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稚嫩的吳三桂

  淮北大地上,一支大軍正如一條蜿蜒的長龍般向東進發。

  「真沒想到,岳託竟然在陰溝裡翻船了。」吳三桂頗為感慨,「羅勇剛這孫子,什麼時候有這麼大的膽子了?」

  祖大壽說:「他和王瑾本來就是舊識,又是和劉肇基一起被抓然後放回來的,這裡面水深得很。這次死的是岳託,下一次還不知道是誰。」

  祖大壽的膽子本來就不大,當年短暫地勇過一段時間後,又迅速恢復了謹小慎微的性格,而且是越活越膽小。這起意外事件,已經被他腦補成驚天大陰謀了。就算他知道了真相,他也未必肯相信。和一個十幾歲的少年的臨時起意相比,他更願意相信這是素來以狡猾著稱的王瑾的神機妙算。

  都說王瑾狡猾,但是他到底狡猾在哪,和他朝夕相處的闖軍眾人卻不大說得出來。尤其是這些年,他的作戰風格越來越呆板,動不動就是「拿十萬斤炮彈幠(hū)死他們」。

  反倒是祖大壽,近年來提拔了很多曾經和王瑾共事的老兵,也從他們口中了解了不少王瑾過去的經歷。當初做夜不收時,王瑾的武藝、體能都稱不上最強,但生存能力卻數他最強。

  王瑾的狡猾,不在於布下多麼周密的圈套去算計對手,而在於對手露出的任何破綻都會被他捕捉到。而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王瑾自己做事嚴謹至極,從來不暴露自己的任何破綻。常做一些看似無用的準備,最後奏功時自然令人驚嘆,卻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大部分準備其實都是白費力氣。王瑾之強,首先在於保全自身,然後才是殺敵。

  這也導致了闖軍與其他反王軍隊最大的不同,他們從來沒有經歷過哪怕一次像樣的失敗。就算是打敗仗,也沒有一次不是在有準備的情況下應戰,一開始就知道可能會有糟糕的情況發生。

  就拿岳託之死來說,祖大壽認為,王瑾可能只是為了以防萬一,提前收買了關寧軍或者綠營中的很多人,只是湊巧羅勇剛這次發揮作用了。他這也是太高估王瑾了,王瑾倒是的確提出過收買線人的建議,但山東義軍也沒收買到都司這種級別的,就算有臥底,也是黃三這樣的小兵,這次真的是湊巧而已。

  不過,這更增加了祖大壽對此次出兵的悲觀情緒。

  「打張獻忠,我們自然是不怕,尚可喜更算不了什麼。只是岳託既死,指揮兗州清軍的就只有英俄爾岱和阿山這兩個都統,怕是指望不上他們配合了。」

  祖大壽對這二位很熟悉。英俄爾岱號稱擅長外交和理財,要是欺負朝鮮也算外交,勒索朝鮮也算理財的話,他倒確實很擅長。阿山更是不折不扣的莽夫。

  努爾哈赤時期,阿山因為代善不重視他,竟然和弟弟阿達海帶著全家投奔明朝,被阿敏打傷抓了回來,他的兩個兒子在戰鬥中被殺。後來到了皇太極時期,阿山那個作死的弟弟阿達海擅自使用努爾哈赤留下的頭盔,皇太極抽了阿達海五十鞭子。但阿達海生命不息,作死不止。阿濟格不顧皇太極反對,為多鐸主持婚事,娶的是他們的親舅舅阿布泰的女兒。皇太極當年參與過逼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的生母阿巴亥殉葬的事,和阿布泰的關係怎麼好得了。

  人家親兄弟打架,阿達海這個奴才偏要參與,給多鐸做媒。結果阿濟格被奪了旗主之位,阿達海被判了死刑。按照慣例,皇太極又給他免死,改為罷官,籍沒一半家產。本來這事過去了,沒想到阿達海又跑了,而且在被追上時還打算射殺追捕他的人,被皇太極處死。

  阿山得知消息,決定再逃跑一次,跑到明朝控制區邊界,明軍懷疑有詐,不收留他。也難怪明軍不信,他們兄弟倆這逃得實在是莫名其妙。阿山被抓回去之後,皇太極又寬宥了他。當年阿山的爹帶著七個村的人投奔努爾哈赤,也是早期股東之一,阿山本人又挺能打的,皇太極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想殺他。但那之後,阿山還是錯誤不斷。尤其寵信薩滿,聽巫言苛待部下。

