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一個國家的誕生

  黃帝紀元六七九二年。

  呃,這個時間是仙尊說的。

  他說炎黃時代是在西元前五千年,那麼炎黃時代就是西元前五千年,不要問為什麼,仙尊在天界跟炎黃二位大神可是稱兄道弟的,難道這種簡單的小事他還不知道?

  而這一年是西元一七九二年,再加上五千年那自然也就是黃帝紀元六七九二年了。

  這是按照新的聖教歷。

  所以可以簡稱聖歷六七九二年。

  聖歷六七九二年十月一日,仙尊登基於南京應天皇宮奉天殿,因為皇帝陛下同時還是神仙,所以民間也稱之為神皇,以華夏為國號,設丞相及內閣總攬政務,廢大都督府,設陸軍及海軍大臣列內閣成員負責兩軍的裝備後勤及預備役建設,設陸海軍總參謀部負責軍隊的指揮調動,當然,以上各級官員都是由皇帝陛下任免的。設都察院和大理寺兩級負責司法,前者負責監察起訴後者負責審判,地方設立省府縣三級體系,其他直隸州,散州,廳之類一概廢除,縣以下設鄉村兩級,這兩級為地方自治機構,縣及縣以上由吏部報請皇帝任命,另外增設外交及殖民事務大臣負責對外殖民,兼管和妖族國家的交往,至於藩屬國那自然就歸理藩院了。

  不再設科舉。

  但改成吏員考試,所有識字者都可以報名參加,考試合格者就可以為吏員,以後所有地方官員都由吏員升遷,不再禁止本省為官,當然,官員異地調動這個就屬於正常的內部職位調動了。

  另外為體察民情,單獨設立人民院。

  這個由各省人民代表組成,負責監督內閣的工作,當對內閣工作不滿時有權叫過去進行質詢,哪怕丞相也必須接受質詢,如果還不滿,那麼人民院主席有權向皇上遞奏摺彈劾,而對於這種彈劾皇帝必須優先處理,比如說親臨現場,讓人民院在皇帝面前圍攻丞相,包括內閣涉及稅收的政令同樣必須先向人民院闡述,而年終財政收支也必須向人民院做總結匯報。

  實際上就相當於過去的御史。

  但不是皇帝任命的,而是地方百姓推選出來的,也算是一種預備立憲了,畢竟這事情不能一蹴而就,必須逐步過渡,通過人民院那些代表們的選舉,先把選舉制度確立,等老百姓都熟悉了這種東西,再以憲法的形式確立下來。至於人民院選丞相這種事情還是看情況再說吧,反正在皇帝掌控經濟軍事甚至特務的情況下,丞相不過是一個打工的經理,並不是一個什麼特別重要的職位,畢竟就算讓人民院選舉,皇帝肯定還是要保留最終任命權的。

  事實上楊豐從來不認為有萬世之法的政治制度。

  這東西就是一個利益平衡。

  不是一成不變的。

  利益不斷變化,平衡點也同樣在不斷變化,今天合適的制度,未來不一定合適,在這裡看起來匪夷所思的制度,說不定換一個地方就非常合適了,糾纏這種東西毫無意義,要是在宋朝這麼玩,那他就是個傻子,而在這個時代不這麼玩他才是個傻子。

  另外省府縣三級同樣設人民院。

  地方人民院同樣有監督彈劾地方官員的權力,甚至可以直接對官員進行起訴。

  還有封爵。

  這個同樣也必須有,那些功臣最渴望的就是這個,不封爵豈不是讓他們失望了?

  他的封爵自然還是習慣的那套制度,五等爵位,實封,但爵臣除了作為地主以外並無其他特權,至於封地這個很好解決,因為理論上天下所有土地都是皇帝的,老百姓只是以一成地租和半成田賦租種,而且除了皇帝誰也沒權對土地進行交易,所以他把部分土地劃給爵臣就行了。只不過老百姓把原本要交國家的那一成地租轉而交給爵臣,這個地租是法定的,任何人都不能更改的,而且不准收其他任何費用,所以靠地租發財根本不可能,唯一的優勢也就是擁有了土地的所有權,所以如果封地下面有礦產那就算你走運了,沒有礦產那也就只好種田了,實際上這樣對於爵臣來說使用奴隸絕對比佃戶划算。

