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征遼

  第二日的太平宮的太極殿內,張沖再一次和諸多門下發生了爭吵。◆𝐆𝐨𝐨𝐠𝐥𝐞搜索𝐬𝐭𝐨𝟓𝟐𝟎.𝐜𝐨𝐦◆

  其中重點圍繞的就是張衝要親征一事。

  當時,作為樞密的楊茂正向張沖稟告東征遼東的準備工作:

  「王上前令工部造船,如今皆已集於渤海章武。又令財部轉輸糧秣,如今大半已經運至盧龍塞。如今船、糧、器械已備,只等王上選定出徵兵馬,揀選將校幕僚組建東征幕府,即可奔赴遼東。」

  張沖聽完楊茂的話,就拿著冊牘翻閱著,上面記錄著這次東征遼東的所準備好的物資。

  如今泰山軍的確家大業大,此時的河北全境分田已經過了一個收穫季,各地儲備甚豐,所以光第一波運送到盧龍塞的軍米就有十萬石。

  這份冊牘上還有樞密院草擬的出征部隊名單,其中所涉將校數十人,皆被隸在名冊上。

  這些將校都是樞密們考察後,根據其過往履歷和最近其部狀況而擬定的。單這一條,就比其他勢力要更精細。

  張沖大概看了一下這份名單,發現其有幾個來源。

  第一個就是五軍野戰部。這是泰山軍系統中最為重要的核心,也是歷次出戰的絕對主力。

  其中這裡面的將校又大多來自於董訪、張旦兩個系統。

  因為這兩個系統一個駐守北方,一個駐守東北,都吸納了所在地的精銳武士成軍,所以這兩個系統中,也是北人最多的兩個軍團。

  這一次東征遼東,無論是人情地理還是忍耐冷酷的嚴寒,北人都比南人有太多的優勢了。

  還有一點是,五部野戰軍都是集結一處,部隊相對集中,也距離遼東距離更近,尤其是張旦麾下的右軍元帥部就駐紮在右北平,更是出征的首選。

  此外,張沖也看出樞密們調兵的一個原則,那就是並非將一地之兵全部調往前線,而是揀選抽調,從每部兵中抽調一部分,或一半,或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視所抽調兵所在地方形勢以及兵種情況而定。

  比如,駐紮在右北平的張旦軍團被抽調了八千人,駐紮在上谷的董訪軍團被抽調了五千人,然後丁盛部被抽調三千,關羽部被抽調兩千。再加上于禁麾下的中護軍五千人,一共就組成了此次東征遼東的核心武備兩萬三千人。

