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漢朝天子男女通吃
明朝,洪武年間。§.•´¨'°÷•..× ➅9𝓼Ⓗยχ.𝕔o𝐦 ×,.•´¨'°÷•..§
朱元璋等人同樣推斷出了歐洲分裂的事實。只不過,他對此並不太在意,只是想著能不能趁著歐洲這片地方還處於分裂的狀態,從中撈取一些好處。
皇子們也很有興趣,朱樉道:「咱這明明是給這些一直生活在分裂情況下,沒有天子庇護的可憐百姓帶來上天的保佑啊!讓他們也體會一下我大明的光輝,領悟天子的高尚德行!」
太可憐了,這麼多年,一直都是分裂,一點都不懂得統一的美好。既然如此,我大明作為上國,得天指示,天子放牧天下黎庶,自然也包括這些化外之國。
幫助這些國家,是上國義不容辭的責任!
【當然,關於劉恆,還有一些小故事。
一個,是他和自己的母親薄姬之間發生的事情。
劉恆尚在代地為代王時,薄姬患病,這次生病病了很久,一病就是三年。
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藥湯,並且日夜守護在薄姬的床前。每次看到薄姬睡著了,才趴在床邊睡一會兒。薄姬的病需要每天服食湯藥,劉恆就天天為薄姬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薄姬喝。
而這一件事情也被編纂成了二十四孝之一,「親嘗湯藥」: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載病,湯藥必先嘗。】
明朝,洪武年間。
朱元璋非常讚許,他對於孝道文化大力推崇:「文帝親嘗湯藥,乃是以皇帝之尊為天下孝道做表率,其功大焉。」
百善孝為先,本來孝順這件事情就為人稱頌,又經過了兩晉南北朝,更是將孝道的地位再往上抬了好幾層。
雖然在之後有所回落,但總體上,孝道的地位已經被極度拔高,與忠君一起成為了當下社會無可比擬的崇高所在。
漢朝,文帝前元年間。
劉恆倒是不覺得這件事有什麼值得稱頌的,孝順母親而已,何況他確實與薄姬母子感情不錯,又是身在代地之時,彼此之間沒有那麼多的利益糾葛和衝突,他的時間也比較充裕,自然能夠為薄姬親嘗湯藥,侍奉床前。
而且,孝順一事,做的人並不只有他,民間難道不曾孝順父母嗎?只不過,一方面經濟不足,另一方面,則是他登基稱帝後的身份不同罷了。
他關注點在於天幕後面所說的那個「二十四孝」——這本身倒是也沒什麼,孝順這件事情,是一直以來都被推崇的事情,只不過沒有人總結出一個二十四孝罷了。
但是,這二十四孝同時透露出來的一點,則是對孝道的推崇,仿佛要比如今多得多。他不反對推崇孝道,但他在意這般推崇孝道,背後的原因所在。
畢竟,社會的精神風尚頂端能夠容納的內容是有限的,大力推崇一種風尚的話,必然會擠壓其他風尚的容納空間,而天下所需要的風尚並不止孝道一種。那麼,能夠在不知道什麼時期,讓孝道如此被拔高,背後存在的原因相當重要。
東漢,建武十七年。
劉秀搖搖頭:「太宗孝道雖好,但日後大漢過分推崇孝道,且將喪葬之事與孝順掛鉤,厚葬薄葬與孝順與否關聯,就是不太好的事情了。」生事孝悌、死事厚葬的風氣,先是蔓延了所有王公貴族和仕宦,隨後又下沉到了普通百姓身上。
沒有人不敢給自己的父母加以厚葬,哪怕家中實際上窮困無比,也要傾家蕩產給過世之人買來大量的陪葬。
這樣的結果無疑是災難性的,讓他登基後,不得不專門下詔:「世以厚葬為德,薄終為鄙,至於富者奢僭,貧者單財,法令不能禁,禮儀不能止,倉卒乃知其咎。其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終之義。」
