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大哥,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城裡有三千多官軍,這要是打起來,我們還不夠人家塞牙縫的呢。」「我還能害你們嗎?放心,跟著我沒虧吃。」
閻可義身邊聚集著一大群他的髮小兄弟,閻可義的家鄉是汲縣,也就是衛輝府的附郭縣,所以在衛輝府城中有很多熟人,這些人有的在本地當兵或者當團丁,有的則沒什麼固定職業,不過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副業:販私鹽。
「最近買賣越來越不好做了,潞府最近販私鹽,就不許我們幹這行,抓住就殺。官兵來了之後也和他們合夥了,有個叫楊大福的千總最他媽不是東西,三天前在東關外一口氣殺了二十多個淇門鎮來的鹽販子。再這樣下去,我們都沒活路了。」
明初實行開中法,朝廷發布招商榜文,讓商人將糧食運到指定的邊塞糧倉,以此換取鹽引,憑鹽引到鹽場取鹽,再運到指定地區銷售。每逢要補充國庫存糧、賑濟災荒的時候,朝廷也經常用鹽引讓商人運糧。
到了明朝中後期,官商勾結,豪勢之家把持鹽務,高價倒賣鹽引。甚至出現了不送米到邊疆就能拿到相關收據,去鹽場支鹽的情況。合法商人的權利被嚴重侵害,國家的財產也這樣流入了豪商之手。其中,藩王和勛貴起到的作用尤其惡劣。
弘治皇帝試圖清理鹽政,他繼位的時候,「兩淮運司連年稱過引鹽一百餘萬,而商人所繳截角引目十無二三,如不嚴禁,則奸商投機不已,鹽法更壞」。弘治帝以葉淇改革鹽法,不再讓商人納糧,而是讓他們直接交銀子,再由國庫統一撥銀到邊疆去糴糧。
糧食繳納過程中的弊端倒是避免了,但邊軍將領的貪污也更方便了。居住邊地的鹽商大量遷往內地,邊地糧價暴漲。
而且,弘治帝對於自己的家人非常縱容。張皇后之弟壽寧侯張鶴齡的家奴朱達申領鹽引六萬九千引,只要轉手倒賣,即可獲利數萬兩。戶部不肯批准,但是以「深情」著稱的弘治皇帝卻特批允許。
戶部主事李夢陽彈劾張鶴齡「招納無賴,網利賊民,奪人田土,拆人房屋,虜人子女,要截商貨,占種鹽課,橫行江河,張打黃旗,勢如翼虎」,結果被下獄拷打。總算弘治皇帝還沒糊塗到家,拒絕了張鶴齡要李夢陽命的要求,反而讓他官復原職了。
張鶴齡從此變本加厲地侵吞國家資產,兩年後,他又和弘治帝的舅公慶雲侯周壽勾結起來,意欲侵吞鹽引一百八十萬引,戶部尚書韓文上疏反對:「國家鹽法,專以備邊。今山、陝大飢,寇方大入,財政緊張,運輸艱難。為何壞祖宗成法,忽視邊防大政。」恰逢弘治帝去世,沒來得及批覆,但是新繼位的正德帝還是很快批准了此事。
到了崇禎年間,大明的鹽務早已是一堆爛帳,萬曆帝對於自家親戚的無節制濫賞更是加劇了鹽務的崩壞。
萬曆帝的弟弟潞王、兒子福王在大婚、建府、就藩時的巨額開銷,以及占田、經營商鋪等問題,都是人盡皆知的事情,也不必細表,單說食鹽一項。二王憑藉自己的身份,攫取了運銷食鹽的特權,黃河以北,以潞王府運銷的長蘆鹽為主,黃河以南,則是福王府經營的淮鹽占統治地位,原本在這裡銷售的來自山西解州鹽池的食鹽都被排擠了出去。
在宋代,「河南、河北、曹濮以西、秦鳳以東,皆食解鹽」。到了明代,解鹽在河南也有很大的市場份額。潞福二藩倚仗權勢,把解鹽排擠出了河南市場,山西的鹽商當然也不是好相與的,這就滋生了大量的私鹽販子。
