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耶律德光(完)

  第157章 耶律德光(完)

  漢朝,元狩四年。

  劉徹肯定道::「這確實已經可以算得上一個部落了。」這樣龐大的參與人數,又有處理事務的官員,負責護衛和臨時作戰的禁衛士卒;而橫帳皇族和國舅族都在,也使得這個「部落」可以正常通婚不受地理影響。

  而這翰魯朵的設置條件……有幾個皇帝就有幾個翰魯朵嗎?劉徹想道,不過,也不能排除例外的情況。比如太后攝政,臨朝稱制——畢竟大漢不乏有這種情況,那既然太后需要處理各項事務,她們是否也會設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翰魯朵?或者一個近似於翰魯朵的存在?

  「不過,難道遼朝因為是一個遊牧王朝的原因,對待祖先祭祀方面也與中原不同?」一名大臣道,顯然對這一點非常在意。

  那可是祖先祭祀啊!

  劉徹嫌棄地看了他一眼,覺得這個人好像不太會動腦子:「難道他們不能把祖廟、祭祀的地點都放在行宮之中嗎?」既然基本制度是行朝,那祭祖有什麼難的,把祖廟什麼的也變成一個能夠跟著走的不就行了嗎。

  不過,這種到處跑也不是沒有好處,起碼就很方便皇帝視察各地的政務、情況,挑選各地的人才——如果遼朝沒有大規模施行科舉的話;就算施行科舉,到地方上也說不定能夠發現一些有價值的人才。

  【皇帝的翰魯朵內各個重要機構隨行的官員應有盡有,這些官員也被稱為「朝官」。

  而各地的官員屬於地方官,遼朝最終所擁有的五京中的官員,稱為京官,京官只是京官,而不是朝官。某種程度上,京官也已經成為了地方官,只不過級別要高於其他地方官。

  對於遼朝官員來說,成為扈從行宮的官員,才能叫做「入朝」,而從扈從行宮變成各個京城的官員,則是叫做「出」。

  而皇帝倘若到達某一京城時,也並不會長期在其中駐留,往往停留時間並不長,就會離開,繼續向各處移動;甚至,有時皇帝到達某一京城後,並不會入住這裡的宮殿,而是依舊住在廬帳之內。即使入住,這些宮殿也同樣被稱為「行宮」。

  跟隨皇帝遷徙的行宮部落,基本上依舊以部族廬帳的形勢存在,駐紮在城外;

  各個官署同樣如此,除去一些在城內設有留守司衙的官署可能會入駐城內的府署外,其餘官署並不進城,而是依舊駐紮在城外處理事務。】

  漢朝初年。

  劉邦確實從這遼朝的特色制度中感受到了一定的驚訝。

  此時是大漢剛剛開國不久,各項制度也在草創的時期。雖然很大一部分制度劉邦等人已經沿用了秦始皇所創的基本結構,但也根據大漢此時的情況作了些許調整,如一定程度上的分封郡國就是如此。

  後世的王朝雖然也各有創造出不同的制度,但大多數都是可以向前參考——參考大漢;但秦漢初期的這些年,君主和臣屬們卻是切切實實在一步一個腳印地摸索,同時,也很願意能夠有一些不太相同的制度來作為參考資料。

  就算不能用到大漢身上,那也能開闊一下思路,拓寬一些原本腦中可能存在的限制,不是嗎?

  因而,劉邦幾人對於遼朝的這個「遊牧制度」是相當充滿興趣,如今看來,也確實沒有辜負了他們的興致。遼朝,真的頗有些不同啊。

  能夠以這樣絕對區別於大部分王朝的行政制度,統御一片土地二百餘年,顯然這種制度還是頗有價值的,起碼很適合遼朝自己。

  「若是如此,那這遼朝的行宮部落應當極為龐大,」劉邦道,「各翰魯朵、中央朝堂、主要部族大量隨行,那日後遼朝被金滅亡之時,必然是金朝的軍隊擊潰了皇帝所在的行朝。」

  很明顯,遼朝的核心不在任何一個京城,即使金軍將京城都打了下來,確實對遼朝的國力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但也不能算是徹底消滅了遼朝的核心——只有皇帝所在的行朝,皇帝的翰魯朵也被消滅,才能算是達成目的。

  怎麼說呢,這確實是一個保存國脈延續的好方法,畢竟平時就四時遷徙,想來也已經習慣了攜帶大量物資人員移動,頗有經驗……只不過,這種制度並不適合大漢。

  漢朝,元狩四年。

  霍去病覺得遼朝這樣的制度顯然說明了一點:「他們一定有很多馬匹……」

  若是沒有足夠馬匹用來時刻通信、傳遞文書,如何能夠維持得了這樣的「行朝」制度?