而他下詔之後的效果如何呢?不能說沒有效果,但效果也並沒有那麼大,並不能達到即刻禁止、轉變風氣的程度,只能說一部分貧困或者心思靈敏之人有了選擇罷了。
【另一件事情,就是漢家劉氏天子的傳統藝能了。】
漢朝初年。
「嗯?」劉邦有些好奇,什麼才是漢家天子的傳統藝能?——這個詞,聽起來就和之前唐朝那個傳統繼承法感覺差不多,不太像是一個好事兒。
他不由開始思考,自己身上有什麼特點,這些特點中又有哪些是能夠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的:冷靜?知人善用?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喜歡美人?和皇后關係不好?想要改立太子?……
他想了半天,把各種不知道算不算特點的內容都過了一遍,始終覺得自己找不到對應的「傳統」——不是說沒有可能會傳承下去的,只是他眼裡那些都不能算得上這個「傳統藝能」。
不說別的,劉氏的那能者上、庸者下的風格,在劉恆這小子之前的執政內容中就已經體現出來了,完全沒必要在這裡單路拿出來說一遍。
漢朝,文帝前元年間。
劉恆也微微直起了身體,對這個內容產生了好奇。
漢朝,元狩四年。
劉徹同樣好奇,畢竟,這東西既然能夠說是漢家天子的傳統,那豈不是說自己身上八成也有?這樣的傳統,自己當然要理清楚。
東漢,建武十七年。
劉秀同樣懷抱好奇和疑惑,漢家天子的傳統,王莽篡漢之前的那幾位天子必然算,自己復興的大漢,天子們也會有同樣的傳統嗎?
明朝,洪武年間。
一貫正經歷史未必了解,但亂七八糟的事情非常感興趣的皇子們都覺得自己掌握了答案,又開起了小會,這時候,他們完全把老爹拋在了腦後,一個個眉飛色舞、神采飛揚。
【這個傳統,就是劉氏天子對性別取向的不設限。】
「……」劉恆的表情有一瞬間裂了,沒能成功維持住一貫的溫和微笑。
天幕要說的就是這事兒?這居然還能成為傳統???
而且,他是不是要誇讚一聲,這個描述的話語,說的當真有夠含蓄啊。
【「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努力種田,不如遇到豐年。好好為官,不如碰到賞識自己的君王。
→
而在漢朝,士人就有這樣的一條途徑,來更快地獲得賞識和升遷。
從漢朝建立開始,這麼一個風尚就出現了,太祖高皇帝劉邦有籍孺,惠帝時有閎孺,景帝時期沒有過分寵愛之人,但武帝時期又有韓嫣和李延年,到西漢晚期,還有創造了「斷袖之癖」一詞的漢哀帝與董賢。
而在劉恆時期,則有鄧通。】
漢朝初年。
劉邦難得有些尷尬,不過,這份尷尬很快就被他扔到了九霄雲外。
「沒想到,乃公的後人居然將這件事情也學了下去……」
呂雉則有些驚奇地看著他的表情,特指劉邦剛剛聽到天幕說起這個傳統藝能時的略帶尷尬的神情——劉邦這老混帳,居然還會感到尷尬?
太稀奇了,她還以為這傢伙的臉皮已經完完全全百毒不侵了呢。
漢朝,文帝前元年間。
劉恆這次的面部表情倒是沒有任何變動,一派坦然——他確實寵愛鄧通了,但這有什麼?反正鄧通也不是那等驕狂之輩,最關鍵的是,他和成仙有關啊!成仙!
這讓自己怎麼能不在乎他呢。
至於後代子孫,他又管不了那麼多,說不讓他們這麼搞,就真的能起到作用嗎?
反正,這些寵臣到底都是男子,又不能誕育子嗣,寵愛一時而已,造不成怎樣的風浪的。
倒是這最後一個例子,漢哀帝,哀帝,這樣的諡號……莫非這就是所謂的西漢與東漢之間的幾位皇帝之一?
