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傳遞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困擾著華夏王朝的重大問題。
為了解決信息傳遞問題,人們使用過諸多不同方法,比如鴿子,烽火台,郵驛體系等。
其中的郵驛體系經過千年發展後,在華夏地區裡的發展更是達到了比較成熟的程度。
進入大楚帝國時代後,基於公文傳遞以及軍事信息傳遞的需求,大楚帝國的郵驛體系更是發展到了巔峰造極的程度。
尤其是火車以及輪船出現後,大楚帝國的驛站體系也開始依託更加便捷的交通迅速發展。
而且大楚帝國的郵政體系,並不僅僅是用來傳遞公文以及軍情的,因為大楚帝國的郵政體系太過龐大,純官辦官用的話成本太高,為了降低成本,從一開始大楚帝國的官辦郵政體系就是接受民間寄信、寄物業務並收取一定的費用。
後來又發展出來了匯款業務,進一步增加了郵政體系的營業收入,得以填補龐大的郵政體系的成本開支。
大楚帝國的郵政體系,可以說已經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幾乎遍布全球,在所有的大楚帝國控制區里,包括本土,海外直轄領地以及海外殖民地,間接控制的土著國家裡都設有驛站。
包括帝國剛控制不久的歐洲地區,如今都已經設立了超過兩百多個驛站,廣泛分布控制區內各地。
但是即便如此,大楚帝國的信息傳遞依舊非常不方便且緩慢……而這對於一個全球性帝國而言是致命的!
例如歐洲那邊出現什麼緊急事務的話,本土金陵方面大約需要一個半月左右的時間才能夠得知相關的消息。
這是建立在一路都用海軍的快速通訊艦一路狂飆,中途只在有限的港口裡補給煤炭和淡水以及其他物資,不做任何不必要停留的情況下才能夠達到的水準。
而這種情況暫時來說還沒有出現過,因為成本太高,除非歐洲那邊的駐軍直接造反,或者外星人打過來了,要不然海軍才不會這麼幹呢。
海軍的快速通訊艦,往往都是經停沿途的大型港口,並在經停的收發信件公文,其速度雖然比尋常商船更快,但是也不可能真的一路狂飆……就現在大楚帝國的蒸汽機技術水準,真讓船隻開著蒸汽機一路連續狂飆三萬公里……跑完都得大修了。
就和戰艦不可能長時間維持最大航速一樣,快速通訊艦也一樣,大部分航行時間為了節省煤炭,降低蒸汽機的故障,還是採用風帆和蒸汽機動力並用的模式,跨洋航行跑起來能夠達到平均十六節左右就已經很不錯了。
不過即便如此,對比純風帆船隻也有極大的優勢。
純風帆船隻里跑得比較快的飛剪船,儘管很順利的情況下也能夠跑到平均十六節的航速,但是這是在洋流以及風向都非常適合的情況下,有時候明明直接橫穿某片海域距離要縮短很多,但是也不能這麼做,因為中間的海域沒有洋流以及風,這船隻進去了怕是要出不來,或者進去了速度也是慢吞吞的。
但是大楚帝國的蒸汽船隻不用太考慮這些問題,可以依賴蒸汽機直接橫跨所有海域,以縮短距離。
正所謂能用風帆就用風帆,用不了就用蒸汽機。
比如新加坡到南非的航線,對於傳統風帆船隻而言,想要橫跨印度洋,只能一路沿著海岸線走,從新加坡出發,然後沿著孟加拉海的海岸線走,再繞過印度半島,又前往阿拉海域的海岸線,最後又要沿著非洲東海岸一路南下,最終才能抵達南非。
但是大楚帝國的大噸位蒸汽船隻不用這麼麻煩,完全可以直接從新加坡出發,橫渡印度洋後抵達錫蘭島,經停補給後繼續橫穿印度洋,然後直奔南非而去。
相對比起來,能夠節省好幾千公里的航程呢。
然而擁有蒸汽船隻的大楚帝國,在超遠距離的信息傳遞上,所需要的時間也是按月來計算的。
別說海外了,就算是本土的信息傳遞所需要的時間也要很久,比如帝國在最西邊的戰略支撐點城市西海城,這地方位於烏拉爾山脈東南,裏海東北部沿岸,烏拉爾河河口的西海城(哈薩克阿特勞)……這破地方距離帝國腹地金陵城可遠著呢,直線距離就足足有五千八百公里!
