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好一個「柔道」!「修身容易齊家難」,這應該是所有帝王都要考慮的吧!你是陪我打天下的功臣,可我不想和你共享江山,「功高蓋主」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朱元璋:這可真別說,我覺得我是一名明君,可這「功高蓋主」四個字就是懸在我頭上,哪位皇帝遇到這事沒想法?我相信不可能?
李世民:怎麼沒有,我不就是嗎?
朱棣:你確定沒想過拔了長孫無忌的勢利?
李世民:……
武則天:打天下和治天下這對矛盾,常常在怎麼對待故舊功臣這個問題上激發出來,天下是這群人打來的,不讓他們共享治天下的權、利似乎說不過去,但治天下需要他們,該如何處置就是一個大問題?「狡兔死,走狗烹」,歷朝開國皇帝都是十分下得去手的,光武帝卻是個特例了,他對功臣,用的這個「柔道」妙極了!
秦始皇:好好好!一位女皇帝能當上皇帝,我就知道你不一般,雖然狠毒,不過這對政權的想法確實夠深入,比一些男人當皇帝要強很多。
岳飛:女皇陛下說得好!打天下需要我們,治理天下,穩定政權需要我們,我們陪你打天下,卻逃不開四個字「功高蓋主」,真是可笑!在這件事情上,光武帝確實做的不錯,不過在匈奴上的事還是你執政上的一個黑點。
白起:如果真能如這光武帝所做,後半輩子,衣食無憂就滿足了。
張良:不止皇帝害怕,有時候臣子也要盲目點的好!
劉徹:這匈奴又是怎麼一回事?
「始皇陛下的一句「修身容易齊家難」道明了緣由。」
「哪位皇帝不想成為一代明君,劉秀也是一心想成為明君的。」
「他不喜歡奢侈放縱,對美食、好酒、音樂、珠玉都沒什麼興趣。」
「皇帝都有一個習俗,還活著就要預先建造陵墓,但劉秀吩咐說,不要太占地方,不要堆砌高墳,低洼之處不至於積水就可以了,將來改朝換代之後,屍體棺木和泥土化為一體。」
「他還表示過世之後要像漢文帝那樣不隨葬金銀珠寶,當年赤眉軍盜掘西漢王朝帝陵的陪葬品,只有文帝陵墓沒有遭難,劉秀認為這是簡樸帶來的回報。」
「對於臣屬的歌功頌德,他往往能保持清醒。」
「在詔書中他經常聲稱自己「德薄」,要官員們不要稱讚他聖明。」
「各地報告發現印證德政的祥瑞,他不讓史官作記錄,有一次甚至下令,如果郡縣派人到京城來大肆吹捧,就剃掉當事人的頭髮發配去邊疆屯田。」
「對於剛直不阿的人,劉秀常能寬容欣賞,哪怕他冒犯龍顏。」
「一次劉秀到郊外打獵,夜裡才回到洛陽,想從東北門進城,城門守衛官郅惲拒絕開門。」
「劉秀命隨從湊近門縫跟郅惲搭話,郅惲回答,火把亮度有限,看不清楚,劉秀只好繞到另一個城門進城。」
「不料郅惲第二天還要上書,說他遠獵山林,夜以繼日,沒把社稷宗廟當回事,劉秀不但沒有生氣,還賞賜他一百匹布帛,那個放皇帝入城的城門官卻倒了霉,被貶到下面當縣尉。」
「管得住自己,管不住家人,古往今來的當政者在這上面栽了不少跟頭,劉秀也沒能倖免。」
「他幼年喪父,是叔父劉良將他們兄弟撫養成人,等他當了皇帝,劉良被封為趙王。」
「有一次他進城時跟人搶道,仗勢呵斥了宮裡的官員和城門守衛官,被司隸校尉鮑永彈劾。」
「鮑永手下還有一個叫鮑恢的,跟他一樣不畏強權劉秀常說,皇親國戚們收斂一點,避開兩個姓鮑的。」
「後來,劉良病重,劉秀去探望叔父,問他有什麼心愿。」
「劉良說他跟懷縣人李子春感情很深,李犯了罪,縣令趙熹要殺他,想給他討個活命。」
「劉秀表示,地方官員按律令執法不能徇私,換一件別的事吧,劉良沒再說什麼,在他死後,劉秀追思叔父,終於還是赦免了李子春。」
「姐姐劉黃也給劉秀惹下了不少麻煩。」
「她的家奴光天化日仗勢殺人,躲藏在她家,令官吏無法抓捕。」
「後來劉黃出門時,那個家奴在車上陪坐,洛陽縣令董宣攔住了馬車,大聲數落公主過錯,然後喝令家奴下車,當場誅殺。」
「劉黃跑到宮裡哭訴,劉秀大怒,傳喚董宣,要把他亂棍打死,結果卻被董宣的一番話說動,只是要他向劉黃磕頭謝罪。」
「董宣不肯磕,就讓人強按他的脖子。」
「董宣兩手撐地,最終也沒低頭。」
「劉黃就怪弟弟,你是平民的時候,藏匿犯死罪的亡命徒,官吏不敢上門,現在你當了皇帝,一個縣令都收拾不了?」
「劉秀笑著說,就是因為皇帝不能像平民那樣,於是赦免董宣,說:硬脖子縣令出去吧!」」
「還有一件跟劉黃有關的事,也透露出劉秀的性情。」
「當時劉黃丈夫剛死,劉秀和她議論朝臣,暗暗了解她再嫁的意向。」
「劉黃對大司馬宋弘很有好感,劉秀答應她會想想辦法。不久,他召見宋弘,讓劉黃呆在屏風後面。」
「劉秀跟宋弘說,「民間有一句俗話,地位尊貴就要換批朋友,財富增長就要改娶妻子,這是人之常情?」
宋弘回答,「我聽到的說法是,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劉秀轉頭跟屏風後的姐姐說,「這事辦不成了。」
「劉秀的寬宏大度,在他跟一些隱逸之士的交往中也有展現。」
「太原郡的周黨在當地頗有名望,被徵召到洛陽,進見時他只是俯下身體,並沒有叩頭,也不肯做官。」
「博士范升彈劾他,劉秀卻下詔書說,「自古以來明王聖主都有不肯為之效力的人,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周黨不接受我的俸祿,也不過是人各有志。」」
「於是賞賜給周黨四十匹綢子,送他回老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