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承順三十九年後,大楚帝國內部掀起了一番改進現役步槍,謀圖進入連發步槍的時代。
而這也算是大楚帝國內部正常的武器更新換代!
畢竟大楚帝國天天都在打仗,尤其是海外擴張戰爭幾乎從來沒有停止過,海外一線部隊不停的打仗,自然也會不斷的向國內反饋各種武器的優劣,同時提出來新的武器要求。
比如早幾年的後裝線膛火炮的輕量化要求,再到現在的步槍的連發要求。
主要是武裝稅警裝備的啟明步槍,在印度那邊執行的幾次武裝徵稅行動里表現的非常優秀,儘管射程以及精度都稍差一些,但是架不住人家是連發,一次裝填後可以持續射擊八發子彈啊!
其火力相當兇猛,在幾次武裝徵稅行動後都是獲得了巨大的步兵火力優勢,打的那些土著抗稅分子哭爹喊娘,甚至因為步兵火力的強悍,以至於都減輕了對火炮的依賴,同時在小規模戰鬥力表現的非常出色,非常有效的降低了海外行動小規模作戰的傷亡。
這一點更是讓陸軍那邊高度重視,陸軍為什麼要搞大量的僕從軍啊,就是因為當代楚軍有一個局限,那就是大規模戰鬥非常犀利,但是小規模戰鬥力,尤其是遭到土著零星伏擊,偷襲,數十人乃至只有十幾個人的小規模零星戰鬥力,武器裝備優勢體現的並不夠明顯。
單發線膛步槍雖然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在這種突如其來的零星戰鬥力其實表現的也不如人意,比如其引以為傲的高射程,其實沒啥卵用……因為那些土著都是偷偷摸摸靠近數十米內使用燧發槍、火繩槍或者是弓箭進行近距離伏擊的。
己方的單發步槍在反擊的時候,射速依舊顯得不足……畢竟大部分偷襲作戰里,被伏擊的楚軍在短時間內,很難準確的諸多敵人的具體位置,只能根據槍聲或其他聲音大概判斷敵人的位置!
反擊的時候,也是對著大概位置進行壓制射擊為主。
而這種壓制射擊嚴重依賴更密集的步兵火力,火力密度不夠可沒辦法進行大範圍的壓制射擊。
但是連發步槍就不一樣了,能夠迅速的打出密集的壓制火力,壓制敵人的繼續偷襲保全自身,甚至創造反擊機會。
這也是陸軍方面如此重視連發步槍的緣故。
武裝稅警那邊配屬的啟明步槍的優秀表現,引起了陸軍和海軍以及近衛軍的高度重視,所以才啟動了下一代小口徑連發步槍的前提設計研究工作,同時想要對現役步槍進行改進,把單發步槍改成連發步槍。
這一個過程,也是大楚帝國內部比較常見的武器更新換代的動機和原因,一方面是技術的持續進步能夠搞出來更好的武器裝備,另外一方面也是軍隊的持續作戰不斷根據戰場上的變化,提出來更多的武器要求。
以往的多次武器更新換代都差不多!