  皇帝總是在遷徙,行宮部落的所有人員同樣在遷徙,雖然這種遷徙應當不會是那種急迫趕路,也未必是所有人都通過騎馬來行進,但也必然需要大量的馬匹來用作運輸。

  霍去病回想著遼朝所占領的領土,不由想到,果然,還是北面的草原地區更容易有大批的馬匹嗎?下次北征,匈奴能給大漢貢獻多少馬匹?希望他們能夠努力一些。

  (匈奴:……微笑)

  明朝,洪武年間。

  朱棣感嘆:「不只是處理日常朝政、召開朝會,遼就連科舉放進士的儀式都是在行宮裡面舉行的……」當然,召見各國使節也同樣如此。這實在不得不讓人感嘆遼朝這對於行朝制度的貫徹。

  「說起來,遼的這個行朝制度和四時捺缽,好像確實有助於在國破之時皇帝逃亡的。」朱棡對於遼朝制度的這個效果持有肯定態度,遼朝立國二百年了,天祚帝在那時候還能那般逃亡,若是從他在戰場上逃入夾山開始算的話,直到最後被完顏婁室抓住,足足有三年。

  三年,在遼朝當時那種兵敗如山倒,金兵一觸即潰的情況下,實在不能算短了。

  「天祚帝?他是不是被封為海濱王了?」朱橚向幾人看去,得到肯定的點頭後,提出了一個好像有些牽強,但好像又有幾分道理的問題,「我怎麼覺得金好像很喜歡給這種情況的人封一個與海有關的封號?海濱王,海陵王……」

  一個遼朝末帝,也算是廢帝了;一個金自己的廢帝……

  【這樣的行朝制度,也給遼朝皇帝們創造了巡視地方事務、按察民情、考核官吏政績、選拔人才的機會。皇帝巡幸所到之處,當地和附近的地方官員入朝覲見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一項固定制度。

  而行朝制度帶來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朝政處理方面,在人口行政等方面的日常管轄也有影響。

  在正式設立樞密院後,樞密院就逐漸成為了遼朝最高的行政機構,又分南北兩部分,北樞密院執掌契丹部族的軍政和民政,南樞密院執掌漢人、渤海人等的軍政和民政。

  但除去這兩部分外,遼朝還存在一部分權力並不在樞密院的執掌之中,那就是隸屬於翰魯朵的人群的軍政和民政大權。

  這正是與行朝這一制度相關的。契丹行宮都部署掌管翰魯朵內契丹族的軍政和民政,漢人行宮都部署掌管翰魯朵內漢人、渤海人的軍政和民政。】

  唐朝,貞觀年間。

  「所以,這豈不是說在正常的行政機構外又獨立出了一個可以與樞密院相等同的機構?」長孫無忌道,這簡直是說「行宮都部署」就是皇帝最核心的一部分系統。

  中原王朝有沒有類似的職位?有,但那都基本上屬於內廷,也就是打理宮廷人事,確實對權力有著一定影響,但通常在規制內的話也不過爾爾。

  但遼朝獨特的行朝,行宮部落則讓「行宮都部署」的權力大規模擴大——其所掌管的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又有經濟、政治、軍事力量的,堪稱為一個部落的存在。而更關鍵的是,這個部落,還是皇帝的心腹之所在,是皇帝、皇族的經濟力量、軍事力量的重心所在。

  行宮都部署,不需要超出規制,他們的正常權力範圍就已經足以造成龐大影響了。

  房玄齡同意他的觀點,這個行宮都部署具有巨大的政治影響力:「所以,這相當於在某種程度上,遼朝有著兩個並行的重要機構,一個是樞密院,一個是行宮都部署。」

  不論是契丹行宮都部署,還是漢人行宮都部署,都顯然並不受到樞密院的管轄,而是直接隸屬於皇帝。

  那遼朝屢屢出現的叛亂謀反,是不是也會有各個行宮都部署參與其中?

