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遼晉之戰

  第147章 遼晉之戰

  【隨著後晉向東邊分派軍隊前去支援,位於元城、南樂一帶的契丹軍也開始了動作。

  二月初三,耶律德光派出了大批軍隊南下而去,在戚城(河南濮陽)北面包圍了後晉先鋒指揮使石公霸;隨後,原本正在林下休息,聽聞消息前來援助的高行周、符彥卿以及他們率領的北面行營軍前軍也被契丹軍包圍。

  此次進行包圍的契丹軍人數眾多,起碼與被包圍的石公霸、高行周、符彥卿三人所率兵馬相比,是數倍有餘,因而包圍重重,後晉一方難以脫困。

  於是,高行周和符彥卿兩人趁亂讓人突出重圍,將戰況向景延廣匯報,並希望景延廣能夠及時派兵增援此地。

  但景延廣並沒有派兵支援,而是依舊穩坐城池,稱要把情況匯報給石重貴,因為軍隊的前進行止都要由石重貴來決定——而其他地方的軍隊,因為景延廣要求各部嚴守自己陣地,不得隨意行動,所以也不能前來支援。

  所以,一時之間,包圍圈內只有高行周三人自己奮力作戰,力求能夠多堅持一段時間,並祈禱景延廣能夠即刻上報,石重貴能夠迅速派兵支援。

  最後,收到消息的石重貴親自率兵趕來,才讓契丹軍隊退去,解了這一次圍困。】

  漢朝,元狩四年。

  劉徹哼笑一聲:「朕仿佛記得,之前在出兵澶州的時候,石重貴還是讓景延廣負責各項軍隊事務,六師進退,都憑他調動嗎?」怎麼如今派兵支援身陷重圍的己方軍隊,就需要上報石重貴才能決定了?

  是景延廣與這幾人有什麼齟齬,想要藉此來試著坑他們一筆;還是覺得當時各部鎮守一地,沒有多餘兵力調動、若要調動需要擔負責任,而他並不像承擔?

  亦或者,這個調動六師的權力,石重貴真的重新收回到了自己手上,景延廣不過是擔著一個名頭罷了?

  在場大臣們互相對視幾眼,沒有對皇帝的話做出什麼反饋,左右皇帝說出這句話也不是想要聽他們的回答。

  他們可沒有忘記,這個景延廣當初是擁立石重貴登基的核心角色——當然,這不是關鍵,關鍵在於隨後的景延廣就因功自詡、居功自傲,肆意妄為……這是他們的陛下最討厭的。而按照常理推測,那個後晉的石重貴應當也不喜歡這樣的臣子。

  那這其中,是否有什麼政治鬥爭,就不好說了。

  畢竟,這件事,沒有能夠及時支援,最後討論原因肯定是因為景延廣——若當真是他掌握這份權力而不去救援,那正好是一個大的把柄。

  【這邊的戰鬥結束了,東邊馬家口的戰鬥也即將結束。

  李守貞等人帶兵萬人到達了馬家口,此時契丹軍正在渡河,並且已經有渡過河的士卒在黃河東岸構築了壁壘,用騎兵擋在外圍,以防後晉軍隊的攻擊。

  雙方交戰良久,奮力搏擊,最終李守貞帶兵擊潰了東岸的契丹軍隊,繳獲戰馬八百匹,俘虜將領七十八人、士卒五百人,東岸的其餘契丹軍四散而逃。

  至此,耶律德光從馬家口渡過黃河聯絡楊光遠並南下的計劃失敗。】

  契丹,天顯二年。

  看到此處,耶律阿保機頗為遺憾,雖然此次南下最終的結果還沒有呈現,但在他看來已經很明顯了,這次南下並不能夠消滅後晉。

  「可惜了。」他嘆道,契丹日漸發展,後晉內部又有楊光遠作為內應,石重貴本人又是登基不久,這樣的好機會……

  述律平同樣惋惜,但她覺得後晉的矛盾不會就此消弭,因而耶律德光還有機會:「此次固然我契丹有所損耗,但後晉同樣損失不小。」畢竟戰場不是在契丹,而是在後晉的土地上,這是天然的負面影響。