統一戰爭時期,楚軍最開始使用的是元年式火繩槍以及長矛作為單兵武器的,但是軍方認為這樣優勢不大,步兵火力不夠,所以搞出來了燧發槍,也就是二年式燧發槍,利用二年式燧發槍開創了線列步兵戰術。
不過早期的二年式燧發槍性能上還存在諸多缺陷,一線士兵們對這種燧發槍的低擊發率有很多的意見……畢竟只有百分之七十多的全天候擊發率不夠用,平日天氣好還沒什麼,但是在稍微颳風下點小雨的話,二年式燧發槍的擊發率就會急劇下降。
所以當年大楚帝國的軍隊在打仗的時候,幾乎都是特地挑選好天氣作戰的,從來都不在颳風下雨的天氣里主動發起什麼戰鬥。
針對擊發率低的問題,大楚帝國經過多年研發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最後搞出來了十三年式燧發槍,通過一系列的改進,尤其是擊發機構的改進,把全天候擊發率提升到了百分之八十。
但是這樣還是不夠,百分之八十畢竟不是百分百,用起來依舊有不少的麻煩。
到最後,隨著國內化學工業,冶煉工業,加工工藝的持續進步,又大概十年後大楚帝國來了個大創新,拋棄了使用二十年的燧發槍結構,改用火帽擊發機構。
先是採用十三年式系列步槍里的新型號進行改裝,改裝後稱之為二十一年式步槍,並在這個基礎上改進設計了全新的火帽擊發槍。
這也就是二十三年式火帽擊發槍,採用火帽擊發機構後,全天候擊發率破天荒的達到百分之九十九,只要不是極端特殊的惡劣情況,那麼都能順利擊發,除了擊發機構的改進外,還改良了槍管的製造工藝,增加了烤藍工藝,其槍管顏色也從以往燧發槍的明亮變成了黑不溜秋的黑色。
黑色槍管,這是區分大楚帝國槍械製造技術劃分的重要特徵,在二十三年式步槍之前,所有槍械,包括二十一年式火帽擊發槍都是明亮鋼鐵顏色,但是二十三年式之後,槍管顏色清一色的黑色。
順帶一提,二十三年式火帽擊發槍,這玩意在陸軍之前的定位里其實也是過渡武器……那個時候陸軍念念不忘的是前裝線膛步槍,並且當初就很樂觀的認為前裝線膛步槍的技術能夠在承順二十五年左右就成熟,然後頂多二十七年左右就大規模批量裝備。
但是陸軍低估了線膛武器的技術難度以及價格……實際上第一跨能夠投入使用的十六型前裝線膛步槍,在承順二十八年才完成研發,但是價格非常感人,陸軍發現新武器有了,但是自己用不起……只能眼睜睜看著隔壁的近衛軍率先裝備使用十六型步槍,自己只能繼續用二十三年式火帽擊發槍。
二十年式火帽擊發槍,從承順二十三年開始生產,一直生產到了承順三十一年足足八年時間,累計量產超過兩百萬支,一款本身定位於過渡武器的火帽擊發槍,硬生生的變成了新一代的主力單兵武器,全面配屬陸軍各部隊以及海軍還有近衛軍,武裝稅警等,和之前的二十一年式火帽擊發槍,構成了大楚帝國的火帽擊發槍時代。
哪怕直到現在的承順三十九年,雖然二十三年式火帽擊發槍早就停產了,但是大量庫存,再加上十八型後裝線膛步槍的早期產能受限,而需要換裝的部隊又太多,所以直到今天,依舊還有大量的民兵以及部分三線駐防部隊還在使用二十三年式火帽擊發槍。
二十年式火帽擊發槍之後,大楚帝國在數年後,也就是二十八年研發成功了十六型前裝線膛步槍,這玩意倒是真正意義上的過渡武器了。
因為線膛技術成熟之後,後裝線膛步槍也就能夠搞出來了,所以十六型前裝線膛步槍只生產了兩年,累計生產了大約十萬支,主要裝備近衛軍後就退居二線。
這個過程里,軍方已經搞出來了十七型後裝線膛步槍,因為採用的是紙殼整裝子彈,漏氣非常嚴重,測試裝備中甚至導致了多名士兵被漏氣所傷而失明,一線士兵們對這種步槍非常牴觸,一些擬定裝備這種步槍的部隊甚至拒絕,裝備發過去了人家也不用,而是繼續用老式的火帽擊發槍!
這玩意,能不能殺敵是個未知數,但是殺傷自己人是肯定的!