東漢,建武十七年。
劉秀鬆了口氣,到哀帝和董賢就沒有再舉例了,說不定,這其中沒有他創立的大漢的事情呢。
【鄧通的得寵帶有一層神異的色彩。
某一天,劉恆做夢,夢到自己欲上天而不能,這時一名黃頭郎推了他一把,將他推上了天,他回頭看,只能看到這名黃頭郎的衣帶在身後打了一個結。
於是,劉恆醒後,就到漸台去尋找這名黃頭郎,最後找到了鄧通,得知他名叫鄧通,劉恆認為這與自己的夢境完全相符,於是日漸親昵,賞賜鄧通億萬錢,官至上大夫。
後來,劉恆讓一個會看相的人給鄧通相面,結果得到了一個不太好的結論:「可能貧窮飢餓而死。」
劉恆對此並不認同,他覺得,鄧通貧富與否在於自己,有自己的寵愛,鄧通怎麼會貧餓而死呢?於是把蜀郡嚴道的銅山賞賜給鄧通,准許鄧通自己鑄錢。】
漢朝,文帝前元年間。
劉恆對此表示贊同:「朕富有天下,鄧通如何會面對貧窮飢餓呢?」
至於說賞賜鄧通銅山、准許他自己鑄錢的事情,劉恆同樣不在意——畢竟,他對於經濟貨幣的了解著實沒有那麼深刻,與大多數皇帝一般,並沒有深入了解過貨幣的重要性和發行原則。
宋朝,開寶元年。
趙光美感嘆:「文帝寵愛鄧通甚矣,實乃殊遇。」不說別的,劉恆自己都節儉無比,對於後宮寵妃同樣如此,卻能因為有相師相面說鄧通可能貧餓而死,就賜予他銅山自用,這不是特殊寵愛,什麼是特殊寵愛?
趙德昭也道:「只是,雖然文帝確實賞賜了鄧通,但這名相師的評語,還是沒有出錯。」
趙德芳有些好奇:「這名相師到底是誰?會是那位許負嗎?」
【但是,這個結論在最後看來,還是應驗了的。
而一個原因就在劉恆在位期間。
劉恆曾經身上長癰,而鄧通經常替他吸吮膿水。但劉恆依舊不高興,從容地問鄧通道:「天下哪個最愛我呢?」鄧通說:「應當沒有誰比得上太子。」
於是,當太子劉啟進來探問病情,劉恆就讓他吮吸膿血,而劉啟雖然按要求這麼做了,卻面有難色,顯得好像不是那麼情願。
這事兒讓劉恆不是很高興。
而劉啟同樣不高興,後來他聽說鄧通經常替文帝吮癰,內心慚愧的同時,又很怨恨鄧通。】
明朝,洪武年間。
對於這件事,皇子們當真只能是一番阿巴阿巴,面面相覷。
年幼的皇子,打一出生起,就已經是在尊貴舒適的環境中了,縱使朱元璋奉行棍棒交流,又對太子遠超旁人,但物質上他們是真的沒有什麼匱乏,身邊也是僕婢環繞,完全不需要自己動手做什麼事情。
而年長的皇子,雖然確實經歷過早年的戰火,也已經就藩、就算沒有就藩,也上過了戰場,見過了諸多鮮血和屍體、種種慘不忍睹的傷情,自己也受過傷……
但說實話,不論是年幼的皇子們,還是年長的皇子們,對於幫助他人吮吸膿血,都還是不太樂意的——哪怕這個別人是他們的老父親。
何況,若是提早告訴他們,讓他們有個心理準備也就罷了,若是如劉恆對劉啟這般猝不及防,啊……
皇子們彼此對視,眼神中都是抗拒和不願,又都充滿了憂慮:雖然這事兒史書上有記載,但爹之前未必在意,如今天幕這麼一說,他們不會日後也要面對這樣的情況吧?不要啊!
漢朝初年。
劉邦眼神也有點微妙。
雖然他起於草莽,一向也是不要臉皮、能屈能伸的風格,自己也認為自己什麼都見過,但,吮吸膿血這事兒,確實是吧,有些挑戰的。
劉恆這小子拿這件事兒考驗太子,也確實有些不合適——太子他平時在乎不在乎你,你感覺不出來嗎?何必用這件事呢?
別說劉恆感覺不出來,一個能在朝政上玩出花來、還沒有什麼惡名的皇帝,他對於情緒的感知、人物行為的判斷都必然是高水平的,這樣,自然能夠判斷出太子的態度。
再說了,到了劉恆的時期,雖然大漢還有著內外憂患,但也不至於讓太子都過不好日子,不能夠相對地錦衣玉食,這麼一個太子,你突然讓他接觸膿瘡……
而且,鄧通和太子生了嫌隙,等到劉恆駕崩,劉啟即位,鄧通必然沒有好結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