早些年還沒有鐵路的時候,西海城的信息傳遞到金陵城裡,哪怕是一路有驛站體系支撐,但是也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
很多時候,西海城前線的楚軍和俄羅斯人打了一仗後,金陵城那邊的羅志學都是三四個月後才知道相關消息的。
等到鐵路陸續向西延伸,先是建成了金陵城到長安的鐵路,然後又建成了長安到伊寧的西北鐵路段,最後又建成了伊寧到西海城的中亞鐵路段。
最終在承順三十七年的時候,大楚帝國里最長的一條鐵路幹線建成完工,東起江北省海寧港,西至兩河省西海城,全長六千五百多公里,連接了一系列重要城市和地區。
當鐵路修到西海城後,來自西海城的軍事消息也能夠順著火車一路快速傳遞,倒是速度加快了不少,但是基本也需要二十天左右。
畢竟如此漫長的路程,不可能專門派一節火車專門送一封信不是,信件都是隨著沿途的長途列車一路東行的,沿途往往還需要換乘不少火車。
而火車也不是一直都能跑的,需要在途經站點裡上下客,補充煤炭淡水,而且夜間也基本不走……沒錯,這年頭的火車晚上出於安全考慮一般不跑,除非是極其特殊的情況,比如應急需求以及軍事需要。
大規模夜間行車的情況,目前開始只發生在幾次的大規模軍事長途奔襲演習當中出現過。
因此火車的長途運行速度,還真心不如高速客輪。
高速客輪現在往往能夠達到十六節甚至十八節,比軍艦跑的還快……而且是日夜不停的航行。
除了不能上岸,這年頭的長途運輸,尤其是超長途運輸,海運不管是在速度上還是成本上,都完爆火車!
西海城的信息能夠在二十多天裡抵達金陵城,這種速度放在傳統時代里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但是即便如此還是不夠。
如此長的信息交換間隔,中間會出現太多的變故,帝國中樞對帝國邊陲地區的掌控力度也會受到極大的限制。
針對這一系列的問題,羅志學知道該怎麼去解決!
毫無疑問,解決的方法很簡單,甚至後世的任何一個具備基本常識的人都會脫口而出:電報!
羅志學自然也不會例外,實際上他很早就開始指示皇家理工學院內進行電磁學的相關理論研究呢。
要想搞電報,前期是得先搞定電磁學的一些研究,連電磁學都搞不懂還怎麼研究電報啊?
而經過持續二三十年的基礎理論研究,以皇家理工學院為核心的諸多學者們,也算是初步建立並完善了電磁學方面的學科體系,儘管這個體系用後世的目光去看還很原始,但是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這些基礎理論支撐就能夠搞出來電報了。
承順三十八年初,大楚帝國皇家理工學院裡進行了人類歷史上首次電報試驗,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儘管當初的這條試驗電報線路不過只有數百長,而且因為採用大量市面上都沒有出新過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導致成本積極高昂,並且短時間內無法量產。
但是其意義卻是重大的,影響更是重大的!
有線電報試驗成功後,羅志學親自做出指示投投入足夠的資源,進一步完善電報的技術,繼續進行技術攻關以達到量產化。
在羅志學的鼎力支持下,承順三十八年冬天,皇家理工學院進行了第二次的測試,試驗線路增加到了十二公里,並且應用了信息編碼,得以方便的發送並接收信息。
承順三十九年,隨著相關技術的量產化工作獲得了進展,尤其是電池,發電機相關技術的量產化突破,更是直接為大楚帝國的電報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一期間,為了繼續展開試驗,也是為了進行前期應用的探索。
以皇家理工學院為主導,鋪設了金陵城到當塗工業區的有限電報線路,電報線路沿著鐵路線鋪設,全長六十多公里……這個過程不僅僅是進行理論試驗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探索大規模應用。
因此也不可能和之前的兩次試驗那樣,不顧成本的硬搞……必須嚴格控制各類成本,比如所有零部件都必須採用可以量產化的產品,不能和之前一樣,要什麼零件的話,一票高級工程師直接在實驗室手搓……
如此一來,金陵城到當塗的試驗線路建設,其遇到的困難比第一次手搓試驗線路的時候還要更多,更難解決。
這一過程里,說是建設試驗線路,但是大部分的時間和經費實際上都是用來解決各種零部件的量產難題去了。
儘管磕磕碰碰,但是有皇家理工學院這家大楚帝國里科研能力最強悍的研究機構打底,又有工業部內的諸多下屬大型企業配合研發,最終總算是搞成了。
承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金陵城到當塗工業區的試驗電報線路建成,並順利完成了測試。
聽聞這個消息後,羅志學在第二天就前往設立在西郊火車站內的試驗電報站進行視察。
這一次算是突然視察,搞的鐵路總公司的人還以為出了什麼事呢,結果一問,得和他們自己沒啥關係,天子是來視察電報建設的。
只是因為鋪設金陵城到當塗工業區試驗電報線路的時候,為了降低施工成本,線路是直接沿著鐵路線進行鋪設的,因為是試驗線路的緣故,兩端的電報站就臨時設立在火車站裡。
羅志學帶著一群人前往西郊火車站後看到了電報機,這電報機乍一看非常的原始簡陋,但是羅志學並不太在乎這些外觀上的東西,只要好用就行了。
很快,工程師們就當著羅志學的面進行了電報收發測試,當羅志學看著手中的電報譯文後,連續說了兩聲的好!
