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刀牌

  岳託很欣慰,敵人終於先動了。

  對於王瑾,他是十分提防的。不是每個將軍都會打仗,但是一個從軍二十年,由小卒成為將軍的人,必然是高手。劉文興所說的「失之呆板」那是和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對比出來的,而不是金礪、李國翰之流。

  不過岳託倒是有信心和王瑾一較高下。他二十歲從軍,至今已二十四年,雖然占了是代善嫡長子的便宜,很早就是高級將領,但也是刀山劍叢里廝殺出來的,絕非膏粱子弟,沒理由比任何人差。

  王瑾選擇的突破口是土國寶的陣線。直接衝垮葉臣和屯齊可以直接造成清軍全軍崩潰,如果換成劉芳亮來指揮,可能就這麼做了。無論是本時空還是另一時空永昌元年時的劉芳亮,都在對明軍的連環吊打中樹立了這樣的信心。王瑾則小心得多,還是先打熟悉的對手為好。前世的歷史知識不能替代今生的戰場實踐,王瑾與清軍已經十年未見,對他們現在的水平難以準確估計,至於土國寶,頂大天也就是祖大壽、吳三桂的水平,這還是高看他。

  土國寶的部隊在戰場最南側,正和闖軍的右翼激戰。被清軍整編之後,這支軍隊的戰鬥力有了不小的進步,一時間竟和闖軍不相上下。

  無論是旗軍還是綠營,清軍的近戰部隊中都有大量的刀牌手。闖軍的野戰部隊起初也是這樣的,直到今年年初,才徹底取消了刀牌手,步兵只使用火銃和長矛兩種武器。

  刀牌手是威力很大的兵種,在過去對付明軍的時候,由闖軍老兵充任的刀牌手們猱身殺入,一百人擊破二三百人是很正常的。明軍的刀牌手砍不過這些亡命徒,長槍兵信不過自己的隊友,一被近身便棄槍拔短刀搏鬥,甚至轉身逃走。不管他們選擇哪一種,陣型都會被破壞,這時以騎兵突擊,無往不利。對於明軍的弓弩乃至輕型火器,盾牌也有不錯的防禦力。

  從實戰經驗來說,刀牌手完全沒有必要淘汰,尤其是在山地戰中,這種機動靈活的兵種作用甚大。但是研究、爭論了近兩年之後,闖軍將領們最終還是一致同意,只在衛戍部隊保留刀牌手。

  根據北方傳來的情報,清軍中斑鳩銃的裝備率越來越高,盾牌能在遠距離擋住三眼銃乃至鳥銃的子彈,而斑鳩銃一兩半重的大鉛彈可就沒那麼容易防了。如果把盾牌做得連斑鳩銃都能抵擋,那它的重量也顯然不是步兵負擔得了的。

  刀牌操作對於個人武藝的要求很高,對於闖軍、清軍、明軍家丁這種老兵眾多的部隊來說,用刀牌是有利的。可是這個兵種難以像火槍手和長矛手那樣大批量產,又不那麼容易保持陣型。

  闖軍最大的優勢是什麼?是世界第一的經濟實力和可利用人口數量。這個「可利用人口」不一定非是漢人,只要是敢招到軍隊裡,按照一流士兵武裝起來的人都算。闖軍現在唯一忌憚的就是基督徒,除了少量有專業技術的軍官,不會招募基督徒士兵,至於其他人,不管什麼民族、什麼信仰,對於闖軍來說都是一樣的,就連李自成的衛隊中也不乏蒙古人。

  另一時空,李定國軍中士兵半數是雲南的少數民族,但招到西營之中後,就和其他西營士兵沒什麼分別,照樣軍紀嚴明,照樣能和清軍死戰。李定國駐軍長沙時,當地紳民發現「蠻兵」竟然不搶劫,感覺三觀都要被震碎了。

  努爾哈赤年輕的時候也不怎麼歧視漢人,可是隨著政權的發展,不能保證所有人都得到一樣的待遇,所以努爾哈赤也就變得重女真輕漢人甚至輕蒙古人,直到屠殺漢人。皇太極時期生產力水平提高,戰場擄獲變多,蒙古人、漢軍旗人的待遇就又提高了。

  但旗人集團既然形成,那就無法再擺脫了,乾隆能把漢軍旗人踢出去,可總不能真像《書劍恩仇錄》里那樣連滿洲人都解決了。旗人既是強大的武力,又能作為官場上的制衡力量,皇權也著實離不開他們。

  而闖軍一開始就不需要拿民族來區分階級,統治者中人數最多的肯定是漢人,被統治者中人數最多的也肯定是漢人,因此對待少數民族出身的軍人只要平常看待就好,只要變成軍事貴族,屁股的位置就都一樣。

  所以,闖軍並不需要走清軍那樣的路線,闖軍的野戰部隊的定位與清朝的旗軍是不同的,他們不是用來壓陣的少數精銳,而應該是訓練速度快、價格便宜的量產型軍隊,強調組織紀律性而不是個人武藝。清軍當然也強調組織紀律性,但是闖軍在這方面的偏重更多。數量多於旗軍,少於綠營,價格比旗軍便宜,卻能承擔大部分綠營無法勝任的野戰工作。

  按照這個思路,闖軍最終選擇了更注重團隊配合、訓練成本更低的長矛。在這個時代,與其增加刀牌手、劍盾手這樣的兵種,不如增加火槍手更實用。隨著攻擊武器的進步,防禦型武器的價值大幅下降,個人武藝的作用也越來越低。個人武藝在軍隊中依然重要,但越來越局限於偵察和治安戰領域。因此,熟練運使刀牌這種老兵技能也變成了衛戍部隊的科目。

  因為有王瑾在,闖軍不必在實戰中一步步靠消耗人命去摸索經驗,所以也就更早地走上了正確的道路,而清軍還在探索之中。另一時空,因為統一中國之後長期的治安戰需求,清軍直到鴉片戰爭之後都沒有在野戰部隊中淘汰刀牌。直到清末被列強打得落花流水,才在慘重失敗的教訓下漸漸明白了這一點。但那會兒軍事科技早已天翻地覆,長矛也用不著了。

  刀牌的另一大缺陷是在應對騎兵衝擊時不及長矛,但是清軍在這方面的擔心很小,因為在機槍出現之前,對抗騎兵最好的辦法永遠是一支更強大的騎兵,步兵方陣哪怕能擋住騎兵的衝擊,也對抗不了騎兵的機動性。而清軍自己就擁有一支打遍東亞無敵手的騎兵力量,所以步兵的反騎需求沒那麼高。

  如果衝擊的對象是清軍旗兵,他們的訓練很好,很可能迅速結成長矛陣來對抗。而土國寶部則不然,他們有很多明軍的痼疾,家丁素質很高,不下於清軍戰兵,可是一般的營兵的訓練水平卻很一般,王瑾覺得他們不可能迅速完成攻防之間的轉換。那些家丁中最精銳的老兵都充任刀牌手,他們在近戰中可以占到闖軍的便宜,但絕對當不住騎兵一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