  當然只能是閹奴。

  華夏聖朝是不會允許使用未經手術的奴隸的。

  楊豐就是在鼓勵爵臣使用奴隸。

  畢竟就佃戶那一成地租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讓爵臣們忍受的,只要他們發現買閹奴比用佃戶更能給他們帶來更多財富,那麼肯定會大肆購買閹奴的,然後類似美國南方的奴隸制農場也就開始出現了。接下來那些在東北和西北墾荒的傢伙也就同樣開始使用閹奴了,就像被爵臣拋棄的佃農,這個國家肯定不能不管,要麼進工廠要麼就可以國家補貼方式去外面墾荒了,人手不足就可以去買閹奴,再以後殖民地墾荒的同樣也開始使用這些閹奴了,大明人民就可以踩著奴隸們的屍骨享受美好生活了。

  至於工人,這個並不難解決,只要農業產量增加,使種田無利可圖,而工業能夠獲得暴利,總會有人走進工廠的,畢竟老百姓不能只吃飯。

  看看現代的農民工就知道了。

  而同樣當人口大量增長,而奴隸湧入又加劇這種壓力時候,對外擴張也就成了必然選擇,任何一個頭腦正常的領導人都會明白,有聖教的思想作為支撐,有年輕一代開疆拓土的雄心,再加上人口壓力的驅動,未來這個國家要是不富有侵略性那就完全是天方夜譚了,尤其是在他的內閣制度有意無意總是向著舊倭國靠攏的情況下,丞相不想對外擴張,那些參謀部的軍官還不答應呢!大不了給你一個天誅!

  還有他的那套勛民制度,也就是發勳章,持有勳章的人根據等級不同領幾代工資,這套制度除了給財政製造點負擔以外沒別的毛病,而這個毛病可以用控制數量來解決,但收到的效果卻是巨大的,自己就算戰死了只要能換來勳章,就能讓自己的兒子甚至孫子都領一輩子工資,那戰場上誰還不奮勇爭先?

  還有宗室制度。

  也就是楊豐的子孫們。

  這個不封爵,除非有功否則宗室都不封爵,此舉也算讓朝野震驚,畢竟這是破天荒的好事,誰都明白那大明很大程度上就是被宗室吃死的,但神皇陛下的子孫除非有功否則不封爵位,當得知這一點後朝野無不感激神皇的慷慨無私。

  當然,他分國企這個就沒必要告訴老百姓了。

  他分皇室的企業相當於後代的遺產繼承,這個當然不關國家人民什麼事。

  這個可比什麼封地賺錢多了,當然也不能說分,只是未來把皇室企業搞股份制,除了帝國銀行石油之類必須皇帝獨有,其他一個個企業拆成股份給自己兒子們就行,難道分給兒子幾萬畝地比分給他一部分壟斷財團股票更有價值?

  總之就是這樣了。

  這是政權體系。

  而同時聖教體系也重新整合。

  在南京設立聖教總壇,神皇陛下擔任教宗,並且永為定例,也就是說帝國皇帝永遠兼教宗,另外在各省設大教長,由教宗任命,但府一級沒有了,縣一級設教長,由大教長報請教宗任命,每鄉設聖祠一座,聖祠祭司由縣教長自己任命,聖祠祭司負責傳道慈善還有義務教育,聖教財政由總壇負責,或者說皇室負責。

  當然,也接受信徒捐獻。

  但不是捐獻給祭司們,而是直接捐獻給教宗,這個只要去臨近的郵局或者銀行存入教宗帳戶就行。

  對於捐獻多的信徒,教宗會給予適當榮譽獎勵,因為教宗和皇帝是一體的,這獎勵就很有操作性了,比如有可能是銀行貸款容易些,要知道帝國銀行可是皇帝的,有可能是政府的採購傾斜,話說政府採購尤其是軍隊的採購可同樣皇上一句話,再比如家裡有孩子上大學的,有可能接到的就是皇室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做天子門生了,甚至對於一些有突出貢獻的,還有可能直接被封以爵位,當然,這個封爵絕對不是因為他給教宗捐了十萬貫鈔票,這一點是絕對的,皇室絕對不可能賣官鬻爵的……

  至少神皇本人不會。

  總之這裡面水深得很,未來他的子孫有很多可操作餘地。

  這樣一個神與人兩套系統並行的政體就建立起來,而因為神與人的最高統治者都是皇帝,所以神的系統也就成了人的系統的附屬,而神的系統又賦予人的系統的合法性,相互依賴而共存,這就很完美了,至於這套體系的先進性……

  這個楊豐承認是沒有的。

  以後世眼光看肯定還不如大洋彼岸的那個國家,但是……

  這個關他屁事!

  他知道這樣的帝國最適合他對外擴張就行了,再過個十幾年他就滾蛋了,以後的事情沒必要考慮太多,再說這個時代什麼先進位度都一樣沒什麼卵用,二十年後先進位度的美國還讓人家把華盛頓燒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