  「況且,此時能有一個楊光遠想要反叛後晉,日後難道不會有旁人?後晉可不是鐵板一塊的。」她對後晉的政治局勢下了一個肯定的結論,那就是遲早又會有人生出小心思,而石重貴並不一定能夠有效應對。

  耶耶律阿保機點頭,他也贊同這樣的判斷。同時,他還有些慶幸,還好中原自己一團亂,沒有太多的能力對契丹伸手。畢竟,契丹內部也算不上和諧,老貴族們還不是很想放棄原本的權力。

  【既然計劃失敗,耶律德光決定率兵埋伏在頓丘故城(河南清豐縣),假裝拋棄掉了原本駐紮的元城。但埋伏多日,後晉軍隊都一直呆在城內不曾外出,此時又有大暴雨降下,耶律德光覺得沒有什麼機會了,不如暫且班師。

  而趙延壽卻覺得還可以打一場,於是提議主動進攻。反正後晉軍隊一直屯兵城內,沿著黃河布置營柵,不敢主動出擊,那不如我們來,「若率大兵直抵澶淵,據其橋樑,晉必可取」。

  耶律德光採納了他的建議,開始著手準備主動進攻。

  此時,後晉大軍主力駐紮在澶州,而先鋒軍由高行周帶領,駐紮在戚城。

  三月初一,趙延壽、趙延昭率領數萬騎兵從後晉軍隊的西面進攻,耶律德光親自率領精銳騎兵從東面發動攻擊,雙方一直戰到日暮時分;

  此時,耶律德光又改變陣勢,帶著精銳騎兵從中衝擊後晉的中軍,並往返沖陣。

  面對耶律德光的騎兵沖陣,石重貴率領親軍充當後陣,並將軍隊陣型改為了偃月形狀,親自穩定後晉軍隊的陣腳,避免被騎兵的高強度衝擊衝垮。】

  唐朝,貞觀年間。

  李世民看著契丹軍隊的陣勢,頗有些嚮往:「契丹的騎兵數量當真充沛……」雖然經過發展,他大唐的騎兵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但是誰會嫌騎兵數量多呢!

  看看這契丹,兵分兩路,趙延壽這一撥數萬人是騎兵,耶律德光這邊親率的還是騎兵,這樣的數量……加上先前黃河馬家口那邊,後晉光是俘虜南岸的契丹軍隊就繳獲了八百匹戰馬。

  這是多麼龐大的騎兵,這是多麼充足的戰馬!

  該說不愧是遊牧民族起家嗎?這騎兵和戰馬就是多得讓人不能不羨慕。

  至於說耶律德光率領騎兵沖陣,這就是騎兵的基礎操作,他當年帶兵征戰的時候,也是多次率領精銳騎兵衝擊敵陣——只不過,很多時候,沖陣要能夠抓住時機,而時機有時候是需要經過多次引導布置才能出現的。

  當年他又是屯兵不動,又是持續包圍,又是左右調兵,為的不就是讓敵軍出現自己想要的那個時機嗎?

  而且,抓住時機,也不代表能夠立刻衝垮敵陣,還需要捕捉對方陣勢的薄弱點所在——衝破薄弱點後,還要己方部隊能夠迅速跟進,不然單單衝破敵陣,也不能阻擋後續敵軍的再次收攏。

  【雙方僵持了一段時間,這時,又有人給耶律德光分憂解難。

  這名間諜向耶律德光透露了一個和後晉軍隊布防相關的消息:東面的後晉軍隊人數比較少,而且那邊的營柵也不牢固,松松垮垮,正是後晉薄弱點所在,也是進攻的大好目標。

  耶律德光對這份消息欣然採納,他很快就率領著精銳騎兵來到了後晉軍隊的東面側翼,果不其然,這一塊的防守力度頗為鬆散,契丹軍隊一來,很快就四散潰逃,連石重貴都和親軍一同敗逃。

  耶律德光率兵追上後晉的軍隊,大敗之。

  隨後,一千多名在河堤之間修築水寨的後晉軍隊的旗幟尖端露在外面,被契丹軍隊看見,擔心這是後晉伏兵的耶律德光暫且收了收契丹軍隊的追擊力度。此後後晉的將領李守超率兵主動向契丹軍隊出擊,暫且止住了後晉軍隊的潰逃。