  【因此,行朝就是整個遼朝的心臟所在。

  各項政治活動,禮儀活動都在行朝中舉行,並有著一套完整的流程;各個重要的政治變動和鬥爭,也都發生在行宮之中。就連最後金朝滅亡遼朝、摧毀遼朝的政權,也是不斷追擊天祚帝所在的行朝,而沒有因為攻陷了五京而停止。

  總之,遼朝的這種特色行政制度,也是耶律德光的一大貢獻,在耶律阿保機的基礎上,耶律德光將這種制度再次深植,使其最終成為了貫穿遼朝始終的基本制度。】

  遼朝,會同元年。

  耶律德光並不覺得這段話中的內容是什麼好事:他還希望那金朝能夠認為攻陷了五京就是成功呢!這樣,起碼他大遼的很多重要東西可以保存下來。

  他想,自己的故事大約就要結束了吧,之前都已經講到自己駕崩了……至於說自己的問題,神跡其實也已經給出了答案:南下,以及繼承。

  南下,神跡中他自己就總結出了問題所在,而如今他也相當明確一點:自己錯過了入主中原、或者說起碼占領一片土地的大好時機,之後的大遼,恐怕就沒什麼好機會了。直到那宋朝建立並且北伐,大遼也還是守著燕雲地區,未能南擴。

  這是自己錯過了機會啊!

  而繼承問題……雖然確實耶律阮他藉助了貴族的力量上位,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後果,但這同樣和自己也有一定關係——安排繼承人,到底是皇帝的責任之一,而自己沒能讓大遼的皇位得到有序的傳承,同樣也應當對那些後果負有一定責任。

  【本期直播到此結束,我們下期在見】

  ……

  ————

  ————

  《契丹王朝政治軍事制度研究》作者楊若薇,這本書非常系統的科普了遼,這一併沒有特別多翔實文獻記載的國度,的斡魯朵制度與設立、行政制度、都城設立和軍事制度等方面內容,是遼代研究非常合適的入門書籍。

  遼代相較於其他如蒙、金的遊牧國家,它的斡魯朵制度依然是非常具有特色的。這是耶律阿保機創立的「斡魯朵法」。即,通過設置官分戶的方法,在行宮的周圍組成一個軍事兼生產的集團,從而在保衛了皇帝安全的同時,也為行宮提供重要的經濟來源。而其中的官分戶也同其他部落中的成員一樣,既是民又是兵,只是他們隸屬於皇室,擔負著更繁重而艱巨的任務——為皇室服務。皇帝出征時,他們組成扈從軍,特殊需要時,他們也與其他部族軍一道被派出征,馳騁疆場。

  隨著斡魯朵制度產生的,就是它的行宮徭役。

  斡魯朵州縣指的是①斡魯朵主在位期間因各種原因新置的州縣;②斡魯朵主死後,由即位的皇帝以奉陵戶設置而隸屬於前斡魯朵;③將原隸屬於某京道的州縣劃歸斡魯朵,或原隸某斡魯朵的州縣改隸另一斡魯朵;④有的頭下軍州以各種原因被沒官而隸斡魯朵。這些州縣的人戶便是隸屬斡魯朵州縣戶。遼朝皇帝每年主要的時間是在草原上過著「隨陽遷徙」「居無寧處」的生活,因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供役於不斷移動的斡魯朵,因此隸屬於諸斡魯朵的州縣會被徵發徭役,即行宮徭役,這種從隸屬斡魯朵州縣民戶身上榨取剩餘勞動的獨特的經濟形勢體現了州縣對斡魯朵的隸屬關係。

  而上述的斡魯朵制度也說明了,遼代並不需要一個固定的都城——雖然遼代有上京、南京、東京、西京和中京。

  上京是建國初經過漢人慫恿、策劃,以作為國家象徵修築的都城,其他四京是在具體情況下建置的一個鎮撫新地區、異民族的統治中心地(東京—渤海,西京—西夏,南京—漢王朝),皇帝自己並不居住在京城,也不常光臨京城,統治中心不在諸京留守所守的京城,而在皇帝行宮,皇帝與京城是分離的,

  如此的遊牧特性也造就了保持遊牧民族傳統的制度——四時捺缽。遼帝在一年四季都有相對固定的漁獵、騎射、游畋場所,同時這也是遼帝巡視地方事務、按察民情、考核官吏政績、選拔人才的機會。

  遼朝本身各項制度複雜、特殊,有關史料也極為有限,加上研究所依據的《遼史》編撰質量十分低劣,使得遼史研究十分困難,可參考文獻較少。本書基於遼代的遊牧特質,給讀者簡單刻畫了一個隨陽而徙的國度的簡單輪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