閻可義在當兵之前也賣過私鹽,他們這種窮光蛋只能從鹽場搞到少量的私鹽,走街串巷地販賣,賺點小錢,很多時候還需要借貸。所以真正賺錢的其實是那些控制鹽場的大灶戶以及放高利貸的,而時刻冒著生命危險的卻是這些小鹽梟。雖然朝廷和潞王府、福王府都嚴厲打擊私鹽,但很多明軍的軍官、士兵也參與其中,所以屢禁不止。
農民軍來到豫北一帶之後,鹽梟們屢屢突破官軍的封鎖,冒死賣鹽給農民軍。農民軍嚴重缺鹽,手裡的金銀卻有富裕,把鹽賣給他們,獲利可達十倍。所以雖然玄默、曹文詔、左良玉、鄧玘等人每個月都得殺幾十個私鹽販子,可還是攔不住這些要錢不要命的人。
一想到家裡的爹娘妻兒等著他們帶糧食回家救命呢,多瘋狂的生意都有人敢做。就算是鹽梟中混得比較好,已經成了黑道老大的,也為了流寇的銀子而捨生忘死。
王瑾給李自成講過河南的鹽務問題,很好理解,說一段《神探狄仁傑》的評書就清楚了。只不過福王、潞王販鹽不用像穎王那麼麻煩,還得搶劫官鹽,他們是直接明目張胆地私販官鹽。
只靠私鹽,還是解決不了幾十萬農民軍的吃鹽問題。李自成的想法很簡單,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於是,他盯上了衛輝城裡的潞王府。幹掉這個豫北最大的鹽販子,自然就有鹽吃了。
於是,閻可義就被派了回來,同樣被派回來的還有田虎和孟長庚。
「好傢夥,我還以為你們兩個都見閻王去了!」楊傑大力捶著田虎和孟長庚的胸口。他是他們兩個的上司,但與他們交情甚篤。
田虎笑道:「倒是見了個閻王。闖營的活閻王,聽說過吧。」楊傑說:「那邊過得怎麼樣?」田虎說:「還不錯,就是經常飢一頓飽一頓的。不過那個傳聞是真的,闖將確實是和當兵的一個鍋里攪馬勺。我和老孟都給他當了一段時間衛士,現在我被派到九條龍谷可成的隊裡當了個小管隊,管著二十多人。老孟不是衝鋒陷陣的料,也是小管隊,但是在輜重隊。那邊破事沒有官軍這麼多,還是挺舒心的。」
雖然田虎和孟長庚「叛變」了,但是楊傑等人一點都沒覺得有什麼不妥,反正是當兵吃糧,給誰干不一樣。在流寇里有熟人也是件好事,多個朋友多條路。
楊傑心中形成「忠誠」這個概念,那要等到十六年後,直到那時,一生搖擺不定的他才在自己夫人的怒斥之下最終下定了決心,人還是要有點底線的。
田虎掏出一本書來:「我剛投降那會兒,王總制給了我一本書,說有機會一定要送給你。」
「三打大名府?」楊傑接過書來,「這不是水滸里的故事嗎?我看它幹嘛?」田虎說:「我也不知道,活閻王總是神神叨叨的。反正閒著沒事讓人給你念念解悶也好,多讀點書總沒壞處。」
原本歷史上,楊傑降清後加入李成棟部。在李成棟死後,閻可義斬指為誓,決心守衛南雄,拒清軍於南嶺以北,楊傑為其部下。閻可義病故後,兩廣總督杜永和派來接替閻可義的羅成耀逗留於韶州,拒絕前往南雄前線,楊傑成為南雄府明軍的最高指揮官。
在妻子蔡氏的勸告下,楊傑拒絕了尚可喜的招降,卻誤以為尚可喜會在江西南安過冬。於是尚可喜在除夕夜派遣部下混入城中,在鼓樓縱火。趁著明軍救火的機會,清軍間諜打開城門,放尚可喜的大隊人馬入城。楊傑夫妻及六千餘名守城明軍全部殉國,全城百姓被屠。
尚可喜的計策並非來自哪本兵書,而是原封不動地照抄《水滸傳》中吳用在元宵節派時遷等人潛入大名府,火燒翠雲樓,裡應外合破城的辦法。
後世常有人嘲笑努爾哈赤靠三國、水滸打仗,殊不知像李永芳、祖大壽、楊傑這樣被吳用的計策打敗的將領在明末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