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火車初試探
承順十七年,在皇家理工學院蒸汽機研究所搞出來實用性蒸汽機(早期瓦特蒸汽機)一年之後,經過一年時間的工業化量產研究和生產線建設,大楚帝國終於是推開了蒸汽機大規模實際應用的大門。
並朝著門後的蒸汽時代開始一路狂奔!
先是煤礦行業,再到其他礦務企業,然後是對動力有著極高需求,同時又有較大附加值的重型機械行業、國防工業為代表的一系列先進產業。
最後則是一些對動力有著迫切的需求,但是人蓄無法滿足,又無法利用水動力的地區裡的少數產業也開始使用蒸汽機。
這些產業陸續在半年內的時間裡開始實際應用蒸汽機,其裝機規模以及速度,遠遠超過了大楚帝國高層的預估。
當時工商部根據各行業以及地區的情況,預估的蒸汽機應用規模是五年內能夠達到五百台左右的規模。
但實際情況卻是,僅僅是承順十七年的下半年裡,就陸續有五十多台蒸汽機交付用戶使用,並且交付速度越來越快。
這還是目前的交付數據,如果是看產能以及預估產能的話,那麼就更大了。
三大廠商根據市場反饋而建立起來的生產線,預計年產能能夠達到了七百多台,並且在明年年中的時候就能夠陸續全部完工並投產。
儘管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中小型蒸汽機的產能,但問題是當初工商部預估規模的時候,採納的數據也是以中小型蒸汽機為主啊……
初作出預估的時候,還沒有大馬力的蒸汽機呢,皇家理工學院蒸汽機研究所搞出來的樣機是十六匹馬力的蒸汽機,當初進行數據預估的時候,也是以十六匹馬力的蒸汽機為標準進行預估的。
大楚帝國高層當初定下的扶持發展蒸汽機的五年目標,如今看來,恐怕只需要兩年時間就能夠做到。
因為按照如今的三大廠商的蒸汽機生產線建設情況以及下游廠商所提供的訂單來看,明年的產銷數據最少也能夠達到五百台以上,甚至有可能會更高。
下游廠家對蒸汽機的熱情,比帝國工業界高層預估的還要更熱烈一些,尤其是各礦務企業里,如今最流行的話題就是蒸汽機了。
而且不僅僅是蒸汽抽水機,那些礦務企業們還琢磨著該如何把蒸汽機用在其他方面。
還是池州煤礦公司,他們先是採購並應用了一批蒸汽抽水機,然後他們就委託了當塗機械公司把後續採購的一台蒸汽機為動力,通過纜繩拉拽的方式把煤炭快速便捷的從礦井裡提升上來。
而不是和以往一樣,只能依靠人工手推車的方式進行運輸。
為此,就不得不提如今在各礦產又或者一些貨運碼頭裡廣泛存在的軌道馬車了。
很早的時候,羅志學為了解決港口或物資中轉站里大量物資的快速運輸,親自提出來使用軌道馬車運輸貨物的辦法。
但是這種軌道並不是鐵軌,更不是鋼軌,而是木軌,上面運行的車輛也不是火車,而是馬匹拖拉的馬車。
這種木軌道馬車的運輸方式,在大宗貨物的運輸上具有很大的成本優勢,不過成本非常高。
因為木軌道在持續高強度使用,同時還風吹雨曬的情況下,哪怕是有各種維護保養措施,也不太耐用,需要經常進行更換。
高強度的保養維護以及軌道更換,導致了這種木製軌道的使用成本其實很高的……這也就註定了不可能大規模推廣鋪開,一般只會在港口、礦山等有大量物資需要運輸的地方才會搞這種木軌道馬車。
就連在城市裡都無法鋪開搞木製軌道客運馬車……維護成本太高!
