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康熙在晚年犯的一錯誤,康熙想讓自己的兒子都掌握著大權,本意想相互制衡,還有盯著太子,他要看看哪個兒子有反心,哪個兒子有能力繼承他的皇位,這樣江山才能永固,朝廷才不會亂,百姓才能安享太平。」
「其實這個辦法確實很好,在康熙時代的確是能確定哪位皇帝才能做到能臣良將,但也正如朱元璋分封兒子的後果一樣,阿哥們都有了自己的權力和人脈,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吏治腐敗和結黨營私。」
「第二點就是康熙晚年縱容貪污腐敗現象,導致了當時的朝中出現了無官不貪的亂像。」
「在康熙晚年的時候,即使有官員貪污幾十萬兩的白銀,他們都沒有被殺。」
「這就導致了官場的腐敗,所有的官員都開始貪污受賄,一時之間朝中之上,都是烏煙瘴氣的。」
「朝廷當中滿族官員和漢族官員矛盾逐漸加劇,朋黨之爭日益嚴重,但是康熙在發現之後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沒有加以管轄,致使朝廷動盪。」
「朝廷本來就是一個縮小版的社會,朝廷當中動盪不安,滿漢官員爭鬥不斷,這也造成了他們代表的社會勢力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矛盾。」
「因為兩方相鬥僵持,致使百姓的負擔日益加劇,各種各樣的問題接連出現。」
「加上康熙晚年非常信任一些奸臣,如魏忠賢、和珅等人,這些人利用自己的權力和地位,大肆貪污腐敗,導致社會動盪不安,直接亂成一團。」
「怠政可以說是康熙晚年的一大弊病。」
「因為康熙帝的怠政,信任奸臣,大小官員貪腐,到後面甚至大肆挪借國庫庫銀,加之清軍在西北長期與噶爾丹部對峙,軍費開支巨大,導致清廷國庫空虛。」
「到康熙逝世那年,國庫存銀僅剩七百餘萬兩,光戶部一處就虧空二百五十萬兩,實在是一個超級爛攤子,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康熙晚年對於貪腐官員的「仁慈」。」
「而且康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採取了一些不切實際的經濟政策,如發行紙幣、增加賦稅等,導致通貨膨脹和社會動盪。」
「說實話若不是後來的新繼位者,雍正比較能幹,國家有個什麼應急事情出現,國家都拿不出錢來解決。」
「第三是康熙最大的黑點,怠政這方面大家都清楚,害的也是自己國家,後面有個有作為的皇帝,這都能撥亂反正,而康熙做了一件把種花國推進深淵的事情。」
「停止對外貿易,開始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
「那時候國家的貿易,都是通過海上來交易的,但是,由於貿易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賊寇,干一些打家劫舍的勾當。」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索性康熙就開始停止了對外的貿易。」
「這種策略的實施直接導致了國內和國外的發展消息堵塞,到了乾隆和嘉慶時期,清朝一直都不開放對外貿易,這就導致了後來鴉片戰爭的發生。」
「鴉片戰爭的時候,大清才意識到,自己這個天朝上國,早就落後人家西方列強幾百年了。」
鄭成功:人老了,糊塗了,「怠政」這是太多皇帝都有的事情,可是唯獨不該關閉對海外的聯繫。
鄭和:呵呵!在唐朝國與國之間還互相學習呢,還是你們大清厲害,覺得不用學習文化,以為自己無敵了。
朱由檢:西方國家可是比我們中原發展要高很多,我都不知道怎麼想的,為什麼閉關鎖國,後面的皇帝呢?也都不解開對外貿易?
劉邦:這鴉片戰爭我可是看過,那真是慘不忍睹,看到一群人發病,尊嚴都不要了,五胡十國我不知道黑暗到什麼程度,鴉片戰爭我可是親眼所見啊!
李世民:我沒看到過鴉片戰爭,但也看了兩場關於大清後面發生的戰爭,還有那些不平等的條約,我覺得這位康熙皇帝造成的後果,都不配拿「傑出」兩個字。
秦始皇:朕也看過一兩個,朕怎麼也沒想到,造成這結局是這位皇帝造成的,那張姑娘怎麼能把他認為第十位皇帝呢?這可是直接把歷史結束了!
曹操:是因為前面做的貢獻嗎?如果因為這你們後世可以認,我們這些古人可不認,不說後面的多次戰爭,我們這些古人打下的江山,到他這可直接成為歷史了。
朱棣:曹丞相這話我們這些古人應該都認同,張姑娘因為我們都是歷史了,你是後世人,你們覺得康熙皇帝的貢獻可以是一位「傑出」皇帝,可對我們這些古人,這些拿命打江山的人來說,我們不認他,如果不是大清造成的後果,這份歷史走的會更遠,後面會有新的朝代得以延續,這一位,我們不認!
鄭和:不認!
李世民:朕也不認他!
雍正:作為一名清朝的皇帝,我只能對於此事說聲抱歉,導致後面的經濟差異,我也看到那些戰爭了,我一個大清皇帝,更難受。
張言希看到這些發言,都不知道如何言語了,或許就像大家所說,沒有康熙帝的閉關鎖國,就沒有後面對戰爭的無能為力,更不會有隻存在的五千年的歷史,或許這個長河會更加久遠。
這次看來這傑出皇帝剛開始,又需要重新排了,那這第十位自己應該排誰呢?
去掉元朝和大清,兩個皇帝浮現腦海,武則天和李治,她講過李治了,對於他的戰績,好像大部分皇帝都否定了,可是晚年的武則天?
苦笑一聲,做為一名女人能登上皇位也是一種表現吧!
扶蘇:張姑娘一直在思考,這是同意我們換人了嗎?
程咬金:康熙皇帝不出來聊兩句?晚年可以昏庸,但不能讓我們斷代,有句話說得好,始皇晚年還想長生不老呢?武帝還晚年離譜呢,可以改朝換代,但不能消失換代。
李隆基:認不下啊!張姑娘我覺得你要沒皇帝目標,要不要把我放在第十位,在表揚我一番,「安史之亂」就沒必要在講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