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出征
方略既下,剩下的就是執行。
這一次,袁紹照例是要動用治下的莊園武士的,一方面是這些人的確驍勇,另一方面則是他早就給這些人付過錢了。
那就是他分封出去的田土和莊園。所以又能用,又好用還不費錢,為何不用?
為此,他先是徵召了此前參與過荊州戰事的萬餘武士,讓他們帶著余丁、兵馬到廣成關下集結。
然後他又非常強硬地將治下各豪勢的徒隸、部曲全部徵召入軍。既然你們這些人不是要以待將來嘛,那現在這些軍力你們也用不著,那就給我袁紹。
同時,袁紹還大開府庫,將四代袁氏的積累和這些年繳獲的軍資全部拿出來徵召各地的流人、遊俠。
袁紹預計和泰山軍的戰事會綿延到明年,而在下半年左右,他就可以再編練一支十萬人的大軍,到時候和現在的軍力一併,他就擁有二十萬的軍力了。
如此龐大的軍力,在四周盟友的牽制下,泰山軍怎麼贏?
在調度萬人左右的武士到廣成關後,袁紹又從本軍撥出兩萬人準備一併組建首攻軍團。
在這個軍團中袁紹精簡了原先複雜的編制和兵種,而是就以步、騎、車三類兵。
其中步卒就是以步槊、刀楯、弓弩三兵,以曲營為編制。其中每曲百人,每營五百人左右,組成最獨立的基礎單位。
然後三個營組成一個校尉部,四個校尉部組成一個軍。每個軍的人數都不定,在在四千到六千人不等。
每個軍都與自己獨立的騎兵,車兵,負責組建鞠義所說的迭陣。然後數個軍又互相配合,同屬於一個帥。
而這一次袁紹委任的帥臣正是鞠義,他將作為這次攻擊的統帥,帶領三萬軍力圍殺敵軍五千多人。
除了編練這一支先遣軍,袁紹軍隊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那就是以自己袁氏子弟、門客、門生、部曲為核心的親從軍。
親從軍的吏士皆是各軍的佼佼者,人數在萬人左右,其中騎軍就占了一半。
而在親從軍的內部,還有一支袁紹的帳下軍,他們都是袁紹從老卒中親自挑選的,是精銳的精銳。
他們的性質和泰山軍的橫撞將一樣,既是軍中武力的象徵也是袁軍中層軍吏的搖籃。
此外就是袁紹的突騎部隊。
袁紹對於騎兵是非常重視的,但因為地處中原,不挨周邊的產馬區,所以袁紹的整個騎兵部隊加在一起就是七八千人上下。
就是這七八千騎構成了袁紹最核心的武備。除了部分騎軍隸屬在各軍之下作為突陣和聯絡,以騎軍作為完整軍制的只有北府騎士、西府騎士。
北府騎士幾乎都是從北面逃到南方中原的豪勢子弟,這些人和泰山軍有著血海深仇,原先他們的統帥是高覽,現在則是張郃。
而西府騎士則是三輔一帶逃離到南陽的流亡士,這些人或因為戰亂,或因為袁氏招誘,來到這裡加入袁紹的部隊。
袁紹以自己親從大將文丑為西府騎大將,統領三千西府騎士。
袁紹有多信任文丑呢?這麼說吧,如果是一般人丟了袁譚性命,別說死了,三族都要被袁紹夷掉,但在文丑身上,袁紹就扣了他三個月的俸祿。
袁譚這麼一個繼承人就值三個月的俸祿。
這支部隊就是袁紹從汝南打遍中原、荊表的老軍了,可以說除了泰山軍,這支部隊就是中原最強的武力。
而這支部隊的鬥志實際上就是在對泰山軍的仇恨上建立的。
無論是北府士這些泰山軍分田風暴中的直接受害者,還是西府士這些間接受害人,他們都憎恨泰山軍。
正是這些愚氓黔首作亂,才使得一個漢室的黃金時代成了過去。
他們眷念過去那個衣冠文明,彬彬有禮的時代,那時候人心是好的,黔首是安分的,士族是仁愛的。
而不是如現在,到處充斥著不安在位的下克上。
正是這些屬於舊時代殘留的軍士組成了袁軍的脊樑,他們在陳公袁紹的旗幟下,南征北戰,軍隊就是一切,軍旗所指,他們就追隨到哪。