  同時樞密們也考慮到了張旦軍團和董訪軍團的現實情況,因為他們本身就有防守北疆的任務,所以當核心營頭被抽調到遼東後,自然要填補上面這個空缺。

  所以樞密特別考慮,讓涿郡、中山兩郡的鎮戍兵北上赴居庸關代守邊台。其中給這些北上鎮戍的先發兩月口糧。

  而名單中除了這些五軍將校外,還有一部分鎮戍系統的鎮將。

  在中人亭大戰中,張沖等人發現鎮戍系統的一些營頭戰力不輸五軍,他們在戰場上也獲得了殊勛。

  所以這一次,為了補充出兵規模,樞密們決定大用鎮戍兵。

  其中來自河北腹地冀州的鎮戍兵都被調撥千人到兩千人不等,所以這個部分的兵力也有一萬五千人之多。

  而除了這些外,還有一支特殊的兵種,那就是水兵。

  隨著泰山軍全面接收河北,張沖專門在渤海外的章武設立造船廠,營建海船。

  其中以樂安黃巾系統的薛安為第一任海波校尉,統領海船三十艘,水師兩千人,駐紮渤海章武。

  薛安原是青州海域的大海寇,之後加入樂安黃巾,成為樂安渠帥徐和的水師大將。

  當年徐和想邀請張沖北上寇遼東,就是靠薛安的海上弟兄來運送。只是後面泰山豪強圍剿張沖,才做罷了,不然又是另外一個故事。

  後來張沖定下河北後要籌建海師,當時得祭孫的舉薦,薛安獲得張沖的認可,受命成為了泰山軍第一任海波校尉。

  經過一年多的組建,如今海波校尉實力稍有,已然可以肩負跨海補給的任務,所以這一次由張沖特批,准薛安部參戰。

  而除了上述部隊外,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中護軍系統的將吏。

  泰山軍發展至今,中護軍雖然還同屬於五軍野戰,但因為其戍守鄴城之重任,不能長久在位。

  所以在制度上,中護軍形成了類似於漢家南北二軍的形式。

  每年,兵部會抽調其餘四軍輪番入鄴京,而中護軍的吏士們也開始輪番到各外軍系統歷練。

  這種輪番制度既可以保持中護軍的戰鬥力,又能使得外四軍依然能被中樞牢牢掌控。

  而這一次,中護軍也選五千吏士參戰,其中涉及十部,皆為中外軍的驍勇戰將所領。

  而除了五軍野戰、中護軍、水軍、鎮戍兵參戰外,還有一支獨特的部隊,那就是夷兵部隊。

  這裡的夷兵是歷次和河北漢軍決戰後收降的,其中烏桓人、肅慎人、高句麗人、鮮卑人、匈奴人,扶餘人皆有,可以說涵蓋了如今遍布東北地區的民族。

  這些人人數不多,大致在三千人左右,但卻可以為泰山軍了解東北各部落形勢提供諮詢,可以說非常重要。

  所以張沖從這份名單上可以看出即便諸大臣對伐遼東有異議,但在張衝決定後,依然盡心配合,可見此階段的泰山軍高層的紀律和配合。

  也越是看到這份名單,張沖也就越堅定了看法。畢竟這份名單上,涉及到的將校部隊已經接近四萬三千人了,如此龐大的部隊,目前只有張沖可以調度。

  於是,他合上文牘,對包括度滿、楊茂在內的一眾門下、樞密,說道:

  「諸臣工,此次伐遼東之戰,我打算親征。」

  按道理來說,張沖已經稱王,已經可以用寡人來稱呼自己。但張沖偏偏不喜歡這種稱呼,依舊固執的在用我來自稱。

  而當張沖這話說完,下面的一眾人皆面露驚色。

  倒不是張沖親征是件奇怪事,畢竟泰山軍這一路以來,幾乎都是王上率兵出征,所戰皆捷。

  但問題是,如今張沖已經是一地之王了,除了打盧植的時候出征過,其他時候都是在京部署,將殺伐之權授大將節度。

  而現在,張衝突然說要御駕親征,怎不石破天驚?

  尤其是從右北平趕回來的張旦更是驚訝,他本以為這次回鄴京,是王上要將東征遼東一事交給他的,為此他還特意準備軍略好回京做答,但現在竟然是王上親征?

  於是,張旦率先出列,他對上首的張沖勸諫道:

  「王上,自古天子帝王居中國,撫四夷。而遼東之土寇本就是癬疥,我又大兵壓境,敵必望風鼠潰。王上再出征,也無趣得很。」

  張旦這話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大王你都是咱們的王了,自古什麼時候見過帝王出國的?所以還是別折騰了。

  他以為張沖是久不耐宮中,想上戰場松松筋骨。

  而這邊張旦說完,對面的一眾門下也從初時的震驚中反應過來了。

  其中最為年長,又為國戚之一的蔡邕直接站起來進諫:

  「如今天下猶如一身,鄴京為心腹,州縣為四肢,四夷為身外之物。今遼東四郡、高句麗、東部鮮卑雖可惡,確應徵伐。然王上可令良帥統兵虎賁數萬,以陛下之威名,取之如探囊取物。而今太子新立,年紀尚幼,監國恐有不逮。而王上卻涉遼海之險,輕行遠舉,此非國家之福。」

  果然是最為耿介的老蔡,一出口甚至比剛剛張沖說要親征都要駭人。

  只因他這個身份說了一個相當忌諱的事情,那就是宮闈。

  現在的太子是皇后趙娥所出,的確年幼,但今年早些時候蔡邕的大女兒蔡瑜剛剛誕下一子,其小女兒早些時候也被其姐招進宮了,那打的心思和甄氏姐妹一般無二。

  所以這個時候,這個身份,你蔡老頭講這個話真的合適嗎?