後來隨著大楚帝國的鐵產量逐步提升,大楚帝國的部分港口,陸續嘗試用直接鑄造的生鐵條開始搞軌道,這樣雖然一開始鑄造的軌道要更高一些,但是後續維護費用要更低。
而且在鐵軌道上的馬車行駛起來更加省力,還能運輸更多的貨物。
陸續的,大楚帝國里的諸多礦山以及港口等有著大量貨物運輸需求的地方,都陸續把木軌道換成了鑄造生鐵軌道。
所以說……在大楚帝國里的鐵軌,是比火車先出來的,而且提前了很早……
近代歷史上也是如此,十六世紀下半業的時候,英國以及德國等地的礦山上就開始使用木軌道,嗯,基本上和大楚帝國的木軌道沒啥區別。
東西方在先後幾十年裡,都陸續在礦山里使用木製軌道,以軌道馬車運輸大量貨物,這是歷史發展的一種必然性,是現實需求所催生的結果。
只不過原時空里的歐洲,大概要在十八世紀下半夜,才會因為鐵價格大跌,鐵廠老闆才把賣不出去的鐵臨時澆鑄為鐵條取代木軌自用,還準備著等鐵價上來後再把鐵軌再賣掉呢,結果發現鐵軌道比木軌道更好用……而且因為鋼鐵產量持續大量增加,導致鐵價格持續保持低價,導致鐵軌道的全壽命費用,反而比木軌道的費用還要更加低廉,再加上運輸量還更大……多方面的結合綜合起來,也就拉開了大規模鋪設鐵軌道的浪潮。
在大楚帝國里,其實也是差不多,一開始為了運輸大量貨物搞木質軌道,然後隨著國內鐵產量持續增加,生鐵價格比較便宜的情況下,木質軌道陸續變成了生鐵軌道,並廣泛存在於各礦山以及港口當中。
池州煤礦公司雖然是一家中小型煤礦公司,但是人家的礦山里也是有鐵軌道的,最長的一條這鐵軌道從礦山里一直延續到內河港口,總廠兩千多米呢。
他們出產的煤礦,可以從礦山里通過軌道馬車,輕鬆便捷的運輸到他們自有的一個煤炭內河碼頭,然後直接裝船,通過小河再進入長江,最後抵達當塗工業區出售給當塗鋼鐵公司或其他客戶。
有了軌道交通後,他們也嘗試過用蒸汽機拉運輸貨物,但是直接做成火車的方式不靠譜,現在的蒸汽機自重太大,體積也太大了,把蒸汽機搬上去,根本就帶不動什麼貨物。
池州煤礦公司的做法也不是搞火車,而是採取類似抽水機的方式,把蒸汽機當做動力來源,把礦井深處的煤炭通過礦井內部的小型軌道車輛拉出來而已。
也就是纜車!
當然了,也就只有煤礦公司能這麼搞了……反正他們的煤炭幾乎不要錢,蒸汽機的日常使用成本也是煤炭成本居多,當煤炭不要錢之後,這蒸汽機用起來除了維護保養的成本外,幾乎沒有成本……
所以這些煤礦公司才能琢磨著把蒸汽機用於更多方面,以取代礦山里大量的騾馬。
騾馬的飯量很大的,而且耐力有限,不能一直使用,因此在生產過程里,騾馬的實際使用成本很高的,並不是說你給騾馬套個繩子,然後它就能不吃不喝給你幹活了。
隨便套個繩子不吃不喝就能幹活的,那是二十一世紀的牲口,不是十七世紀的牲口!
