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天津決戰起
天津衛,這是一個永樂年間才建築的城池,並且從一開始就是作為軍事城池使用。
目的就是豎津門之屏,鎖入京水道。
天津往東,可由直沽河直通黃海,而現在……大楚帝國海軍已經依託長山八島控制了黃海,如果有需要,戰艦都可以直接派到大沽口來,並通過此地向內陸運輸物資。
天津往南,則是京杭大運河。
而天津往西北方向,也就是幽州城方向,就是京杭大運河北段,此外還有多條河流可往西北方向。
這地方,屬於水運交通要道!
楚賊如果想要進軍幽州城,後勤運輸不管利用運河也好,海運也好,想要把物資運輸到幽州城下,那麼這天津就是繞不過去的一個戰略要地。
他洪承疇在這裡構築防線,完全可以以逸待勞攔截楚賊,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是爭取一戰就徹底打垮北上的楚賊大軍,給大明王朝,也是給自己扭轉劣勢。
——
於此同時,大楚帝國北直隸守備司令兼任第三軍軍長李成通上將看到明軍在天津聚兵的時候,也是很乾脆的直接帶兵殺了過去。
李成通的想法更簡單一些……
天津是繞不過去的,既然繞不過去,那麼就打唄!
正好可以來一場決戰,免的後面打來打去,戰事久拖之後出現意外。
比如東擄入關!
軍情司已經回報,東擄那邊正在聚兵,看樣子也是想要出關趁亂撈好處甚至是直接大舉入關侵占華夏。
如果可以的話,李成勇想要速戰速決,然後迅速推進到山海關一線,到時候甭管遼東邊軍如何想,也不管東擄入不入關,他都能先把山海關給堵死了。
只要堵死山海關,東擄就算還能繞道蒙古破長城入關,也影響不了大局。
——
因為天津的特殊地理位置,再加上雙方的高層都想要在天津打一場,於是乎雙方的大軍開始不斷的朝著天津匯集。
明軍那邊不說,薊遼邊軍,宣大邊軍都來了,總兵力約八萬餘,號稱二十萬。
而楚軍這邊,不僅僅是第三軍,就連原本前往真定府一帶的第二軍,在得知洪承疇在天津衛囤積了『二十萬』大軍後,也是被嚇的直接朝著天津衛趕去,準備增援第三軍。
如此匯集的總兵力大概會有五個主力師以及三個騎兵旅以及若干獨立炮兵部隊,總兵力約八萬人左右。
不過後方還有一個第一軍的第一近衛師作為預備隊。
兩者相加,大約十萬人左右。
當雙方兵力都不約而同的朝著天津方向匯集的時候,幾乎整個附近地區,乃至周邊地區的人們都把目光匯集到了天津,匯集到雙方統帥的身上。
此戰中,明軍方面的統帥是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薊遼總督洪承疇。
而楚軍方面的統帥,則是德安侯,陸軍上將李成通,他是北直隸守備司令兼第三軍軍長,全權負責北直隸一線的戰事。
此戰不管勝負,這兩個人都必定會在史書中留下自己濃厚的一筆。
勝者,成為一代名將。
敗者,成為失敗者的代名詞!
——
最先抵達天津外圍地區的乃是第三軍下屬的第一騎兵旅以及第十師。
他們一路沿著運河北上,最終在六月二十八日抵達青縣,並攻占了這個明顯已經被洪承疇所放棄的城池。
隨即,更多的第三軍部隊也是陸續抵達青縣城。
七月二日,第三軍軍長李成通上將率領一批炮兵和輜重部隊抵達青縣城。
此時,楚軍已經在青縣城內外匯集了大約六萬兵力。
不過李成通卻是沒有繼續貿然北上天津城,而是在青縣城裡繼續待著,這是為了讓麾下各部進行休整和補充。
更主要的還是為了等待後方更多的彈藥和糧草抵達。
而這幾天裡,前線的各部騎兵則是陸續出擊,對天津以及周邊地區進行偵查。
在偵查的過程里,楚軍的騎兵部隊也持續和明軍的騎兵發生了交戰,規模都不大,但是卻非常激烈。
第一騎兵旅、第二騎兵旅以及三個師屬騎兵團,基本都和對面的明軍騎兵交過手,有勝有負。
雙方騎兵在戰鬥力上,其實半斤八兩,楚軍這邊沒什麼優勢,對面明軍那邊也沒有。
楚軍是騎射方面的騎兵數量少一些,戰鬥力上也比對面精銳的關寧鐵騎為代表的遼東騎兵差一些。
但是楚軍的三個師屬騎兵團,卻已經裝備了遂發騎兵槍以及手槍,混合作戰之下對付明軍里一些稍微差一些的騎兵還是挺靠譜的。
雙方騎兵頻繁出現中小規模的戰鬥時,雙方的情報也是不可避免的被對方所獲知。
洪承疇很快就知道了北上的楚賊乃是他們的第三軍,裡頭還有個近衛師。
對近衛師他也有所了解,知道這是偽楚皇帝羅志學的近衛部隊,聽說戰鬥力很不錯。