  要是岳託配合進攻,祖大壽覺得他和洪承疇一起打張獻忠不是問題。現在換成這兩個貨,祖大壽頓時覺得希望渺茫。

  吳三桂倒是滿不在乎:「那張獻忠就算占了江南富庶之地,也不過是一暴發戶而已。」祖大壽搖了搖頭,這孩子畢竟才剛三十歲,見識尚淺啊。

  後世之人多以為吳三桂老奸巨猾,殊不知在祖大壽眼裡,吳三桂還真就是個孩子。

  朝廷之所以是朝廷,不是靠武力,而是靠信心,大家都信你是朝廷,你就是,大家都不信了,你就不是。開封這個大明朝廷還有人信嗎?

  目前張獻忠在江南的秩序雖然粗糙,但也是個讓人能過日子的秩序。都不用說江南,就說被西營占領不久的淮安,真要是明軍打過去,就連當地殘餘的鄉紳都得盼著尚可喜痛擊洪承疇。畢竟尚可喜只是盤剝得緊一些,總比兵亂強。大明打回來,也只能讓士紳報效,給不了他們什麼好處。

  而吳三桂的想法,用後世的術語來說,就是「純粹的軍事觀點」,只考慮己方兵精將勇,而完全忽略了現在西營是官府,明軍是流寇的問題。在政治上輸了,軍隊縱然能打,也不一定調遣得動了。

  和祖大壽這樣經驗豐富的老軍閥比起來,吳三桂實在是太嫩。就說另一時空山海關那檔子事,要是換成祖大壽,絕對干不出這樣蠢的事來。

  第一,你投順就投順,投清就投清,先投順再投清算什麼玩意?這樣來回折騰,軍心豈能不散,做將軍的,當兵的都不想給你賣命,你還玩什麼?

  第二,你造反就造反,打唐通幹什麼?唐通那是咱們的同類,你打了他,就把左光先、白廣恩、官撫民、周鳳梧這些順軍中的明朝降將都推到對立面去了,而且也把李自成給得罪死了。說到底,還是一開始就不應該離開山海關。吳三桂如果據守山海關敷衍李自成,名義上歸降,卻找藉口不挪窩,李自成一時也不能把他怎麼樣。但是吳三桂先把山海關移交給唐通又反悔,打了唐通,這就徹底把自己的退路堵死了。

  第三,吳三桂做事太急了,那麼早做決斷幹什麼?你讓李自成和多爾袞先比劃比劃,看清楚他們的實力對比再投降不遲。難道他們還能因為吳三桂投降晚了就不要這幾萬關寧軍?如果他們中的某一家一點不給你留餘地,先來打山海關,你或者直接投降,或者投奔另一家來對付,也都是來得及的,至少你的軍心穩定,能堅持一段時間。

  幸好是賭對了,順軍比清軍弱,而且清軍以急行軍及時趕在吳三桂被順軍殲滅之前趕到了山海關。要是賭錯了,吳三桂已經把李自成得罪死了,清軍援兵又沒到,甚至到了也打不過李自成,那不就成了吃飽了撐的拿自己的腦袋給李自成立威嗎?

  第四,也是最關鍵的一點,祖大壽真的很在乎他全家八十多口的性命,而吳三桂根本沒把自己全家三十五口人的命放在心上,一點保護他們的措施都沒有,只顧玩了命地去爭自己的大富貴。就算是當年的董卓,還孝順自己的老娘呢。你連自己爹媽親戚的命都不在乎,當兵的能指望你捍衛他們的利益嗎?

  說起來,吳三桂還得感謝李自成,以吳三桂部當時軍心離散的情況,多爾袞完全可以直接將吳三桂明升暗降送去瀋陽軟禁,吞了他的兵馬。然而當時順軍整建制撤退,實力尚存,清軍需要立刻追擊,也就只能繼續用吳三桂。

  再後來,由於反清義軍打得太好,不得不調吳三桂去陝西鎮壓;由於西營打得太好,不得不讓吳三桂頂在西南前線;由於雲南的西營殘部和土司不服,不得不讓吳三桂鎮守雲南。吳三桂哪有什麼雄才大略,不過就是風口上的那頭豬,每一步都是因為清軍被反清勢力打得沒轍才不得不用他。連他最後當皇帝,都是被康熙逼出來的。

  祖大壽則不然,他這種樹葉落了都怕砸腦袋的風格永遠做不了平西王,但他能保證祖家的世代富貴,而不是像吳三桂這樣風光幾十年然後滅門絕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