十七世紀的牲口用起來可貴了。
這也是很多煤礦公司,拿到蒸汽機後就陸續想辦法把用蒸汽機來取代那些騾馬,以節省成本。
比如淮南煤礦公司,他們的設想比池州煤礦公司還要更激進一些……他們還試圖直接用蒸汽機帶動車輛,主要是他們煤礦的鐵軌道到碼頭比較長,同時他們的的兩個礦區之間也間隔比較遠,這軌道的總里程有七公里呢。
這個想法還引起了皇家理工學院蒸汽機研究所的注意,一票工程師很有興趣的進行了設計以及複雜的計算。
但是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感人……按照他們的計算,他們把現有的蒸汽機搬上鐵軌,然後帶動貨物的話,以如今火車的動力以及自重……效率會特別的感人……怎麼說呢,還不如直接喊上一堆人著車走,便宜還好用還更快……
最後的結果就是:不是不能搞……你非要現在就搞出來火車,其實也能走,但是速度以及載貨量以及還重要的成本上,還不如用人推著走……
淮南煤礦公司雖然是官辦企業,同時也有一份積極上進的心,但是也不能幹虧本的事啊。
因此根據數據結果火車方案不可行後,也只能老老實實繼續用軌道馬車了。
而這事,卻是也隨著一份蒸汽機的應用報告裡送到羅志學的手中。
看著淮南煤礦公司以及皇家理工學院蒸汽機研究所的火車試驗研究,羅志學不由得感嘆,這個世界的聰明人比自己想想的還多。
現在都有人開始搞火車了,雖然這種低壓蒸汽機沒啥用,但是理論概念卻是非常不錯的,這繼續搞下去的話真正的火車也就不遠了。
此外羅志學也知道廣州機械公司那邊再搞高壓蒸汽機,而高壓蒸汽機的前期最佳客戶,也就是火車了。
稍微想了想後,羅志學就做出了批示,讓皇家理工學院蒸汽機研究所、鋼鐵研究所等機構抽調部分科研人員,展開一項全新的研究技術:火車!
並指示新成立的火車研究所和廣州機械公司那邊進行合作,因為廣州機械公司那邊正在搞的高壓蒸汽機,看上去決心也非常大。
雙方有進行戰略合作的基礎。
隨手批示下去,做好了布局,羅志學現在要做的就是等待火車的開花結果!
羅志學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搞出來可堪實用的火車,但是他卻是知道,繼續朝著這個路子走下去,也許是十年,也許是二十年,但是火車總歸是能夠搞出來的。
哪怕這個過程里需要付出不小的時間以及金錢的代價!
其他人或許對火車的後續應用價值產生疑問,但是羅志學不會,因為他清楚的知道火車的龐大價值。
這一點,在很多重點工程里都能夠知道。
在大楚帝國的很多研究工程里,尤其是那些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的舉國工程,大多都是在羅志學的支持下才得以展開的,
比如之前的蒸汽機研究工程,如今的火車研究工程。
再有就是連理論研究都還沒搞明白的電磁領域的相關研究,內燃機領域的研究。
此外還有帝國持續十幾年都投入重金扶持的一系列農畜牧業里的研究!
農畜牧業在後世人看來,興許不夠高大上,遠遠沒有蒸汽機,火車,輪船的,電磁等工業領域裡的研究那麼吸引人注目。
但實際上,在目前大楚帝國的一系列科研資金撥給里,農畜牧業所獲得的研究資金,遠超工業項目所獲得的研究資金!
只不過農畜牧業的各項研究比較分散,項目太多,每個項目也不算太大,這才導致看起來不成規模。
但是算總額的話,農畜牧業,也就是第一產業的相關研究資金,是要超過第二產業的!
