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嬴姓

  第12章 嬴姓

  【因為有些家人想要了解公元紀年法,就大概講一下。👣🔥  🐍♡

  公元紀年法源於基督教。公元,即公曆紀元,原稱基督紀元,又稱西曆或西元。

  公元紀年是以耶穌誕生之年為公元元年。

  這一年,我國古代是漢平帝元始元年。】

  眾人聽得皺起了眉。

  歐洲是哪裡?耶穌又是誰?

  【革.命之後,我國當時的政府採用了公曆紀年法和農曆紀年法共同實行。

  新中國成立之後,在第1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大會上,通過了使用公曆紀年法的方式,以此來保持和其他國家一致。】

  「革」意為改變,「命」為天命,改朝換代?

  天幕出現到現在,終於講到了他們的建國,雖然只是一角。

  熟悉曆法的人點頭,雖然不是他們中原的東西,但用起來是挺順手的,朝代時間一目了然,應該可以作為一個輔助。

  至於取代,說什麼笑話呢,他們重視正統,中原文化一直處於頂峰地位,怎麼可能願意被取代?

  【大家應該大概清楚了,下面我們就看視頻吧。】

  (漢-××閎:清楚了。)

  ……

  【九州大同——

  又是激昂遼闊的歌起,馬踏而來,黑底白字簡要介紹。

  <舜帝時期>伯益助禹治水有功,舜賜嬴姓。

  <夏朝時期>禹欲禪位於伯益,禹子啟殺伯益即位,嬴姓後人助商滅夏。

  <商朝時期>嬴姓蜚廉惡來父子為帝辛大臣

  <西周初期>嬴姓部落因先前支持商,不甚受周王室重視。

  <周孝王時期>嬴非子因善養馬得周孝王賞識,獲五十里封地秦。

  <西周末期>秦襄公因護駕周平王東遷有功,平王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秦國,秦正式建國。】

  天幕上方的評論一個接一個跳過。

  [從五十里到三百四十萬平方公里,勵志!]

  [大風!大風!!!]

  [我大秦來也!]

  視頻繼續播放。

  【轉場畫面更加有厚重感。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即位,治軍有方,吞併周邊數十小國,稱霸西戎,春秋五霸!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終春秋之世秦再無雄主,至戰國初期,秦國已近沒落,同時期魏國變法大成,取秦河西之地。

  <公元前385年>秦獻公即位,對秦國踐行了政治改革,遷都櫟陽。

  <秦獻公時期>數次發動戰爭收復河西失地,於少梁之戰占據河西要地龐城。】

  [注意,要崛起啦!]

  [接連七代明君逐漸出場。]

  注意了,注意了,他們看著呢。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頒布《求賢令》,得商鞅進行變法圖強,遷都咸陽。

  <秦孝公時期>秦國變法大成,收復河西失地。

  <公元前337年>秦惠文王嬴駟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鞏固君權

  <公元前330年>嬴駟以公孫衍為師,大破魏國,河西全部收復。

  <公元前325年>秦君嬴駟稱王,史稱秦惠文王,為秦國第一位秦王。

  <秦惠文王時期>重用張儀連橫之策,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

  <公元前310年>秦武王嬴盪即位,在位三年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後舉九鼎而亡。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即位,破合盟,弱諸國,滅義渠,長平破趙。

  <秦昭襄王末期>秦國疆域、國力皆為諸國之最。

  <公元前256年>秦滅東周,遷九鼎於秦。】

  [九鼎到底去哪了呢?]

  [嬴盪!舉鼎而亡!哈哈哈哈~]

  [好好笑。]

  [他諡號為武王,絕對不會差!他的名字和死法也不應該被嘲笑。]

  吧書69新

  [實際上他當時舉鼎可不是為了取樂,九鼎代表天下,他舉鼎一是為了展示問鼎天下的決心,二是證明秦國不再是蠻夷小國,也是想激勵秦國人,這樣的人不應該被取笑]

  還活著著的秦王盪覺得莫名其妙,他的名字很正常啊,滌盪中原,多霸氣!

  至於舉鼎而亡,之後是得注意點,但九鼎還是要舉的,那個評論說的就很正確。

  [嬴政要出場了!]

  [秦王掃六合。]

  [千古一帝即將上線!!]

  【「周故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歲複合,合十七歲而霸王出。」依舊黑底白字,卻有渾厚的男音讀著這行字。

  音樂一轉,陡然高昂。

  <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即位,時年十三歲。

  <公元前238年>平定嫪毐之亂,次年罷相呂不韋,收回政權。

  <公元前230年>秦滅韓。

  <公元前228年>秦滅趙。

  <公元前225年>秦滅魏。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公元前222年>秦滅燕。

  <公元前221年>秦滅齊。

  視頻最後,一個男人的背影登臨高位。】

  [霸氣!]

  [千古一帝實至名歸。]

  [上頭了,太燃了。]

  [嗩吶一響,全身熱血都沸騰起來了。]

  確實很燃,秦國君主們看得熱血上涌。

  其餘幾國心情就不是那麼美妙了。

  劉邦咂舌,「不知道大漢有沒有這種視頻?看上去怪振奮的。」

  朱元璋其實內心還沒改變始皇是個暴君的認知,但這次難得沒反駁。

  天幕又有變化了,一個新的視頻播放。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

  兩個方陣的士兵隨著音樂鏗鏘而行,雄渾霸氣的男聲突然開口:

  「大爭之世,列國伐交頻頻,強則強,弱則亡。」

  畫面一轉,「百家爭鳴」的字紅白相間,人物與文字相配。

  「道家」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莊子>人間世者,萬靈生處也。

  「儒家」

  <孔子>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荀子>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墨家」

  <墨子>兼相愛,交相利。

  「法家」

  <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李斯>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兵家」「縱橫家」「陰陽家」「小說家」「農家」「名家」

  ……】

  [法家還有韓非子的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農家:俺要種田嘞。]

  [名家:白馬非馬。]

  [百家爭鳴,各家各派都在綻放,比之後的獨尊儒術好多了。]

  [之後的儒家早就變味了,有些句子含義被改得亂七八糟,孔子本人來了都不一定認得出。]

  老子、孔子等人沒想到天幕還會談及他們。

  農家人無奈,那個「俺要種田」還真是話糙理不糙。

  看到獨尊儒術,各學派的子弟臉色都不好看。

  但看到儒家含義被改,儒家子弟憤怒,其餘學派也不平靜。

  怎麼還能隨便改呢?那時候的儒家還是儒家嗎?

  雖然他們各學派誰也看不上誰,但這種行為還是很讓人不適的。

  劉徹一點都不覺得有他的事,他雖然尊儒,但只是批了個殼子而已,外儒內法罷了。

  董仲舒眨眼,有點心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