因為問題實在嚴重,將士牴觸心理強烈,再加上那個時候其實也在研發金屬子彈了,所以十七型步槍只是少量試驗裝備後就被撤裝。
再過來就是十八型步槍了,這可以說是一款劃時代的產物,研發時間可以追溯到二十年代初,也就是火帽剛研發成功的時候。
十八型步槍的研發成功,也是大楚帝國在槍械技術的諸多突破後的集大成產物。
火帽的研發成功,意味著擁有了子彈底火技術,所以有了紙殼子彈,而紙殼子彈不好用後,又順勢搞出來了全金屬子彈。
前裝線膛步槍上使用的線膛工藝技術,同樣可以輕易的移植到後裝線膛步槍上。
最終搞出來了十八型步槍,一款採用旋轉後拉機前段閉鎖,發射全金屬子彈的單發後裝線膛步槍,從三十年研發出原型槍,三十一年小規模生產,三十二年開始大規模批量生產裝備,並參與了中南半島一系列戰役,表現的相當出色。
其產能攀升的也非常快,等到承順三十九年的時候,各子型號已經累計生產一百四十萬支,不過依舊沒能完成陸軍的全面換裝。
陸軍里還有相當多一部分的二三線部隊還在用老舊的前裝線膛步槍甚至火帽擊發槍呢。
陸軍方面是想要把全軍正規軍都完成後裝線膛化的,可惜軍隊規模太大,而軍費也有限,同時很多一些看似舊式的步槍,比如後面生產的二十三年式最後改進型的以及十六型前裝步槍也沒用幾年,總不能直接就扔了不是。
所以這種換裝速度看似大,但是依舊要持續很多年。
從三十年開始,到現在也持續了九年之久,這麼長的裝備使用下來,也陸續發現十八型步槍的一些不足,並對其進行改進。
預定管內彈倉就是一大重要改進,但是負責改進的河北武器公司卻是直接搞出來了盒式彈倉版本的二五步槍。
說實話,陸軍對這玩意其實並不滿意,認為這玩意的下突彈倉將會嚴重影響到士兵的戰術動作,而且很醜……只是迫於無奈才下單裝備使用,就想著先拿這玩意過渡幾年,然後等到先進小口徑連發步槍弄出來後,直接一次到位進行全面的換裝。
這種情況,和當年陸軍想要十六型前裝線膛槍,嫌棄二十三年式火帽擊發槍差不多……但是這並不影響二十三年式火帽擊發槍生產兩百多支成為大楚帝國里的一代名槍。
很多時候,現實發展都和陸軍想要的不一樣……
二五步槍,不出意外的話估計也能量產上百萬甚至更多,和十八型步槍一起對陸軍進行全面的更新換代,徹底完成後裝線膛化。
很快,河北武器公司只用了一個月就對天津槍械廠的幾條十八型生產線進行改進,並生產出來了第一批次的三千支二五步槍,分別交付給近衛軍以及陸軍。
這一批二五步槍將會進行各種大規模的裝備測試,並根據新槍制定各種槍械的保養,操作,戰術方法,為後面的大規模裝備使用奠定基礎。
其中有一批幾百支還被送到了印度戰場,交給了當地駐防的一個步兵營進行換裝使用,直接進行實戰測試。
而一系列的裝備乃至實戰測試中,效果非常好,至少近衛軍那邊是非常滿意的。
二五步槍延續了十八型步槍的結構簡單,性能可靠的特點,並且在槍管工藝上進行了升級,防鏽能力更加出色,同時對膛線進行了細微的調整,使得精度更高,並一定程度上解決了
同時使用標準11毫米子彈的時候,也沒有發現什麼太大的問題,畢竟整體的槍機乃至槍管等核心結構,其實還是沿用的十八型步槍,變化並不大的,而且通過膛線調整,還解決了十八型步槍槍管容易掛鉛的問題。
而生產成本上也沒有增加多少,採購價格略有增加,但是增加的不多。
近衛軍那邊對二五步槍比較滿意,直接又增加了五萬支的訂單,使得總訂單達到八萬支,其中包括了一萬五千支短管版,用於裝備騎兵以及水兵。
這八萬支的訂單,幾乎可以覆蓋近衛軍所有兵力,甚至還有多餘作為備用,連水手都能拿一把用。
嗯,近衛軍八萬多兵力里,可不僅僅只有步兵和炮兵等傳統兵種,還有相當大規模的騎兵,甚至還有近衛軍艦隊……所以近衛軍里也有水兵的。
近衛軍實際上就是陸海空齊全的綜合性兵種,陸軍和海軍有的他們都有,陸海軍沒有的他們還有,只是規模比較小而已。