  見此,耶律德光逐漸退兵,收兵北去。】

  (遼晉戰爭這對於後晉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是啊為了抵禦遼國隨時可能出現的進攻,後晉不得不將大量兵力囤積在邊境之上,這對於一個剛剛建立不久的政權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後晉在南方還面臨著南唐等政權的威脅,這些政權中有些和契丹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很有可能對後晉發起聯合進攻,這讓後晉處於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

  宋朝,開寶年間。

  趙匡胤再次堅定了自己加強對外情報工作的想法——情報工作多重要啊!特別是像大宋這樣,並沒有能夠徹底統一天下、穩坐江山的王朝。

  要想能夠穩固統治,並且更進一步,那必須要加強對遼國情報的搜集,從而獲知合適的出兵時間、地點,以及各類能夠被策反的關鍵人物。

  不說別的,你看耶律德光這次南下,他遼國布置的或者策反的後晉中人給了他多大的幫助!

  就連後來的幾次對後晉戰爭,乃至最終成功消滅後晉的過程,都少不了耶律德光對後晉各個關鍵人物的把控,以及在後晉的間諜幫助。

  雖然後晉自己內部確實各種拉跨,但這不能否認耶律德光情報工作的出色。

  最起碼,趙匡胤是不想再看到自己的大宋出現一個像天幕中趙光義那樣,看到一個敵國「孤兒寡母」就覺得對方衰弱、無力抵抗的皇帝了!那真真是丟他這個太祖的臉。

  【隨後,耶律德光率主力班師回朝,留趙延昭守在貝州,將俘獲的民戶遷到契丹境內,又讓趙延壽押後,在貝州、冀州、深州尋找機會攻城略地。

  四月十一,耶律德光回師,駐紮在南京。

  契丹和後晉暫且步入了休戰階段,期間雙方沒有大規模戰爭,但邊境各地的戰鬥並沒有停止。

  至於楊光遠,在耶律德光退兵後,石重貴便派李守貞和符彥卿討伐他。青州被困多日,楊光遠的長子楊承勛帶著幾個兄弟一同把楊光遠囚禁,殺掉了他的親信,開城投降,最後楊光遠被李守貞所殺。】

  看到此,不少人都感到心神大悅、有種看到了故事終局的感覺——楊光遠可算是死了!

  這倒不是他們把自己代入了石重貴,事實上,代入石重貴的人很少。他們感到如此快意,則是因為將楊光遠定位到了背叛者的位置,背叛者,怎麼能夠好好地活著呢?

  唐朝,貞觀年間。

  李世民溫和地對李承乾道:「高明,你覺得,這遼太宗會什麼時候開啟第二次戰爭?」

  是的,耶律德光會開啟第二次戰爭,這是一個不需要討論的事情,除非契丹內部突然發生什麼重大的變故,比如他自己駕崩,否則他一定會南下。

  那麼,唯一的問題就是什麼時候南下了。

  李承乾暗自算了算時間,又和大唐以及突厥用兵情況對照了對照,估量道:「遼太宗是四月十一回到契丹的南京的,若是沒有意外,再次南下應該就在這一年內……契丹自己也要生產發展,上一次就是年底,第二次南下應當也是在年底。」

  李世民點點頭,又問:「你覺得,後晉存在什麼問題?」

  李承乾沒什麼猶豫,很快道:「兒臣懷疑,他們的糧草物資能否支撐他們長期與契丹征戰。」後晉的國庫,夠用嗎?是否會出現為了支撐戰鬥而搜刮百姓的事情?再一個,目前來看,倘若發生戰爭,基本都是耶律德光南下,將戰場放在後晉的領土上,後晉能支撐得起這樣的損傷嗎?

  李世民對於李承乾的這一懷疑沒有否認,而是繼續看著他,等他還有沒有什麼想法。

  李承乾說完這一句,又道:「還有他們內部人心不齊。」他頓了頓,「不只是將領能否堅決作戰、是否有人懷有二心的問題,還有,就是如果石重貴命令各地徵集糧草,是不是會有人趁機壓迫百姓、充實自己的府庫?」

  這並不是無的放矢,看天幕以來,不乏有這樣的事情,特別是在後晉這樣一個內部有著不少混亂的國家。而這樣的事情要是嚴重一些、時間長一些,恐怕不用契丹成功攻克,後晉內部就會爆發動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