  果然,當蔡邕說完這個話的時候,本已經將腳邁出去的何夔又暗自抽了回去,這讓他上首的度滿看到,只覺得一陣好笑。

  但度滿腹笑了但也沒再上去,畢竟存身之道首在避嫌。

  而張沖在聽了自家老丈人的「勸諫」後,額頭的筋跳了一下,也就是他知道蔡老頭是什麼人,不然誰聽到這話都要火冒三丈。

  因為蔡老頭說的話太難聽了,他說咱張沖萬一死在外頭了,就憑藉年幼的太子,根本守不住家業的。

  但有些話之所以難聽,可能部分說中了現實。

  所以,張沖只能苦笑道:

  「蔡公良言,但這親征遼東是我深思苦想後的結果。再說,我自馬上打天下,這天下都還未定,哪有安坐後方的道理。」

  幾個門下見張沖並沒有雷霆萬怒,於是皆站了出來,秉持公心來論。

  如陶黯、諸葛珪、田豐等皆認為親入蠻荒之所,非帝王幸事。他們援引周昭王伐楚,漢高祖伐匈奴的例子,希望張沖收回成命。

  其中陶黯的話最有說服力。

  陶黯說,帝王親征就是行博浪一擊,勝不足喜,敗卻有危亡社稷之害。他說,以如今泰山軍的實力,實際上對於伐遼東是必然會勝的。

  雙方在戰力和人力壓根就不在一個實力上。即便這一戰真有什麼意外,但遼東群勢力還是避免不了滅亡。

  但這是擇大將的結果,而如果是帝王出征就不然了。

  以張衝來說,即便征遼東再次獲勝,對其已經無上戰功的榮譽來說也不過再添一二筆。但如果打輸了,而且還是張沖手上打輸的,那對於泰山軍整個勢力就是毀滅性的。

  當年漢高祖劉邦就是如此,如果當年被困在白登山的不是他,而是其他什麼大將,怎會有之後的百年恥辱?

  所以陶黯勸說張沖,萬萬不要御駕親征。

  你別說,陶黯這個理由真的太有說服力了,這種從邊際利益來勸說的確有說服力,張沖都不得不承認陶黯說的對。

  但張衝心里也有一份自己的利益計較,如此他將目光看著度滿,示意該他出場了。

  他此前和度滿已經私下聊過這事,並將自己的考慮和判斷大概講清了。所以,被說服後的度滿,就成了張沖的支持者。

  此時,看到張沖看向自己,度滿走出來對眾人道:

  「諸君皆說的對,也皆有一份道理在。但我泰山軍非尋常人,行的也非尋常事。如我們這般,可謂舉世皆敵,沒有那麼多雍容的求穩。我且問諸君,除了王上親征,誰能調度如此複雜的軍力。除了王上親征,誰能使諸軍並行不悖?甚至除了王上親征,誰敢誇口能速定遼東?」

  說到最後,度滿對上首的張沖一字一句道:

  「而我相信,這一次王上依然會大勝而還。」

  張沖笑了。

  一時間諸臣工皆沉默,於是度滿轉而說到了下面一個議題,那就是此次征伐遼東,該有什麼方略。

  說到這個,早有準備的張旦上來講述:

  「遼東道遠,以前的盧龍道又失修,已被山林水澤所遮掩,除了趁著山海道退潮的時候可以通少部分兵馬,其餘可海運。也就是當年武帝破衛滿朝鮮的行軍路線。」

  張沖點了點頭,看得出張旦對於伐遼東是做了功夫的。

  當年漢武帝攻破衛滿朝鮮的時候,就是從膠萊灣直上遼東半島。

  但顯然,這個方略不夠好。

  先不說如今泰山軍的海舟太少,壓根不具備大規模投放軍力的能力。就說這方略本身也是如此。

  張衝要想速破遼東,就不能打成持久戰,必須出奇制勝。

  人家遼東也有智者,也懂歷史,第一海上奇襲能成功,第二次還能不防備?這也太瞧不起人家了。

  所以這個方略不夠好。

  之後其他幾個大臣又說了幾個,但皆不夠好。

  於是,張沖將自己的方案拿了出來。

  也正是看到張沖的方案後,眾臣工心悅誠服,也終於認可王上親征遼東並不是什麼耀武揚威的輕率之舉,而是真的認真對待此事的。

  於是,之後政事堂和諸樞密們一起以王上這個方略為基礎,開始細化執行步驟。

  再之後,張沖留太子張承監國,以王后趙娥聽政,留政事堂度滿、蔡邕、陶黯、諸葛珪四人輔政,權鄴城、國內諸事務,並居中協調配合遼東戰場。

  就這樣,張沖布置好一切後,留下信任的眾臣在後,就帶著集結在鄴城的一部分軍隊和中護軍,向著盧龍塞開拔。

  征遼之戰,正式拉開序幕。

  有人能猜到這一次張沖的征遼方略嗎?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