這種忠誠很容易得到解釋,因為袁紹就是一個符合他們一切美好想像的主君,是當之無愧能恢復衣冠時代的扛旗者。
袁氏四代以來,每一代都施恩於下,百年間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家族受到袁家的幫助,本來滴水之恩就以湧泉相報,更不用說袁紹還那麼有人格魅力。
對於這些軍中武士來說,袁紹知道他們要什麼,並非常慷慨的和他們分享一切。
那些莊園、土地、奴隸都是袁紹賜予他們的,是袁紹讓他們成為了人上人,成為一個體面的武士。
而且袁紹在分封時還非常公正,只要符合軍功要求的,他都會不吝賞賜,給他們應有的一切。
更重要的是,袁紹的這份慷慨還只限於他們這些武士,而不讓那些卑賤的泥腿子來沾染這份榮耀。
這就讓這些武士更加感激,也更加認同袁紹。
正是在袁紹這樣的體制下,眾多出身平凡,但有勇力的底層武人獲得了機會,從一個目不識丁的浪蕩遊俠,成為了貴人。
所以這些人對於袁紹的認同,對於陳公國的認同,並不下老泰山子弟對於泰山軍的認同。
你泰山軍有一個「黃天大業」的理想,咱們這些袁軍武士也有一個「武士當國」的美夢。
誰也不比誰更正確,不是嗎?
但袁軍也是有隱患的。
他麾下的老軍自然不用多說,都是能征慣戰的武士,但之後在結束江夏之戰而組建的部隊卻良莠不齊。
這些二線部隊充斥著大量的民夫、壯勇、部曲,這些人既沒有軍戰經驗,也不被袁軍中的武士們信任。
在這些武士們看來,這些人出自卑賤,本就容易被泰山軍所吸引,而這些人既無榮耀可言,又無田土宅院需要守護,所以如何信任得了?
於是,很多武士聯名寫給陳公,反對將這些卑賤人充入軍中。但袁紹也沒辦法,武士的數量就是這麼多,他必須要集合大量的軍力才能應對後面的大戰。
所以縱然不斷有民夫壯勇做了逃兵,但袁軍依舊沒有停止他們徵召的步伐,大量的部曲、徒隸被強征入營。
好在袁紹還有足夠的時間用以給這些人訓練,不然這樣的部隊送到前線就是送死。
郭嘉曾勸說過袁紹,讓他不用著急組建這樣的部隊,因為以現在的軍力足夠守住大谷關和廣成關,以泰山軍目前的軍力分布,是很難直接威脅到豫州的。
郭嘉依舊堅持此前的計劃,他認為袁軍要更加謹慎的應對和泰山軍的戰爭。在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時,可以讓青州、兗州的盟友們對泰山軍的內線進行滲透襲擾。
甚至他認為,己方並不會是泰山軍的下一階段目標,因為已經恢復了實力的關西更是泰山軍的威脅,讓袁紹千萬不要盲動。
但袁紹並不樂意聽到郭嘉的這番說辭,說來說去,郭嘉還是不同意他主動進攻泰山軍的作戰計劃。
郭嘉總以為自己是因怒而興師,但他小看自己了,雖然袁譚的死讓他痛徹心扉,但卻沒有燒掉他的理智,他很明白,現在就是他最後的機會。
要麼一舉將泰山軍攆到大河以北,要麼就什麼也沒有。
這個道理和決心他袁紹都有,他不明白為何多智的郭嘉卻不懂?以至於他一度以為郭嘉是因為他將許攸立為公國的宰輔而嫉恨,所以許攸要幹什麼,他就反對什麼。
郭嘉看出了袁紹對他的不信,於是再多的話也都說不出了。他只是希望袁紹讓他回到汝南,在汝南輔助袁尚整理軍務。
袁紹同意了。
就這樣,在大軍出征前的一日,郭嘉獨自一人,單車向南去了汝南。在那裡,他要給袁家再留一條退路。
……
不管過程中多麼艱辛,袁紹自認為以堅強的意志扛了下來。在半個月的準備中,也就是五月十日的時候,他終於準備好了出征事項。
在廣成關上,他舉行了盛大的出征儀式。
先是陳琳以優美的河洛正音吟唱著《討泰山賊檄書》,隨後袁紹頭戴冠冕,緩緩走上廣成關。
在那裡,三萬出征將士正等候著他。