一旁更是有臣子恭維:「恭喜陛下,有電報這等一息千里的通訊神奇,帝國萬里疆域無憂亦!」
羅志學重視電報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而電報出現也有兩年了,對於電報的作用也沒有藏著掖著,很多人都知道。
帝國高層官員們更是清楚這玩意的好處。
試想一下,外頭有點啥事,發一封電報金陵城這邊當天就知道了,然後金陵方面做出決策再通過電報傳遞給地方,這一來一回的信息傳遞甚至可以說跨越了距離。
其帶來的軍事戰略作用是巨大的。
而且不僅僅是軍事上能夠用到,在行政上也能夠用上,一些緊急行政事務都能夠直接通過電報進行緊急交流,不用和以往一樣用什麼五百里加急!
同時電報在商業上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商業信息在很多時候都是代表著金錢,便捷的信息能夠讓企業更快的做出反應並迅速調整。
乃至普通人也有巨大的需求,尤其是當代楚國人隨著工業發展,出現了很多外出務工的人,這些人和家人的通訊現在只能依託郵政體系的信件進行交流,這普通信件的傳遞速度可是非常慢的,遠不如公文以及軍情。
距離遠一些的話,寫一封信過去,家裡人幾個月後才收到那都是很常見的事。
所以電報這東西,不管是對國還是對民,好處都非常明顯,並且有著龐大的需求。
電報,是能夠改變世界的!
而這些情況,哪怕是普通人都能夠看的出來,更別說帝國的精英階層了。
金陵城和當塗工業區之間的試驗電報線路的成功建成並試驗,這讓帝國高層看到了大規模建設電報線路後所帶來的諸多好處。
返回宮內的羅志學,在第二天就召見了電報研究項目的相關負責人員,詢問、探討大規模推廣建設電報線路的可行性。
得到了皇家理工學院方面諸多技術專家的肯定答案後,羅志學又召見了交通部、鐵路總公司、皇家理工學院、工業部乃至軍方等相關人員以及部分企業負責人,開了一場電報事務御前會議。
詳細探討了電報的建設方案,運營方案等諸多細節。
承順四十年二月六日,大楚帝國正式下發聖旨,開始大規模建設有線電報線路。
而第一條長距離線路就是金陵城到松江的線路,同時後續還會沿著鐵路線陸續展開其他電報線路的建設。
之所以沒有一下子全部鋪開,主要是受限於電報相關所需要的各種設備的產能限制。
畢竟電報所需要的諸多設備,包括生產設備這才剛剛解決工業生產的諸多問題,目前產能還是比較小的,其他問題也很多。
而產能的提升,問題的解決都是需要時間的。
因此只能是一邊建設電報線路,一邊爬升相關設備的產能,一邊解決暴露出來的問題。
不過即便如此,電報的建設速度依舊會非常快,比早些年開始搞鐵路的時候容易多了……畢竟電報嘛,樹個杆子,拉根電線,再弄個電報機就行了,真搞起來其實工程量並不大。
哪怕是前期的電報線路建設計劃,都規劃了足足一萬公里……主要是沿著鐵路線進行鋪設,連接主要的大型城市,如成都,長安,廣州,漢天,金陵城,松江,徐州,鄭州,徐州,天津,瀋陽等地方。
而長期計劃里大楚帝國的高層們是打算讓每一個縣都通上電報,只不過這樣的太龐大,所需要的時間也會非常漫長罷了。
但是就算困難,帝國依舊會堅定推動這一計劃,因為這是維護帝國統治的利器,其帶來戰略優勢比擴軍百萬還要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