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宋,就連我沒查資料的時候想到的都是軟弱無能,受盡屈辱,現在的我不會這麼想,大宋弱點是軍事,優點就是經濟。」
「趙匡胤重視宋朝商業經濟的發展,並實施一些有關經濟的立法,按照當時宋朝的一些立法,可以從事商業的條件很寬。」
「不光是有錢的達官貴人,還是沒有錢的平民都想著經商的這件事。」
「在最初的時候,朝廷明確規定宗室貴族、官僚是不允許經商的,因為在皇帝看來,他們都是有俸祿的,如果同意他們經商,無疑就是在與民一起爭利,所以不被允許。」
「可是到了大宋的民間,這條規定就仿佛成為了一紙空文,在那個時候反而是很多的官員都加入到了從商的行業。」
「就拿居住在泉州的趙氏家族的人來說,從商的人就比比皆是,有的甚至還會投資海外,農民棄耕從事商,半耕半商更是一種常態,甚至連和尚都會搖身一變成為商人,可見宋朝從商風氣的盛行。」
「還有士子、士兵也加入其中,這與唐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因為在唐代大部分士子或者一些讀書人,是不屑於與商人為伍的,甚至會把這種行為認為是可恥的行為。」
張言希給大家播放了一幅畫面,就是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中的商業景象更是給人一種熱鬧非凡的繁榮之景,汴京和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還有街道兩邊的屋宇鱗次節比,酒樓、商鋪、汴河上的一些生意人等構成了這幅傳世之作。
所有人都知道清明上河圖反應的就是宋朝的繁榮景象,一排排的商鋪,酒店、茶館、客棧,應有盡有,過往的商旅絡繹不絕,這麼繁華的集市,他們確實從未遇到過,看看那橋上都集滿了人。
「宋代的商業繁榮,使當時人們的生活可謂是變得很富足。」
「那個時候的百姓可以安心的做自己的事情,不用有過多的擔心,所以在哪個朝代,沒有發生太多的農民起義足以證明這一點。」
「再加上當時宋代給予經商人士的一些寬鬆政策和環境,促進了宋朝在從商方面的突出成績,直到現在還一直被一些歷史學者所稱讚,真的是一個「全民皆商」的朝代!」
劉徹:我看到了商業的崛起,看不清楚人,但我知道這些百姓是高興的,喜悅的。
扶蘇:拋開軍事不談,我也看出大宋的財政和經濟的異常繁榮。
「在整個社會經濟、文化推動下,科學技術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兩宋的科技成就不僅成為古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高峰,也在當時的世界範圍內處於領先地位,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四大發明,在宋代得到改進並應用。」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
「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
「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重心南移,據後世史學家研究表明宋朝的GDP最高的時候接近到全球的40%,可見宋朝的是有多富有。」
「而且趙光義過後的所有的皇帝都採取了重文輕武的國策,導致軍事力量不是很強,但是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宋代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
「而且宋朝的制瓷業可說是達到頂峰,宋瓷不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藝美術品,北宋瓷器大量運銷國外,在亞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證明瓷器是當時的重要輸出品。」
「時至今日,宋瓷已成為種花國古代著名的藝術品,而享譽海內外。」
「而且宋朝的商業極其繁盛,通行的貨幣有銅錢、白銀,宋太宗時期,每年鑄幣八十萬貫,到宋神宗熙寧六年,已達六百餘萬貫。」
「由於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銅錢、白銀外流,造成硬通貨短缺,宋真宗時期,成都十六家富戶主持印造一種紙幣,代替鐵錢在四川使用,是為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這些改革確實是趙匡胤的功,然而有積極就有消極,這些改革中也出現了大量的弊端,這就是趙匡胤的過!」
「偏重「安內守外」,重文輕武,導致北宋日後「內重外輕」、「積貧積弱」的局面。」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之舉動是其一生中最大的敗筆,這一舉動看似瀟灑萬分,實則禍害數百年。」
「在「杯酒釋兵權」時,趙匡胤曾開導眾武將說:「人生苦短,白駒過隙,眾愛卿不如多積金寶,廣置良田美宅,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如此,君臣之間再無嫌猜,可以兩全。」
「但是相比較之積極影響,其產生的消極影響卻也是最壞的。」
「首先,趙匡胤無疑就是用財富來換取兵權,換句話講就是「滋生腐敗」,而且這群武將還真的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可以說這幾位武將,真的是都不是什麼好鳥。」
「石守信:累任節鎮,專務聚斂,積財巨萬,
王全斌:破蜀之日,奪取百姓家子女玉帛,縱兵大掠蜀中,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王仁贍:破蜀之日,納李廷珪妓女,搜索大量寶庫,自己貪污!
楚昭輔:很吝嗇,前後被賞賜數萬財計,自己掩埋,還經常去他人家中做賓客,看見寶物就像據為己有。
崔彥進:頻繁立戰功,然而好聚財貨,所至無善政!
曹翰:貪財受賂來者不拒!
「看看趙匡胤為這些大將們提出「良策」之後,這群大將們是怎麼報答國家的?大宋之所以貪污腐敗的現象之嚴重,全部都是起源於趙匡胤也。」
「然後,趙匡胤自己本身就是武將出身,所以他就極其害怕再出現自己這樣武將擅權的例子,所以通過杯酒釋兵權之後,就散發出一個信號——大宋武將不受重視了。」
「從此,就造成了一個重文輕武的現象,而且文臣地位極高而武將地位極其低下,甚至連太監們的地位都要高於武將的地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