太陽照射在袁紹金黃的衣冠上,散發著無窮的威嚴,他許諾這一次出陣的將士將會被優先分配田地和宅邸,他們的子孫也將獲得袁氏的承認,允諾他們三代之內,皆可子弟入戍宮廷。
可以說,袁紹以毫無爭議的語氣告訴所有人,他袁氏必然綿延三代以上。
隨後,鐘鼓聲起,歌聲雷動,各營主將紛紛走到關下,向著關上的袁紹伏拜。
他們對著袁紹後面的那面戍黃帝舜旗發誓,必將旗開得勝,獻俘於陳公闕下。
之後大軍在統帥鞠義的帶領下,綿延出廣成關,他們將在大谷關接受最後一批人員補給,隨後出關殲滅駐紮在谷口的泰山軍。
……
當袁軍主動出擊的消息傳到龍門的泰山軍大營的時候,統帥于禁正在和軍將們吃著飯,商量著現在的局勢。
半個月前,王上點兵令于禁帶著三萬大軍南下,于禁在一番權衡後將大營布置在了龍門山的東麓,也就是伊水的東岸。
選擇龍門作為大營,于禁就是打算先行打下袁術所占領的伊闕關,保護住京都的西南面通道。
但伊闕關內的袁術非常謹慎,甚至謹慎到了猥瑣,不論關下的朱靈如何引誘,對方都縮在關內不出來。
不過伊闕關的守軍不出來,于禁倒也不擔心,因為他已經知道胡母丘帶著渤海軍移動到了大谷關口外,堵住了袁軍出兵的通道。
所以于禁當時的打算就是暫時在伊闕關一帶布置移兵,讓袁術一邊以為主力都在這裡,然後揀選精銳穿過萬安山,襲擊山道口內的大谷關。
而就在他和一眾軍將謀劃的時候,袁軍出兵的消息送到了他這裡。
于禁打開軍報,冷冷一看,然後面色大喜,然後對眾軍將道:
「真是福從天降,知道咱們正發愁如何將大谷關的袁軍調動出去,那袁軍就自己上趕著出關,這真的是天助我也。」
其餘軍將們紛紛看軍報,也是面有喜色。
這個時候飛虎軍的徐晃建議道:
「于帥,如今袁軍要出發,咱們是不是也該行動了?」
徐晃話落,其他些個軍將紛紛請纓要領這個任務。
但于禁哈哈一笑,誰也沒點,反而對眾人道:
「不,咱們現在要更改計劃,這一次我們不打大谷關,而是直接將這些袁軍放出山谷,放到河洛盆地上,然後咱們再奇襲大谷關,爾後對敵軍進行圍殲,這就叫關門打狗。」
于禁話落,但所有人都遲疑了。
最後還是于禁的老部下,龍捷軍主張達開口提醒道:
「于帥,這個怕是不好吧?王上就在京都,咱們要是放袁軍入洛,要是有個什麼閃失,我們百死莫贖啊。」
于禁愣了一下,然後環視諸將,看出他們的意思也是這個,隨後才感慨:
「什麼時候我們打仗也要想這些了?咱們領兵唯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打勝仗,而不是去揣摩上面的意思。再說,王上有什麼閃失?」
張達看了一下周邊的幾個軍將,看出了他們臉上的不以為然。他明白,要是不說服這一點,這些軍將壓根就不會同意于禁的意思。
所以張達趕緊補了一句:
「王上肯定是沒有閃失的,但我們不能不考慮到。于帥你這方略的確好,但如果不取得王上的同意,我怕這好事也成了壞事。」
更多的話張達沒說,但于禁應該明白。
果然,聽了張達的話,于禁遲疑了,然後坐回蓆子上,撫著額頭糾結道:
「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可不能錯過。行,我這就給王上寫信,看王上的態度。」
於是,當即于禁就寫了一封加急信,在信中他詳細闡述了整個作戰思路,他補充,這是一個殲滅袁氏軍團的大機會,但袁軍的兵力幾乎有小十萬,如果不讓他們進入盆地內,那連部隊展開的空間都沒有。
第二日清晨,王上的回覆就到了。
果然如于禁所想,張沖完全同意于禁的作戰計劃,並表示無條件的支持。
于禁大喜,忙準備調度兵力,卻絲毫沒有看到張達看向他的眼神,充滿了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