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皇太極之前引祖大壽出城的計劃成功了,祖大壽這一次就不會冒險突圍。那麼大凌河守軍最終會被圍困到彈盡糧絕,不得不投降。沒有祖大壽的牽制,張春部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張春會成為皇太極的俘虜,雖然他寧死不降,帶發為囚十年,可崇禎並不這麼覺得,堅持認為張春已經投敵。松錦大戰前夕,皇太極以張春的名義和明朝議和,崇禎更加認定張春賣國,下令將他的兩個兒子下獄,後來都死於獄中,張春的夫人也因此自盡。張春對國對家都徹底絕望,在獄中絕食自盡。
現在,幾萬雙眼睛看著張春英勇奮戰,沙場捐軀,崇禎就是再不願意也必須撫恤他的家人。至於大凌河的守軍,原本歷史上的他們會投降皇太極,成為日後清軍入關的急先鋒,並且有很多在戰場上被明軍擊斃。
雖然現在他們比歷史上死得更多了,卻沒有死在米喇印、丁國棟、王光興、王光泰的手裡,不會在拼死當奴才,把性命都送了之後,還被自己的主子寫進《貳臣傳》,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至少從精神上來說,他們確實得到了拯救。
唯一讓王瑾覺得不對勁的就是:我他媽什麼也沒幹啊!
張春在早上出發時留了幾支部隊留守小凌河營寨,王瑾部是孫承宗提醒過張春的比較靠不住的部隊之一,所以也在其中,他們除了協助敗兵們整頓秩序外根本沒參加戰鬥。九月十六日那一仗,王瑾、高傑、劉文炳各擊斃了一個金軍,武平孝又在之後的偵察過程中殺了一個金軍探子,這就是王瑾部此次遼東之行的全部戰果。
就這麼一點微小的工作,就把歷史改變了?王瑾是打死也不信的。他苦苦思索,究竟是哪裡不對?
突然,他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一切都是因為林丹汗早來了兩個月!如果不是察哈爾人耽擱了金軍的時間,讓救援阿魯科爾沁的那支偏師來不及趕回大凌河,皇太極就會像歷史上一樣用假援兵引祖大壽出城,那麼今天祖大壽也就不會配合張春做決死的突擊。至於風向沒有改變,張春放的那把火一直在攻擊金軍,那就是純運氣因素了。
想到這裡,王瑾不由得有些不寒而慄。假如除了他之外還有另一個人能預知歷史、改變歷史,雖然現在他似乎幫了忙,但勢必有一天會成為闖營的巨大威脅。
林丹汗的隊伍里也有像自己這樣的穿越者?但是從林丹汗像歷史上一樣被幾千金軍打得落花流水來看,卻又不像。如果真是穿越者,就根本不該支持進攻阿魯科爾沁這種作死的行為。雖然王瑾觀察到的只有林丹汗的異常,但說不定林丹汗也是受了別的什麼因素的影響,這個歷史改變的根源在哪,已經無法考究了。也許就在林丹汗的部下之中,也許在別處,是通過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逐步影響到林丹汗的,甚至有可能就是王瑾自己造成的蝴蝶效應導致的。
王瑾制止了自己的胡思亂想,他連有沒有這樣一個人存在都不知道,這樣瞎猜沒有意義。就算真的有其他穿越者,他也不必去管,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足夠了。等到面對面的那一天,他會準備足夠的鐵騎和大炮來歡迎這位朋友。
比如說現在,他就有一個關鍵問題要解決:怎麼跑路?