農畜業里的各種研究非常多,有些是後世人比較熟悉的,比如說雜交水稻的研究,大楚帝國在廣西、海南以及廣東一共設立了三所專業的雜交水稻研究基地,專門研究培育高產水稻。
而水稻,只是大楚帝國了一系列龐大農畜牧業研究的一部分而已,只能說規模比較大一些,名義也大一些。
但實際上,獲得更多資金,也獲得更多人力物力支持的小麥研究,因為小麥才是當代大楚帝國的主糧,哪怕是南方地區里,很多地方都會種植冬小麥。
因此小麥的相關研究就非常重要了,通過選種育種,通過觀察各品種對各地方的適應能力等等,為此,小麥研究所在全國範圍內,光是專業的試驗基地就建立了五所,比水稻基地還多了兩所。
除了雜交水稻、優良小麥研究外,其實大楚帝國還有不少非常重要,關乎國計民生的農業領域的研究,比如其他幾種可以充當主糧的糧食的研究。
即番薯、玉米、土豆這三種農作物,這三種農作物有好幾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屬於外來農作物,都對土地要求不高,而且都能充當主要輔糧,甚至特定情況下也能充當主糧。
之前這些農作物在華夏大地上已經有了少量種植的記載,但是並沒有形成規模化,最重要的是這些外來農作物受到氣候環境等影響,其產量並不算高。
冷門常識,這些外來農作物剛進入華夏地區的時候,其實產量都不咋地,要等到經過長時間的繁殖選種後,才出現產量比較高的農作物,這也是為什麼番薯在明朝就進入華夏地區,但是在清朝才開始大規模推廣種植的緣故。
當然了,這也和官府重視與否,有沒有進行了選種和推廣等因素有關。
大楚帝國顯然是重視農作物的選種以及對優良農作物的推廣研究的,因此農林部下屬就有專門的研究機構,對各種農作物,包括這些外來農作物進行培育選種等研究,以得出更加優良的農作物。
雜交水稻項目,也是一系列農作物研究里的一部分。
除了糧食外,還有各種蔬菜,水果,工業原料等各種亂七八糟的經濟作物、畜牧業等研究。
經濟作物里,比較典型的就是生絲產業里的桑樹、棉花、大豆、桐油,橡膠樹等等經濟農作物,其中以棉花為甚。
大楚帝國可是有專門的棉花研究機構,專門培育優秀棉種。
棉花這東西,對於大楚帝國而言可比什麼生絲,羊毛之類的重要多了,棉紡才是支撐起來大楚帝國紡織業偌大江山,繼而帶動大楚帝國工業化迅速展開的拳頭利器。
相對比之下,絲紡業以及毛紡業要差了一些。
如此情況下,大楚帝國上下都非常重視棉花的選種以及種植問題,不僅僅選擇本土棉花進行培育,也通過各種途徑獲得海外地區的棉花進行研究,尤其是大名鼎鼎的埃及棉更是重點研究對象。
埃及棉可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棉種,它的纖維不僅僅長,而且還強度非常好,非常適合進行機械化大量生產,大楚帝國大量進口的棉花,大部分都是進口這種棉花,主要進口地區也不是埃及,而是印度……
這種棉花雖然稱之為埃及棉,但實際上原產於印度,並且在當代的印度里也廣泛種植,只是被阿拉伯人帶到埃及後種植,然後在歐洲世界裡出了大名,進而被稱之為埃及棉。
但是實際上,如今的印度半島地區里,就很多地方種植這種長絨棉,以前他們生產的棉花普遍用來自用,手工織布後自用或出口,但是如今很多種植棉花的印度半島地區的地主權貴們,開始選擇把棉花直接賣給大楚帝國的商人了。
不是因為價格更高,甚至價格比以往還要更低一些……
而是因為印度半島地區裡的手工棉紡業已經快要徹底完蛋了……目前也就只有一些印度短絨棉手工紡織的廉價土布還有一些市場,而採用長絨棉紡織的中高端布匹,早就被大楚帝國的機制布打的落花流水了。
如此情況下,大量印度地區產出的埃及長絨棉,除了賣給大楚帝國商人外也別無選擇!
