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庸君建文帝

  「漢武帝是朱標早逝了,而為什麼立了朱允炆為皇帝呢,應該說朱元璋想的有點太多了。」

  「建文帝首先是隔代繼承皇位,年紀輕,沒有政治經驗,然後從他在位4年的表現來看,其人的智商和情商似乎都不高,這以屬先天不足。」

  「再者,其本人雖然能力差但是心高,也就是說志大才疏,他祖父年號洪武,他自己年號建文,可想而知其本人很想有一番作為的,奈何志大才疏。」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的繼承問題。」

  「在此期間,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為朱棣又許多地方都與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諮詢的時候,大臣劉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麼將皇二、三子立於何地?」

  「當時朱元璋已經分封了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別被封為了秦、晉、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邊境重鎮,而且手握重兵,一旦由於爭儲而出現內訌,後果將非常嚴重。」

  「因此朱元璋只得將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年號為建文。」

  「從年號上不難看出,一個建文,一個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願立皇太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親一樣,過於柔弱,過於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嚴重,恐怕日後駕御不住眾臣。」

  「朱允炆即位之後,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儒等文人,一反明太祖的做法,推行了一系列新政。」

  「首先是重德省刑,銳意文治,崇尚禮教。以致刑部的囚犯比往年減少了三分之二。」

  「同時又選派廷臣二十四人為採訪使,分巡天下,觀風俗,燭幽隱,興辦利民之事。」

  「其次是均免賦役,減免歷年逋租和天下荒田租稅。」

  「針對江浙賦役過重的情況,建文帝特下詔「江浙賦獨重,宜悉與減免,畝不得過一斗。」

  「對於佛道勢力多占良田的情況加以限制,在朝廷內,建文帝對宦官管教甚嚴,同時又詔諭地方官,一旦發現宦官奉使橫暴,虐害士民即擒送京師,加以嚴懲。」

  「這也引起了不法宦官的怨恨,在日後靖難之役中或投靠燕王朱棣,或是做為內應。」

  「建文帝在官吏方面也進行了改革,重新更定官制,大力精簡機構,革除冗員。」

  「在建文帝在位的四年間,撤消了九個州,三十九個縣以及一大批冗官冗吏和稅務機構,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可以說建文帝的一系列措施,充分體現了他以仁義禮樂化民的治國思想,改革了洪武時期的不少弊政,給社會帶來了一陣清風。為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吏都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緩和了社會矛盾,對社會的安定產生了積極作用,一時政通人和,所以後人有「四年寬政解嚴霜」之譽。」

  朱元璋:這不是執政的挺好的嗎?怎麼能稱為庸君呢!

  劉邦:老朱啊!你可真是疼你這孫子,一點問題就沒看出來?

  「哈哈,用我們現代話說,就是濾鏡有點深。」

  「首先說用人方面,方孝孺,齊泰,黃子澄,這三位典型的徒有虛名,方孝孺名氣最大,而這位仁兄竟然要恢復井田制,眾所周知在生產力較低的西周中期井田制就已經進行不下去了。」

  「而方孝孺在將近兩千多年後要恢復井田制,可想而知其人能力如何,天下讀書人的種子?典型的書呆子發言。」

  「就算假設沒有靖難,建文帝也並不能把國家治理好,而且還會受制於文官集團,建文帝一定會早早的失去對國家的掌控。」

  「要知道當時朱棣到了萬曆皇帝時仍然掌控著整個帝國,雖然此時皇權勢弱但仍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之中,建文帝一代有可能就被文官集團視為傀儡這不是啥好兆頭吧!」

  「後面將會發生什麼根據歷史經驗推測,建文帝的表現不太會比朱棣更好。」

  「靖難之役的本質是代表功臣和宗室利益的燕王取代了被文官掌控的建文帝。」

  「建文帝本人作為朱標的一代皇帝,就被文官玩弄於股掌而不自知,這和朱棣當皇帝的表現簡直天壤之別。」

  「還有削潘這事,建文帝剛即位時,此時功臣都圍繞著建文帝同屬一個利益集體,而文官這邊卻慫恿建文帝削藩,藉此取代功臣掌控國家以及軍隊,而建文帝志大才疏不知其中原由,直接將功臣和全體宗室給得罪了,這才有了後來靖難之役的成功。」

  「這和朱棣當皇帝,執政能力可是天差地別啊,就如李世民剛當皇帝的時候,那世家是能消的嗎?還不是等慢慢掌控權利,慢慢的一個個的對他們家族下手。」

  「還有一點,建文帝削潘這是也想把朱棣削了啊,人家朱棣當燕王的時候可就戰場殺敵了,都說朱棣對建文帝的人殘暴,可建文帝不也是想要朱棣的命嗎?這些大臣也是參與其中的。」

  「這建文帝的文臣打的也是一手好主意啊,讓功臣們去打燕王,回來在給個甜棗,這不就是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嗎?誰也不是傻子,這時候這些上戰場的將軍,可不一定賣力為國征戰了。」

  「這不就是把功臣和宗世送給對方了嗎?」

  「靖難之役4年中,燕王奪取的實際掌控的地盤少的可憐,最後朝廷軍方面演不下去了,直接跟朱棣攤牌了,您別一城一地的打了,您直搗南京吧,那邊等著給您開城門的人都等不急了。」

  「要不說這些文臣就是一群書呆子,不先打燕王,讓他成長起來,征戰的時候,地盤打的太少,居然一點都不思考下。」

  「這「靖江之役」發生的一點都不意外,誰讓你不把對方放在眼裡,還把兩個大集團往人家身上送,機會給朱棣了,人家能不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