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上,領兵王麾下的一支隊伍被他們夫妻撞上了,當然毫無懸念地被擊潰了。馬祥麟審問了俘虜,但由於捉住的都是些小角色,也沒問出個所以然來,只知道最近這一帶有大量流寇巨渠活動。夫妻二人推斷,由於王嘉胤部長期駐軍,沁水、陽城兩縣的糧食大量消耗,竇莊的存糧對於流寇定然有極大的誘惑力,恐怕流寇會不計代價攻打竇莊。於是,他們更加焦急,下令急行軍向竇莊進發。
進入竇莊聯保的範圍之後,一個叫謝耀的鄉紳接待了他們。謝耀說,賊人聽說官兵到來,已經退去,張老爺請他們到竇莊歇腳,犒勞兄弟們。
馬祥麟和張鳳儀有點懷疑,就算他們夫妻打敗過幾次流寇,但是他們只帶了三千人馬,也不太可能這麼容易就嚇跑這幫亡命徒。但是這個謝耀舉止做派怎麼看都是鄉下土財主,沒有半點破綻,還能說一口標準的官話,一看就是讀過書的人,流寇中是不會有這樣的人的。此外,還有幾個人是張鳳儀小時候見過,有些印象的。現在離竇莊只剩三十里,怎麼著也得去一趟。兵馬長途行軍,如果不吃頓犒勞,領些賞銀,兵卒們會有不滿的。
其實張鳳儀只消用本地土話問幾句,謝耀這個「鄉紳」立刻穿幫,王瑾還曾經提過這個問題。但是謝耀說無妨,做了官太太的人,平時輕易不會在公開場合說家鄉土話。果然,張鳳儀全程都用官話交流,一句沁水方言都沒用,謝耀也平安過關。
白杆兵是由漢、苗、土家各族山民組成的,裝束、口音都和直隸人大異。老百姓都比較害怕他們,又被曹文詔、張應昌這樣的兵賊搶怕了,往往望風躲避,這一路上吃飯、喝水、住宿都不容易。白杆兵的紀律在明軍中其實是比較不錯的,一般不至於殺人放火,不過偷雞摸狗、亂征物資還是難免的。士兵們聽說要到竇莊了,都興奮不已。到了夫人的娘家,舅老爺和老夫人定然會好酒好飯地招待,總算不用天天啃乾糧了。
馬祥麟和張鳳儀趕到竇莊,見城門和城周邊都有火燒的痕跡,到處都有戰鬥的痕跡,城牆血跡斑斑,又信了幾分。其實這都是王自用和張獻忠攻城時留下的。在城外迎接他們的是管家張福,馬祥麟和張鳳儀毫不懷疑地進了城,隨後就在進自家大門時被解除了武裝。隨後,三千白杆兵在張家家丁的指引下分散到各處營地,敞開肚皮喝酒吃飯,喝得東倒西歪之際,「竇莊鄉勇」輕易地拿走了他們堆在一旁的鎧甲武器,把他們全部俘虜。
張道濬本來是拒不配合的,獻出竇莊城已是無奈之舉,豈能再坑害妹妹妹夫。但是王瑾以他母親霍氏的性命相挾,也不由得他不從。其實張道濬並不太相信這些流寇真會殺自己全家,他們進城之後處處偽裝成鄉勇,沒做任何殺人搶劫的事。對待自己的家人也十分客氣,每天飲食不缺,而且女眷們的看守不用男人,都是手執鋼刀的健婦。但是有的流寇雖然不害窮人,對士紳卻兇殘,張道濬也不得不防著他們突然翻臉。他要李自成和所有管隊發毒誓,絕不傷害他的家人,李自成倒也能理解他的心情,同意照做了。他覺得這個張老爺還挺有意思的,本地百姓對他的風評不錯,李自成開始有了招攬他入伙的心思,但是這種有家有業的鄉紳是絕不可能願意加入他的隊伍的。
馬祥麟和張鳳儀暴跳如雷,卻也沒有別的辦法,王瑾拿霍老太太威脅張道濬,又威脅霍老太太敢自殺就把她的子孫媳婦都殺光,張道濬不上套是不可能的。等到白杆兵被全部關押起來,王瑾去把霍氏、張道濬、馬祥麟、張鳳儀四人放了出來。
馬祥麟和張鳳儀雖然憤怒,卻也知道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張鳳儀目視兄長,示意他開口,以免自己一說話就談崩了。但張道濬也想不出該說什麼,還是霍老太太先開了口:「這位大王,你吩咐的事,我們一家都已經照辦了,你的諾言也該兌現了吧。」
王瑾說:「那是自然,但是臨走前,我們還有幾件事要辦,需要各位配合。」
首先,王瑾開列了要帶走的物資的列表。張道濬粗略看了一下,還好,糧食給他們剩下了很多,足夠堅持到秋收。但是冷兵器除了木棍和各種守城器具以外全部都被拿走了,這就意味著竇莊鄉勇從此只能憑城據守,再也沒有主動出擊的能力。不過張道濬有官場背景,重新置辦武器也並非難事。
至於火器,王瑾只帶走了質量較好的火銃,以及火藥、鐵子,把張道濬替孫承宗造的佛朗機炮留下了,這東西太沉了,不適合農民軍作戰。王瑾雖然不懂炮術,更不會鑄炮,但是憑著上輩子的知識和這輩子當兵的知識,還是知道這東西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張道濬造的炮很合規範,準星、照門、炮耳等在土法鑄炮時經常被忽略的部分也一應俱全,除了鐵質差一點,和歐洲最好的佛朗機炮相比也沒什麼差別。但問題是,佛朗機炮是一百年前流行的武器,現在已經過氣了。要想不落後於時代,得使用鑄造合規的紅夷大炮才行。
此時明朝的火炮在數量上並不遜於歐洲,但是在炮術和火炮質量上有很大的缺陷。炮車簡陋,彈道學的最前沿發展也僅限於複製歐洲的數據,在實際應用中,只有孔有德、耿仲明所部的少數人才會使用,而且這些人馬上就要叛投後金了。由於工藝水平和成本問題、運輸問題,明軍喜歡用小炮,但是這種不合規範的小炮的威力十分有限,有的甚至可以靠盔甲和盾牌去抵擋。
直到十五世紀,中國的武器、船舶技術都在歐洲人之上,但歐洲人在一點一點地從每一個技術細節開始漸漸超越中國,而在大明的士大夫眼中,這些「細枝末節」的東西根本不值得關心,他們傾盡全力去發展經學、哲學、史學、訓詁學等學科。這些學科當然也有其價值,但偏科是絕對不行的。每一個微小的細節累積起來,就造成了二百年後東西方判若雲泥的技術差距。在戰爭失利面前,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自然會遭到全面的否定,晚明士子醉心其中的這些學問如果沒有大炮的幫助,對中國歷史的意義將有限之至。
正在進行的三十年戰爭給歐洲帶來了無盡的災難,但是戰爭結束之後,也重造了歐洲。可是在東亞,自一五八三年努爾哈赤起兵只一六八三年鄭克塽降清,這長達一百年的明清交替時代卻將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古老帝國拖入了深淵。現在還來得及,歐洲也同樣在摸索。明朝末年簡直是最適合穿越者的時代,歐洲已經領先了東亞一步,其技術進步足以成為穿越者的助力,但殖民者們的力量卻不足以征服中國、日本、朝鮮、越南、暹羅、緬甸這些東亞的主要封建國家,只能欺負柔佛、蘇祿之流,連高棉都能把西班牙探險隊趕出去。
但是最有希望改變這個時代的力量,現在還只是無數被官兵追得東逃西竄的「流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