埃及長絨棉,也是目前大楚帝國里的第一大進口物資,每年都大批量進口。
而國內也是想要解決棉花自給問題,因此研究並推廣優良的長絨棉也就成為了理所當然。
除了一系列的經濟農作物外,大楚帝國的農畜牧業里的另外一大分類研究就是畜牧業,也就是優良牛馬羊騾驢,雞鴨豬等各種牲口的培育選種研究。
人們最為熟悉,也是目前大楚帝國實際上投入資金最多的,應該是屬於馬匹的培育了。
馬匹的培育,在大楚帝國初年就開始了,十多年前開始就在全國範圍內陸續建立了眾多的軍馬場。
而成果也是相當突出,至少比什麼雜交水稻,優選高產小麥等一眼看過去,都看不到成功希望的研究靠譜多了。
其中最為突出的成果就是全新培育出來的新中亞馬,又因為其主要的培育基地位於大馬營軍馬場,而大馬營軍馬場位於河西走廊。
因此這種全新,純粹人工雜交培育出來的新馬種,也被稱之為河西馬。
是一種非常優秀的輕型挽馬、中長途乘騎用馬,優點是耐力上佳,耐寒,容易飼養,高原適應性好;缺點則是爆發力不足,負重能力也相對有限。
從軍事角度來說,這是一種比較優秀的輕騎兵用馬,也可以充當火炮或輜重挽馬使用。
目前大楚帝國里的各騎兵部隊都大規模配屬這種河西馬,這也是大楚帝國大規模培育河西馬的緣故。
大楚帝國大規模培育的馬種,除了河西馬這種主力輕騎兵戰馬外,還有其他眾多馬種,包括從各地搜刮來的各地優良馬種,包括多種著名的原始馬種:汗血寶馬阿克哈·塔克馬、阿拉伯馬、英國純血馬以及西歐地區的西班牙馬等。
所以,如今在大楚帝國國內的一些專門的軍馬場了,是有少量這些外來的馬種的,這些花費了不菲代價才得到的馬種,一邊繁殖培育維持純血馬群,另外一邊則是用公馬改良其他馬種,進行雜交培育研究。
嗯,其實就和之前的河西馬研究也差不多!
而且後果還相當不錯,大楚帝國就用一種產自西歐地區的重型挽馬,對河西馬進行了改良,培育出來了一種體型更大,挽力也更好,性格也比較溫順的馬匹,目前主要在益都馬場進行培育,主要用於炮兵、輜重部隊的役用馬。
這種益都馬是一種中型優秀挽馬,耐力很不錯,但是爆發力很差……基本上這玩意就是只能用來充當役用馬,拉炮或拉車所用。
乘騎的話其實也行,但是你別指望他能跑多快……
此外還有一種馬匹算得上是河西馬的後代,大楚帝國在金陵郊外的金陵軍馬場裡,把河西馬和純血馬,西班牙馬還有汗血寶馬等著名的優秀馬種進行了培育。
這麼一培育,就讓這個新馬種同時具備了多種古老馬種的血脈,包括蒙古馬、阿拉伯馬、西班牙馬、汗血寶馬四種古老的馬種血脈,最後他們經過長期培育後,搞出來了一種頂級的戰馬:金陵馬。
這種馬匹,天生就是頂級的戰馬,擁有平均一米五五的肩高,優秀者可達一米六以上,體型優美,四肢有力,爆發力強悍,負重能力優秀,耐力中等。
哪怕是耐力略差一些,但是一系列的優點都足以讓他成為一種最頂級的騎兵戰馬!
唯一的問題就是,這種馬匹非常的嬌貴……不僅僅吃的嬌貴,而且對環境也挺有要求的,太冷不行,太悶熱潮濕也不行……
哪怕是待在溫暖的江南,這飼養稍有不慎就會導致生病甚至死亡。
這也是為什麼明明培育出來了頂級重騎兵戰馬金陵馬,但是大楚帝國的重騎兵們大規模使用外來馬種,比如西班牙馬或阿拉伯馬的緣故。
因為金陵馬這破玩意紙面性能爆表,實戰拉跨……
屬於只能看不能用的類型!
所以不少陸軍高層就有這麼一個看法,嗯,或者說是做法:既然雜交培育出來想要各方面都達到要求的戰馬太難了,還不如分開用西班牙馬或阿拉伯馬和本地的河西媽母馬進行簡單的培育就算了。
別搞太複雜的培育,啥都想要,最後是啥都得不到……還不如簡單一點,比如先把西班牙馬本地大規模培育化,先弄出幾萬匹西班牙馬滿足重騎兵需求再說。
這些外來馬種雖然還有一些缺點,但是作為公馬,和河西馬培育後作為重騎兵用馬肯定沒問題。
這也是遼西馬的來源!
西班牙公馬和河西母馬簡單培育繁殖的結果……一種儘管還有缺陷,但是依舊算得上是一種優秀的重騎兵戰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