近衛軍那邊對二五步槍很滿意,並已經決定用二五步槍全面取代十八型步槍……
騰出來的十八型步槍將會直接轉售給陸軍方面,近衛軍的現役以及封存十八型步槍挺多的,加起來二十多萬支呢,陸軍那邊得到了這麼大一筆十八型步槍的補充,能夠極大的緩解換裝壓力。
至於為什麼八萬多人的近衛軍有二十多萬支十八型步槍,那是因為近衛軍的武器裝備一向來都是按照一比二進行裝備的。
也就是現役裝備一萬支新步槍的話,就會同步儲備兩萬支新步槍,作為緊急擴充兵力的戰備物資。
這說的還是現役新槍,不包括儲備的一大堆破爛,比如二十一/三年式步槍,那玩意近衛軍也儲備了幾十萬支……
近衛軍一向來都是維持了短時間內緊急擴軍的構架以及能力,包括現役指揮結構以及武器裝備的儲備上,都是按照三倍兵力進行配置的。
一旦有任何意外,近衛軍就能夠在應天府這個大本營里緊急徵召退伍動員兵,一個月內就能夠把兵力擴充到現有兵力的三倍以上……簡單來說,一個師變成三個師!
而且擴充後的近衛軍裝備使用的武器也是現役新式武器。
當然了,這樣搞浪費錢就是了,不過近衛軍也不會亂浪費錢,比如等二五步槍的產能上來後,近衛軍還會繼續採購二五步槍進行庫存,同時把庫存的十八型步槍便宜轉售給陸軍那邊。
陸軍那麼多人,現在都還沒有完成後裝線膛步槍的全面換裝,哪怕現在開始裝備二五步槍了也不可能淘汰十八型步槍的。
保守估計,陸軍那邊還得繼續使用十八型步槍十年以上……現在便宜賣給陸軍一批十八型步槍,他們也很樂意接受。
近衛軍的大力支持,陸軍的無可奈何默認,也讓二五步槍的生產走上了快車道,預計第一年的產量就能夠達到十五萬支,明年就能夠達到二十萬支。
這說的是和平時期常規產量,平常時候武器的產量其實都不算太大,因為需要維持生產線,軍方也不可能一次性拿出太多錢來進行全面換裝,軍方一年一年給錢採購裝備,一年一年的進行換裝,像步槍這種動不動就一兩百萬支的武器裝備,換裝時間可能會持續十年以上。
這十年過程里,有時候還會出現更新式的步槍進而裝備更新式的步槍。
由此也導致了,規模龐大的大楚帝國陸軍里同時裝備好幾種步槍,現在就是這樣,有先進,開始小批量裝備的二五步槍,有作為主力的十八步槍一百多萬支,還有一批大約十萬支十六型前裝線膛步槍,甚至就連二十三年式火帽擊發槍都還有幾十萬支呢。
二五步槍的順利裝備部隊,除了軍方自身的因素外,也和羅志學的大力支持分不開。
這槍最早搞出來原型槍,進行測試的時候,羅志學就看到了這槍。看到這槍的第一眼羅志學就想起了自己記憶里諸多亂七八糟的栓動步槍……
儘管槍身下部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彈匣凸起,這一點被不少陸軍的將領所詬病,認為會影響士兵的戰術動作,但是這種設計在羅志學看來卻是非常合理,甚至是符合槍械發展潮流的。
因為羅志學前世里所看到過的諸多槍械的圖片,除了一些老古董沒有下凸的彈匣外,其他的都有彈匣,哪怕是二戰里的一些改進後的步槍,為了多裝子彈也是有下凸的內置彈匣。
更不用說一大堆可拆彈匣的衝鋒鎗,機槍,突擊步槍了。
所以,大楚帝國里很多當代將領們認為沒有下凸彈匣的步槍,才是符合好槍的標準,但是羅志學的認知卻是反過來的……所以當初就支持了近衛軍換裝這一款步槍。
儘管這一款步槍使用的還是十一毫米子彈,但是在羅志學看來依舊是一款劃時代的可靠武器,足以改變戰爭形態的好東西。
至於陸軍那邊要求的小口徑連發步槍,雖然更好,但是那不還沒搞出來嘛,沒搞出來的東西說的再好聽也沒用啊。
可以說,二五步槍的大規模裝備服役,是和羅志學的直接支持分不開的,沒有羅志學的支持,近衛軍不可能來個直接換裝,陸軍那邊也不可能捏著鼻子認下了……直到如今,陸軍里不少將領還是希望用更成熟可靠的管內彈倉技術作為過渡,嗯,最好是十九型步槍管內彈倉版本!