只是除了這些外,洪承疇還通過偵騎知道了一點很奇怪的情報,那就是北上的這幾支楚賊兵力,其步兵竟然是清一色的火槍手,別說傳統的刀盾手之類的兵種了,就連長矛手都沒幾個……
「楚賊里的長矛手呢?」洪承疇對此很不解。
楚賊的軍隊模式,人家洪承疇也是知道的,畢竟明廷這邊的諸多督撫都抄著搞新標軍好幾年了。
就連洪承疇這邊雖然沒有搞什麼新標軍,但實際上也是按照新標軍的戰術戰法,擴大了火槍手的裝備規模,並把眾多的刀盾手之類的換成了長矛手。
某種程度上來說,洪承疇麾下直屬的兩萬多人,在兵種配置以及武器裝備上,和新標軍是比較相似的,只不過他們依舊保留了大量的弓箭手以及重甲刀盾手。
所以,洪承疇很清楚,甭管是自家的秦軍,還是其他督撫手底下的新標軍,還是說楚賊本身,步兵作戰都是火槍手或弓箭手和長矛手一起搭配作戰的。
沒有長矛手的列陣掩護,火槍手也好,弓箭手也好都是被虐菜的命。
然而現在對面的楚賊大軍里,竟然是沒什麼長矛手。
如此不同尋常的事,第一時間就引起了洪承疇的警覺,一邊是繼續加派偵騎試圖搞清楚這些楚賊兵力,另外一方面也是到處搜集情報。
可惜的是,這一時半會的洪承疇也是搞不清楚楚賊那邊為什麼這麼做,只是知道了楚賊那邊似乎是裝備了一種不用火繩的火槍,也就是自生火銃。
但是自生火銃他洪承疇也知道啊,那玩意非常的麻煩而且成本很高,最關鍵的是點火率還低得很,也不知道楚賊為什麼會列裝這麼多的自生火銃。
而更重要的是,就算是自生火銃,這射速和精度也就那樣,並不會比火繩槍強到那裡去。
真正打起來的話,估計作用也就和火繩槍差不多,而這種情況下沒有長矛手的掩護,豈不是會被一衝就崩潰?
火槍手單獨列隊作戰,明軍可是試過好幾次了,每一次都是大大的悲劇……
除了楚賊里的步兵比較古怪外,其他的倒是和洪承疇預料的差不多,比如說擁有大批的騾馬和火炮。
這些楚賊彷佛錢糧用不完一樣,軍隊裡哪怕是步兵部隊往往抱有大量的騾馬,而炮兵和輜重就更不用說了。
因此楚軍騾馬多,並且騾馬質量不咋地,亂七八糟的,這也是他們的一個特色。
而火炮更不用說了,楚賊就是靠火炮打天下的,所以前面的好幾萬楚賊足足帶了好幾百門火炮過來,他是一點都不驚訝。
甚至也沒有多少的畏懼!
為了這一戰,他洪承疇或者說明廷可是下了血本的,把最後的家底都給掏出來了。
新型的兩斤半,五斤,九斤等滅賊炮足足有五十多門,此外還有改裝了新式雙輪炮架的舊式紅夷大炮也有二十幾門。
足足七十多門的各種長管火炮,可以說是洪承疇的最大底氣!
為了這些火炮,他幾乎把薊遼以及宣大各地的火炮都是搜颳了一大堆,甚至連幽州城頭上的好幾門紅夷大炮,都是被他索要了過來。
除了這些長管火炮外,還有大幾百門各種亂七八糟的小型短管火炮,什麼佛郎機啊,將軍炮啊,虎蹲炮啊,攻戎炮啊,但凡是能拉上來的都給拉上來了。
洪承疇所部在天津匯集的火炮之多,在明王朝的戰爭歷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不管是之前和東擄干架,還是之前和楚軍干架,明軍都沒有匯集過這麼多的長管火炮。
這還是第一次,大概率也是最後的一次。
除了火炮外,洪承疇麾下還有精銳騎兵六千餘,同時還臨時拼湊了三千多會騎馬的半吊子騎兵,勉勉強強可以說是一萬騎兵。
這一萬騎兵里,戰鬥力最強悍的乃是祖大壽麾下的關寧鐵騎下屬騎兵四千餘,其中包括吳襄所部千騎。
關寧鐵騎,這個稱呼並不是某個固定編制的軍,也不是什麼類似江北新標軍一樣的番號稱呼,更類似是一個泛指稱呼,就和以往的遼東鐵騎一樣,普遍指遼東地區作戰的邊軍。
如今祖大壽為首的關寧鐵騎除了騎兵外,還有步兵和炮兵呢,總兵力超過十萬呢。
可不是說十萬關寧鐵騎都是騎兵……就算是其中的騎兵,也不都是披甲的精銳騎兵,披甲精銳騎兵在關寧鐵騎里,也是屬於極少數的一部分精銳。
而此時祖大壽為首的這四千騎兵,就是屬於這種小部分的披甲精銳騎兵。
他們也是目前在天津衛城內外八萬多明軍里,戰鬥力最強悍的一支明軍!
而有了這支騎兵相助,洪承疇自問,在火炮上雖然有劣勢但是也不至於沒有反抗之力,只要炮兵能支撐並掩護步兵維持陣型,那麼這一仗就有的打。
只要己方的騎兵能夠先擊敗楚賊騎兵,進而占據戰場上的主動權,那麼接下來的戰鬥就簡單多了。
打得好的話,不但可以阻擋楚賊北上,說不準還能重創楚賊呢。
(本章完)