祖大壽這一次死裡逃生,對於那些為了營救他冒險出力的人自然十分感謝,對諸將不論官職大小都一一拜訪致謝,第一個就是死了哥哥的劉良佐。當然,吳襄和宋緯被他忽略了。
最後,祖大壽終於到了王瑾這裡。總兵拜會千總,可以說是聞所未聞,更讓王瑾驚訝的是,祖大壽居然還記得自己,能準確地說出他在寧遠保衛戰的時候獨自擊殺了一個金軍甲士的功勞。
祖大壽在大凌河之戰和後來的錦州圍城戰中,能帶領部下堅持到人吃人都不投降,在帶兵上自然有他的過人之處。他平時非常注意籠絡手下的大小軍官,他知道將來遲早有一天用得上。比如說這一次,這些人就保護著祖大壽還有祖澤潤、祖澤洪、祖澤清、祖澤遠、祖可法他們這一大家子突圍出來了。祖大壽的兒子、侄子、養子雖然各自帶傷,卻一個都沒死,可見突圍的時候他用的是什麼戰術。
不過王瑾當時的級別真的是太低了,祖大壽也實在沒法連一個小兵都記住。但他先和祖寬對了答案,然後才來見王瑾。
總體來說,王瑾對祖大壽這個老上司印象還不錯。他是個既自私又有些良心的凡人,當好人好不到哪去,當壞人又壞得不徹底,只能在中間尷尬地搖擺。顯赫的家世給他帶來了功名利祿,同時也成為了他的囚籠。
祖大壽對王瑾則頗為感動,他只是記得寧遠之戰時有手下夜不收格殺金軍甲士這碼事,也記得當時自己下令嘉獎。至於那個夜不收的名字,他聽過一次之後早就忘在腦後。可沒想到,這次為救他最賣力的人中就有這個當年的小卒。雖然王瑾一再說自己只殺了四個金兵而已,根本沒起什麼作用,但是千里赴援的情分,祖大壽還是記在心裡。相比妹夫吳襄、老戰友宋緯在關鍵時刻的拉稀行為,郭瑤、王瑾這些中下級軍官在危難之中的所作所為更顯得令人敬重。
送走了祖大壽,王瑾著實抑鬱了很久。祖大壽這樣的高官當然不是他的朋友,他真正在乎的是那些當年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下級軍官和普通士兵。他們和李自成一樣,對他來說是比親兄弟還親的兄弟。
回到遼東這段時間,王瑾陸續找到了一些昔日的戰友,但是大多還來不及敘舊就上了戰場。他們有的死在大凌河突圍戰中,有的和張春一起陣亡,還有的在己巳之變中就已經死了,現在還活著的連三分之一都沒有。
雖然王瑾知道這是他們無可改變的命運,不做漢奸就只有死,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就算是見慣了死亡,也沒法在親人朋友離世的時候心無波瀾。
王瑾突然站起身來,向眼前幾個闖營將領鞠了一躬:「各位兄弟,對不起。參與此戰,實在是我太過意氣用事,連累眾家兄弟……」
高傑毫不客氣地打斷了他:「王大哥你這麼說,那就太不拿我們當朋友了。我們哪個人不是心甘情願跟著你來的?你的兄弟有難,你怎麼能見死不救。你既然要來,我們這些人哪一個你沒照顧過,我們又怎麼能不來,那他媽還講不講義氣了。」
辛思忠說:「王大哥的這些兄弟雖然都是官軍,卻也都是為國盡忠的好漢子。別說我們白吃了幾天好飯,沒有多少傷亡,就算真為他們把命拼了,那又算得什麼。」
李明義說:「我們為求生而造反,殺的只是貪官污吏,我們闖軍的兄弟里,也有不少是官軍中來的。只要是不禍害老百姓,真心保家衛國的官軍,我們也敬重他們。戰場上各為其主,打個你死我活是沒辦法的事,到了抗虜保國的時候,難道還能眼看著他們被韃子消滅嗎?」
在另一個時空中,背叛了李自成,卻沒背叛國家和民族的高傑,追隨李自成抗清,戰死沙場的辛思忠,還有與明軍殘部一同在陝西起義,一同捐軀赴難的李明義。王瑾突然覺得,多出三百年的見識也並沒有什麼了不起,自己的心胸恐怕遠遠不如他們。當然,高傑日後如何會變成那個樣子還有待觀察。
謝澍說:「不管怎麼說,你終究是個有七情六慾的人,不是真的閻羅王。就算真是閻王,也不能事事都計較是否危險,是否有利。」
郭君鎮做了總結髮言:「塞上抗虜,何其雄壯之事,乃好男兒一生之大幸。我等正因不得直面東虜、白刃擊敵而頓足捶胸,大哥卻覺得連累我們,未免太瞧不起我們弟兄。若說此行有憾,那便是殺虜太少。」
王瑾躬身行禮:「兄弟教訓得是,愚兄知錯了。」接著團團一揖:「今生能識得這樣一班好兄弟,王某死亦無憾。」就連事不關己的張之水,也聽得頗有熱血澎湃之感。
王瑾轉向營帳中唯一一個目瞪口呆的人:「易先生聽明白了嗎?我們不是官軍,我們是流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