等到二五步槍的批量生產版本搞出來後,羅志學還拿著這款步槍進行了幾次實彈設計,說實話感覺不咋地……
這玩意後坐力太大了,而且也挺重的。
沒辦法,這年頭的槍都這樣,採用11毫米黑火藥子彈的步槍,同時還要兼顧拼刺刀功能,又追求大射程,所以標準版的步槍,槍管都普遍比較長,重量比較重。
十八型步槍是長度一米二八,重四點五二公斤;十九型步槍是一米二五,重四點四七公斤;二五步槍則是一米二六,重四點四六公斤。(標準步兵版)
長槍管,大口徑,這不僅僅讓步槍更重,而且後坐力也大。
士兵們想要使用這種武器,得有一個比較好的身體才行,不然打幾槍這肩膀就得酸痛了。
但是射速是真的快,五發子彈能夠在短短几秒時間內就打出去,同時裝備新子彈的話,可以從頂部拋殼口一發一發的裝填,也可以採用彈夾一次性裝填五發子彈。
採用彈夾裝填的話非常的方便快速,如此可以有效的縮短火力間隙的時間,增加持續火力。
聽聞湖廣武器公司的正在研發中的二四步槍,射速更快……測試中使用八毫米子彈的八發彈匣,經過訓練的熟練射手能夠在八秒內全部打出去……
一秒一發子彈,堪比後世的半自動步槍!
當然打這麼快自然不可能進行瞄準,這準頭自然不咋地,但是這不重要……因為楚軍在很多實戰里都發現,射速比精度一樣重要,大多時候還更重要
因為很多時候,除了正面戰鬥外……很多日常時候的實際小規模戰鬥里,其實步兵們的射擊並沒有什麼明確目標的……他們不知道,或者看不見敵人。
並不是和正面戰場的那種,對面會傻乎乎的站著甚至列著密集隊形給你當靶子!
畢竟大家都不傻,人家土著也知道你楚軍的槍好,可不會傻乎乎跑出來給你當靶子的,都是偷偷摸摸的靠近打冷槍為主,根本不會跑出來跟你打照面。
如此情況下,楚軍士兵們遭到伏擊的時候,都是根據命令或自己的判斷,對著敵人大概方位進行壓制性射擊,能打中最好,打不中也要把敵人壓的抬不起頭來或者無法逃跑……
給己方爭取進行戰術調整的時間,順勢撤離或進行追擊包圍殲滅敵人等。
大概和現代後世拿著AK,對著疑似敵軍大概方位掃一梭子差不多同一個概念……殺傷不是目的,壓制才是目的。
不同的是,後世士兵面臨的威脅更大,所以進行壓制掃射的時候都是只伸槍,身子卻是躲在掩體後面。
而當代楚軍的士兵,則是因為面臨的威脅不算大,所以會更加從容的站著或半跪或趴在掩體上,對著大概方位進行瞄準射擊……反正你也打不中我!
