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西營發布的這道命令,倒也沒人有太多感慨,正常官府不都這樣。就是那些造反的佃農,也沒指望西營來了自己就解放了,只不過是想把平素欺壓自己最多的那些人殺掉,以後受欺壓少一些罷了。原本也沒有任何人覺得地主收租是什麼不對的事,這年頭可沒有剝削一說,種地交租,天經地義。
永佃和減租減息,已經是最激烈的鬥爭了。至於將被殺士紳的土地重新分配,還有將之前被豪強霸占的土地查還原主,這都屬於辦案的範疇,在大明朝要是有個不受朝廷掣肘的青天大老爺,一樣會辦,並不算改革。
最終,西營決定暫時不動,等到把這歷史上第一次秋糧收上來,再行出兵,雖然冬季出兵有許多不便,但是河沼疫病帶來的障礙也減小了。士兵們冷歸冷,但松江布衣被天下也不是吹的,征完秋糧,官府手上有了錢,參與北征的西營士兵到時候至少每人也有一件舊棉衣,不會因此鬧意見。
山東戰場上,袁時中、馬進忠、楊彥昌、易浩然、李青山、宮文彩、張光萃、張景春等人趁著這個大好機會,大舉下山。到處都有百姓抗拒剃髮令起事,秋季籌糧容易,又有許多縉紳也加入了隊伍,有了他們在,打起仗來順利得多了。「鄉村的一些事情,縉紳解決更方便。很多官府壓根辦不成的事,他們能夠辦成,甚至官府說一萬句,不頂縉紳說一句。」
在此之前,山東戰場上的各種矛盾是割裂的。有的縉紳是真的對明朝或者對華夏道統有忠誠,或者對清軍的罪行感到義憤;有的縉紳則是利用清軍到來的機會投機,不僅有靠加入清軍投機的,還有靠加入義軍投機的;更多的人是牆頭草,兩邊都不想得罪,搖擺不定。
與此同時,義軍的領袖不管之前是什麼出身,現在都是占山為王的綠林人物,縉紳與窮人之間的矛盾也是他們必須要面對的。窮人又有的有活路、有的沒活路,而且窮人里也同樣有投機分子。
清軍和縉紳的矛盾、縉紳內部的矛盾、縉紳和窮人的矛盾、縉紳和義軍的矛盾、窮人內部的矛盾,甚至義軍和窮人的矛盾,都是混雜在一起的。義軍也不能不吃不喝,只要打仗,肯定還是會給老百姓添負擔,矛盾當然是有的。
然而,剃髮令一下,讓所有人無師自通地一下子分清了什麼是主要矛盾。另一時空,多爾袞下剃髮令時已經征服了大半個中國,百姓剃髮還會有「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心態,可現在清軍總共只占了三個省,又把山西丟了,大清皇帝親征吃了敗仗,這會兒我剃髮,不是坐實了「死心塌地當漢奸」的罪名嗎,到時候不管哪家隊伍打過來,不得優先拿我的家產犒賞三軍?
不過,反王們什麼時候打回北方尚且未知,清軍的屠刀又近在咫尺,依然有很多人不得不剃。在這種情況下,剃髮和反剃髮的矛盾直接壓倒了所有矛盾,成為只要是個人就看得出來的主要矛盾。
即便是剃了發的縉紳,在這樣的局面下也會給義軍提供幫助,至少也得拿點銀子糧食敷衍一下,以便給自己留一條後路。於是義軍在所有城牆之外的地方暢通無阻。袁時中等人在山東沿海接連攻克了多處州縣,隊伍迅速擴大。清軍對不剃髮者的殺戮造成了大量流民,這都是義軍的兵源。因為有足夠的鄉紳和胥吏,就算是在還沒把縣城打下來的地方,義軍也可以設立自己的縣衙門了。
山東有大批清軍駐紮,兗州有六個滿洲都統,駐兵四萬,其中有一萬五千旗軍,然而他們卻不敢向山東半島進軍。南邊的西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度進攻,西邊的大名府已經遭到了曹營的攻擊,山東西部的兗州、濟南、東昌三府,同樣「盜賊蜂起」,他們現在如果去登萊一帶鎮壓義軍,山東西部的局面就有失控的威脅,說不定李青山又要聚起幾萬人打濟南了。
這六位都統還不知道,這些都僅僅是小麻煩而已。
就在各地義軍和清軍打得難解難分,西營還在備戰的時候,羅汝才指揮的曹營主力,已經抵達了固關。
金秋時節的太行山,景色十分秀美,山與林、雲與霧的結合,真是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然而,清曹兩軍的八萬士卒,都在忙著破壞環境。
此時的固關並不是指某一座關隘,而是一整段長城。這段長城是明朝嘉靖年間為防俺答,在戰國中山長城的遺址上修建的,著名的娘子關現在叫葦澤關,也是這段長城的一部分。
當年農民軍轉戰山西時,也有人攻擊過固關,但沒有得手,這裡的地勢的確險要,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曹營也沒打算速克固關,兵力相當,敵人又有堅城,就算對面是明軍,這仗也不好打。曹營穩穩地紮下營寨,掘壕築壘,而清軍也在搶修固關的工事,挖掘壕溝。兩軍為了清掃射界、收集柴禾,把周圍的山砍得光禿禿的。
「大帥,韃子出城了。」站在一處小山包上的羅汝才用望遠鏡看去,果然見一隊隊清軍開出了固關城門,在城外列隊。
然而,清軍接下來的動作,卻讓羅汝才捧腹大笑。
「哈哈哈哈哈哈哈!」羅汝才笑得直拍自己大腿,由於他這個外號,也沒人敢問一句「大帥何故大笑」。
沒有捧哏的,羅汝才只好自己說了,他把望遠鏡遞給羅戴恩:「你們看,你們看,清軍在城下列陣掘壕,樹起柵欄。你們都見過當年王子瑜畫的陣圖,這與十五年前寧遠城下滿桂、祖大壽等人的布置何其相似。」
羅戴恩等人看了看,好像確實有些像,但還是沒明白羅汝才為什麼笑。羅汝才笑道:「十五年前,若是明軍有野戰破敵之能,何須憑堅城,用大炮?如今阿濟格竟學起了袁崇煥的排兵布陣,大炮置於城頭,士卒列於城下,分明是怕野戰不勝,預先留好了退路。他們怕了,他們怕了!」
說到這裡,羅汝才卻嗚嗚地哭了起來:「想我羅、楊、王三家,當年百餘口人外出逃荒,如今只余我們五個。天下萬姓為苛政所逼,揭竿而起者何止百萬,卻有幾個活到今日,單是我曹營,也記不得究竟死了多少兄弟。我們踏著紫金梁、高闖王他們的屍骨走到了今天,明廷已覆,清亡在即,自萬曆四十六年以來,禍亂北方二十餘載,打得明軍聞風喪膽的建虜,怕了!怕了我們這些種地放羊、端茶倒水的人。」
羅汝才的大哭又變成了大笑:「擂鼓,開戰!」
【如果您喜歡本小說,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作者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