇異珠寶。」
「隨後,首都遷至BJ,天子守國門,為BJ現狀奠定了基礎。」
「不僅在政治和軍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而且還命令人們編制《永樂大典》,創造了屬於他的一代繁榮,被稱為「永樂盛世」,他因此被稱為永樂大帝。」
「朱棣的偉大成就是不可磨滅的,他已成為歷史上的著名人物。」
「然而,儘管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仍然殘忍卻無疑,與他的父親朱元璋有許多相似之處。」
「當他的侄子趕下台之後,他斬草除根,清洗了朝中支持朱允文的大臣,並確立了他的尊嚴。」
「他為他的統治清理了大臣,可以理解,但他甚至不止一次地血洗了永樂年間的後宮,殺死了上千的宮女。」
「為什麼?這跟兩個女人有關。」
「第一個是來自朝鮮的朝鮮的權賢妃,據說權賢妃來自韓國的家庭美麗,溫柔,慷慨,它從成千上萬的美女中脫穎而出,被朱棣封為賢妃,並對她恩寵有加。」
「1410年,朱棣御駕親征去漠北,歷時數月,為了不寂寞,他帶著他最喜歡的權賢妃。」
武則天:我還以為對徐皇后有多好呢?原來也不過如此!
劉邦:好瀟灑啊!
呂雉:男人都是一個得行!
秦始皇:打仗帶女人?
秦良玉:朱棣不是第一個,這種太多了,男人的通病。
徐妙云:女人不就是如此?女皇,你難道不懂嗎?李治不也是一樣嗎?
武則天:所以啊,真讓人噁心呢?
「但是誰曾想到在前往所有人都凱旋歸來時,權賢妃死了。」
「她是朱棣最喜歡的妃子,這讓朱棣非常難過。」
「原本以為這只是一次意外,誰知道當她回到宮殿時,有一位宮廷婦女報告說,說是權賢妃是被隨行宮女呂氏害死的。」
「朱棣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即派人去檢查,事實證明,是當時和權氏一起入宮的宮女,她嫉妒皇帝對權賢妃的寵愛,並在途中毒害了她。」
「然而,呂氏自己並沒有承認,並說,說是與自己有仇的宮女賈呂自己殺了人嫁禍給自己的。
「當朱棣聽到這個消息時,他非常生氣,這兩個人無法分辨誰是兇手。就將當時在內的呂氏,賈呂等一百多名宮女全部處死,這才解氣。」
「第二個是在便是在權賢妃事件後受寵的王貴妃。」
「王貴妃不僅受寵,而且皇帝還打算給予她皇后的頭銜。」
「也許她沒有做皇后的命,就在準備冊封皇后的時候,她因病去世。」
「當皇帝深深的悲傷時,長眼的宮女魚氏被傳出有與太監交好的勾當。」
「這件事傳給了朱棣,朱棣立即命令人們檢查女士們。」
「都不承認,沒關係,朱棣一不做二不休,只是再次清洗了後宮,宮殿裡有3000多名宮女,就這樣沒了前所未有。」
「朱棣做這種不人道事情的能力與他好殺多疑有關,但也與兩個妃子的死無法分開。」
「我們應該全面判斷一個人,而不是局部地判斷一個人,一般來說,朱棣功大於過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