壓制過程里,如果楚軍出動的步兵規模比較大,配有步兵炮的話,楚軍的步兵還會快速部署70毫米步兵炮,對著敵人方位進行炮轟……
這些戰場上的變化以及延伸出來的細節需求,也是促使楚軍方面迫切的需要裝備連發步槍的緣故,這射速太低,火力薄弱就壓制不了零星戰鬥里的敵人。
至於正面戰場……那倒是沒什麼射速需求,單發的十八型步槍足以吊打一切,甚至不用十八型步槍,使用十六型前裝線膛槍,甚至是二十三年火帽擊發槍也足以吊打。
反正楚軍在正面戰場上擁有絕對的火炮優勢,楚軍的步兵們別說拿著火帽擊發槍了,就算拿著腰刀長矛上正面戰場,那也是一邊倒的碾壓局……
因為大多情況下,靠著炮兵的狂轟亂炸就能奠定勝局,步兵那只是用來打掃戰場的……
拿著長矛打掃戰場和拿著連發步槍打掃戰場,區別其實不大……都沒啥卵用!
這也是最近十年楚軍在武器發展,軍事理論發展上的一個很明顯的變化,那就是越來越重視中小規模的戰鬥,由此還搞出來了班組戰術體系……很有原時空二十一世紀美軍的感覺,打弱小國家的時候正面戰場無敵,但是在治安戰里卻是麻煩多多,不得不專門搞一大堆新戰術,新武器以應對治安作戰。
楚軍在海外地區的部署和作戰,其實絕大部分時候也是這種治安作戰,逼得楚軍不斷的搞火炮輕量化,步槍連發,儘可能的提升小規模部隊的戰鬥能力。
承順三十九年的時候,在繼三十四年式七十毫米步兵炮之後,海外地區的一線部隊提出來,他們迫切的需要一款能夠在複雜地形里快速部署的輕型炮兵火力,火炮必須要輕,成本也要低,因為這玩意需要直接部署到連甚至排級。
羅志學接到了前線部隊的反饋後,腦子裡第一時間就出現了迫擊炮這玩意!
迫擊炮,這東西對於目前的楚國而言其實沒啥技術難度,比如炮管,大楚帝國連兩百毫米,三十倍口徑的長身管艦炮都能搞,造個短倍徑,還不用膛線的炮管輕輕鬆鬆,不存在什麼技術難度。
就算材料差一些,但多大點事啊,把炮管造厚一些就行了,頂多重量重一些,但是用是肯定能用的。
對於楚國而言,其實迫擊炮的技術重點在於炮彈……而不是炮本身!
包括擊發機構,炮彈引信,以及更重要的彈體外形,飛行姿態控制。
你得讓從滑膛炮管射出來的炮彈按照預定曲線飛行,然後以彈頭著地撞擊目的並引發爆炸……而這在傳統滑膛炮里發射的圓球實心炮彈是不可能做到的,發射圓柱形炮彈那就更糟糕了。
至於你說加個線膛,再搞個後裝……這樣就不存在炮彈飛行姿態問題,更不用擔心擊中目標後的引爆問題,但……這不就是三十四年式70毫米步兵炮嘛,大楚帝國早就搞出來並大規模裝備使用了。
如今陸軍需要的是一種重量更輕,機動更好,展開速度更快,有步兵直接攜帶,裝備連排一級,並能夠在複雜地形里使用的輕型火炮。
面對這種需求,羅志學就知道,要麼是小口徑迫擊炮,要麼槍榴彈,火箭筒其實也行……嗯,別說擲彈筒,那玩意雖然奇奇怪怪的,但本質也是個迫擊炮。
只是不管是迫擊炮還是槍榴彈乃至火箭筒,想要搞出來都不容易啊……而且搞出來了不算,還得考慮成本問題,包括火炮本身的成本以及後續使用成本。
畢竟這玩意擬定是大規模裝備的步兵支援武器,不能太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